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燮君

陈燮君

职业 博物馆馆长
出生地 中国上海
中文名称 陈燮君
国籍 中国
目录导航

简介

陈燮君上海博物馆馆长,1952年7月生于上海。1968年参加工作,1971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黄浦区业余大学无线电专业专科毕业,在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哲学系学习博士研究生课程。历任上海电度表厂职工,曾在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调研组工作,后任上海市仪表公司团委常委,上海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教学研究室副主任,社会科学出版社副社长,上海社科院院长助理兼新学科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社科院信息研究所副所长兼社科院图书馆馆长,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馆长、副所长,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博物馆副馆长、党委副书记,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博物馆馆长、党委副书记。北京唐风美术馆特约艺术家、名誉顾问。

现任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党委书记,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上海博物馆馆长,研究员,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1],兼任亚欧基金会博物馆协会执委、美国亚洲协会国际理事会理事、国际博协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文物博物馆学会理事长,上海市新学科协会会长,中国索引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计算机音乐协会副会长,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会员等职。上海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

2012年10月,由于年龄原因,不再担任上海市文广影视局党委书记职务。[1]

个人兴趣

爱好看书

陈燮君&陈燮君&陈燮君身为上海博物馆馆长,有着深厚的学养。平时爱看书,从书中吸收学识。他家满屋子的书籍堆得像云南石林一般。陈燮君每天回家都要写东西至深夜。书摞放得这么高,外人看来总担心它会倒下压到谁,但陈燮君乐观地答道:“新加坡有这么多槟榔树,像狼牙棒似的槟榔熟了就会掉下来,但是从来没有听说谁被砸到过么!”事实他一家老小确实从未被书砸过。陈燮君说他家大概有四五万本书,买书是他最痴迷的癖好.他尤其喜欢文学、历史、哲学的书。自从当了上海博物馆馆长后,艺术和文博类的图书则又成为最主要的购买对象。他是个当今难得的杂家。

爱好绘画

小时候陈燮君就临摹广告画、包装设计书籍。陈燮君的父亲买来称斤的毛边纸,让他从小练习书法;教他在地板上蘸水写大字;为他和其妹妹请来了吴野洲、胡成荣先生,学画花鸟走兽;还请了林先生、蔡先生教他弹琵琶、拉提琴。7岁那年他认识了画家陈逸飞,是当年其同学陈逸鸣的哥哥。陈逸飞、陈逸鸣先生也为他家带来艺术氛围。16岁的时候陈燮君创作了一幅反映工人学知识学文化的油画《自编教材》,参加了上海美术馆展出。这次成功给了陈燮君极大的鼓励,此后画画成了他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贡献

陈燮君陈燮君2010年,中国将在上海举办世博会,这将是全球探讨人类城市生活的盛会,是一曲以创新和融合为主旋律的交响乐,将成为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2010中国上海世博会总策划师、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表示,世博会虽然是在中国举办,但我们要具有全球视野,用奥运精神讲述中国的故事,用中国的元素表达全球的追求。

世博会大运河展项将展示扬州发展智慧

陈燮君说,上海很多专家认为,四大名著都与大运河有直接的关联,扬州、杭州等历史文化名城沿大运河两岸而生,这就给人一种思考,其中包括文学作品的养育。“在世博会上展示大运河,目的在于说明城市的演变,说明城市在发展中具有的智慧,这不仅是展示过去发展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展现针对当前发展难题的启迪性智慧。”

“这些年来,上海通过与扬州的联、动、带,双方的关系特别密切,可以说,扬州的发展也助推了上海的发展。”陈燮君说,他从上海来扬的路上看到,扬州的城市变化非常明显,“扬州对文化、对城市综合性建设的大思路大手笔,对上海具有启发作用,现在,上海已把扬州放在同一个视域中统一考虑。希望处于后发地位的扬州抓住机遇,充分吸收中国城市发展的经验,少走弯路。”

城市要拿出发展智慧促进农村发展

陈燮君在书海中陈燮君在书海中一直在上海成长的陈燮君,对大城市和小城市各有情愫,他认为,城市发展得越大,越容易成为一把双刃剑,因为它既带来美好的生活,也带来生活的困惑。相反,小城市则会给人带来一种宁静,带来对城市的反思和对人类文明的新认识。“大城市在发展中,应该借鉴小城市给人带来的宁静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作用,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对于城市化问题,陈燮君认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要处理好工业与农业的关系。“工业反哺农业,不是一种恩赐,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我们必须认识到,是农村养育和发展了城市,城市发展了,理应拿出它的积累、文化与发展智慧,好好地思考农村问题,促进农村更大的发展。”

博物馆要善于开发文化产业

目前,各个城市的博物馆相继实行免费开放,如何处理好公益性与市场化的关系事关博物馆的生存。面对这个困扰许多文博景点的问题,陈燮君结合上海博物馆的实践,建议一方面通过免费不免票的方式控制参观人流,保护博物馆的各项设施,另一方面,结合博物馆资源积极打造文化产业,通过开发工艺品和礼品实现收益,实现良性循环。

文遗保护

书房品画书房品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2005年12月22日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通知》当中的基本思想、基本方针和总体目标都讲得非常明确。着力点的高度有两个,一是国家和历史,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一是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陈燮君认为谈文化遗产保护,从理论上解决基础问题是很有必要的,基础理论要研究透,一个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一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还有一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现在比较棘手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这在国务院《通知》中点得非常好,很有针对性。第二个关系就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在2004年在韩国召开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的大会,主题就是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次《通知》对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个关系表述得比较明确,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针对这些理论研究,陈燮君建议:一、要制定工作思路,在思路上,特别是刚刚讲的基础理论要研究透;二、要完善体制建设,加强机制协调。为地方文物保护立法,提高依法行政保护效能等等。要抓住这个机会,把今年第一个文化遗产保护日搞好。

个人成就

父母徜徉于书房父母徜徉于书房陈燮君的多才多艺在上海文化界是出名的。他不仅从小对文史哲有着执著的爱好,擅长书画音乐,会弹奏多种乐器,而且还非常早地从事过电子计算机内存储器和程序设计工作。上世纪70年代末,他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从事西方哲学研究,这使他沉浸在阅读大量经典的欢愉中。他在当代新学科理论研究、时间学、空间学和科学方法论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探索,出版了《学科学导论——学科发展理论探索》《时间学》《生活中的时间学》《现代生活中的矛盾旋律》《生活中的色彩学》等一系列著作,1990年,他被评为研究员。 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工作十七八年后,他先后担任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和上海博物馆馆长。

上海博物馆是发挥陈燮君才华