邢台道德经幢

邢台道德经幢

中文名称 邢台道德经幢
遗存位置 今邢台市旧城南长街办事处后院
目录导航

立幢原由

  《道德经》为老子所著。老子,姓李、名耳,世传其为道教始祖,唐玄宗甚尊崇之。开元二十一年(七三三年),玄宗皇帝(李隆基)亲注《道德经》。开元二十三年(七三五年),玄宗用道门威仪司马秀言,令天下诸州皆于一大观内立石刊刻。公元二十七年(七九三年)八月五日,邢州刺史李质遂于邢州龙兴观(现眼科医院附近)内,立此经幢。

经幢规格

  经幢高约七米,以亭覆庇,由顶、身、座三部分组成,八面棱形,分为三截。

刻文内容

  一至七面,阴刻楷书《道德经》原文及玄宗皇帝对《道德经》的逐句注释。第一面开头阳刻篆书“大唐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注道德经一部”十六个大字,每个字高十点三公分,宽十一点二公分。

  第八面上部,书写“大唐开元二十七年,岁在单阏月中南吕五日乙丑,皇五从弟中散大夫使持节邢州诸军 事守邢州刺史上柱国质建”句。

  第八面的中部,为大宋端拱元年(九八八年)邢州军事柱国何缵撰文、卢华书撰、李思顺镌刻的“重修邢州龙兴观道德经台记”。

  第八面的下部,为清道光十八年(一八三八年)十月师段圻观所写之《记》并民国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邢台县县长苗作新为募资修台建亭事所写之《记》。

历史保护

  据说,道德经幢在全国现仅存三座,我市此幢实弥珍贵。但在“十年动乱”中,这座千年古幢被用炸药摧毁。现尚存的两块幢体,字迹清晰可辨,已重新妥加保护。一九八二年,河北省文物局确定此幢为省重点保护文物。

现在位置

  邢台道德经幢,现位于河北省邢台市旧城内东北部,现南长街办事处后院内。景色优美。

老子简介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春秋时期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史记》载为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汉族人,与孔子同时期而年稍长于孔子。有人说又称老聃。在传说中,老子一生下来时,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来称为老子。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于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个很主要的神仙,被称为太上老君,尊为道祖。从《列仙传》开始,把老子列为神仙,还说老子重视房中术。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

道德经相关

石幢来历

  《道德经》为老子所著。老子,姓李、名耳,世传其为道教始祖,唐玄宗甚尊崇之。开元二十一年(七三三年),玄宗皇帝(李隆基)亲注《道德经》。开元二十三年(七三五年),玄宗用道门威仪司马秀言,令天下诸州皆于一大观内立石刊刻。公元二十七年(七九三年)八月五日,邢州刺史李质遂于邢州龙兴观(现眼科医院附近)内,立此经幢。

  第一面开头阳刻篆书“大唐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注道德经一部”十六个大字,每个字高十点三公分,宽十一点二公分。第八面上部,书写“大唐开元二十七年,岁在单阏月中南吕五日乙丑,皇五从弟中散大夫使持节邢州诸军事守邢州刺史上柱国质建”句。第八面的中部,为大宋端拱元年(九八八年)邢州军事柱国何缵撰文、卢华书撰、李思顺镌刻的“重修邢州龙兴观道德经台记”。第八面的下部,为清道光十八年(一八三八年)十月师段圻观所写之《记》并民国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邢台县县长苗作新为募资修台建亭事所写之《记》。

 

简易道德经

  道德经三个字,最早见于伏羲时代的《简易道德经》:“简,道之根。易,经之本。道,事物之行径。经,事物之步法。无简之道则曲,无易之经则荒。简生道,道法于自然,失道无恒,循道而长。易生经,经治于万物,有经旺生,无经衰亡。舍简易执道经者障,舍道经执简易者空。无简不易,何况道德经!”可见《道德经》是以自然的简易之道为前提,更精辟地运用了道德经三个字的真谛,对自然的有为现象和无为现象有了更精确的论述。《简易道德经》里有:“无为之简易,有为之道经。经之易之子,观简势道固德,生华于易”。《道德经》的有为、无为更有新义。《简易道德经》里对德的说法有:“德之,行之表,性中来,常行成德行,常性定德性。德行有高低,德性分美丑。德行靠修,德性靠养。无德不美丑德丑,无情不善恶意恶。”还有“道从简来,执易成经生德。”这是对德的论述。

  《简易道德经》的整理者认为,《道德经》是《简易道德经》中的精华部分。主要是对道德经的意义延伸。研究《道德经》且莫误解“经”字,不要把“经”字只当成一种附带的书名词。“经”字是道德经的重要级成部分。 它是一部三字书。

相关建筑

  由于邢台道德经幢原是处于开元寺的,而且是其中的一个经幢,需要充分了解开元寺的历史。而开元寺又是被并称做外八庙的邢台有名的寺庙的历史文物,它是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北面的山麓的,是寺庙的集中所在,下面也有其相关的介绍。

 

外八庙

  外八庙分布在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北面的山麓。这些金碧辉煌的寺庙众星拱月般围绕着山庄,庞大多样、瑰丽多姿的艺术建筑象征着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这里原有寺庙十一座,因其中八座是朝廷派驻喇嘛之所,由理藩院发放银饷,地处塞外,故称“外八庙”。目前尚存七座。是一组气势雄伟,集汉、蒙、藏三民族多彩艺术风格为一体的大型古寺建筑群。在其中有:普宁寺、安远庙、普乐寺、须弥福寿之庙、殊像寺、溥仁寺、开元寺、隆兴寺等寺庙。

  其中的开元寺是拥有邢台道德经幢的祠庙,介绍如下。

 

开元寺

  开元寺位於今天河北省邢台市东北部,又称“东大寺”。建於唐朝开元年间(713一741年),历代又有修葺。

  开元寺坐北面南,占地45亩,气势宏伟。寺门前有一座大型影壁,影壁上有彩色琉璃瓦拼砌而成的滚龙团花,飞龙姿态雄健、造型优美,且凸出影壁之外,活灵活现。跨越雄伟的山门,便是头殿,即弥勒佛殿。此殿除有造型独特的偶像外,四壁皆字体刚劲的名人诗词。

  二殿为毗卢殿,三殿为释迦牟尼殿。释迦牟尼殿为硬山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巍峨壮观,结构精巧。前檐是石雕蟠龙柱,为明朝正德十三年(l518年)制作。高达4.5米,柱围2.5米。上有游龙或盘荷戏水,或腾云凌空,龙体龙首凸出石柱外,生动逼真。石柱两侧均系工艺精巧的石版雕花。第四殿是大雄宝殿(又称三世佛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布瓦顶。规模宏大,别具风格。现存殿宇多为明清时期建筑。

  据史料记载,开元寺为中国古代北方名刹。唐开元年间该寺初建时,香火旺盛,为中国北方之最。五代时天竺(印度)高僧空本於后梁乾化年间曾在造里翻译佛经,对中外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元朝时世祖忽必烈曾数次驾幸开元寺,故该寺更为昌盛。明正德年间该寺又重加修缮。据史料记载,自唐至明初,开元寺有僧数千,良田数顷,游僧、佛徒更是不可胜数。

  开元寺内第三殿前有一巨型铁钟,铸成於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该钟高2.7米,下沿围长7.2米,厚l5厘米,重约1.5万多公斤,钟顶有纽,呈二兽扭斗状,钟壁铸有八卦图,日、月、人、兽、牛、鱼等十二种图案和文字数百,其线条清晰,笔划刚劲,充分展示了当时高超的铸造工艺水平,堪称稀世巨钟。该钟原在开元寺三殿前东侧钟楼内的铁架上,作课时用以报时,每当巨木撞击时,钟声粗犷沉鸣,声震远近。听到钟声,信徒、僧众双手合十,异地同拜。因此,“野寺钟声”为人称道。现在,该钟仍然完好无损,保存於达活泉公园内。

  寺内西侧有经幢二座,一为唐代建造的“道德经幢”,石质,通高七米,呈六面形,分为三截,共十八面,上刻有老子《道德经》。据《邢台县志》载,经幢文字系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所书,为国内仅存的三座同类经幢之一,极具历史价值,另一座建於後梁乾化年间(911一915年),刻《陀罗尼经》一部,并题有“印度副使李逢书“等字样。

  开元寺虽历经沧桑,但雄姿犹存。1982年被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风楼

  清风楼坐落于邢台市桥东区仿古街北端(原旧城中心,府衙前)。邢台,元代时属顺德路(先为府),明、清时属顺德府。清风楼原坐落于府衙前,为府衙的组成部分。清风楼始建年代不详,据《顺德府志》记载,清风楼“建自唐、宋”,后因战乱等故被毁坏。明朝宪宗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邢台知府黎光亨不惜巨资重新修建。重建后的清风楼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清风楼几百年来,历阅风雨沧桑,至今雄姿犹存,被河北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风楼为重檐歇山式结构,楼高七丈余,分三层,下有台,斗拱飞檐,庄严雄伟,具有民族风格,一层为砖石筑台,中间有拱形圈门,门内既可通车,又能行人,还是夏日消暑纳凉的好地方。二层四周用青砖围成花栏,中间为正厅,前后两门对开。厅内西南角的墙壁上镶嵌有春夏秋冬四季诗画石刻一组,相传为唐代诗人王维所作,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可惜春景逸失,现只存夏、秋、冬三块。另有清风楼题记石刻十块存于室内。三层为木质结构,四面开门,顶檐下有一巨匾,上书“清风楼”三个大字,苍劲秀雅,细镌精剔,原为明代一宰相所书。如果登临其上,站在最高层,凭栏远眺,市肆鳞次栉比,太行远山青黛,邢州全景尽收眼底,故有“郡楼远眺”之称,为旧时“邢台八景”之一。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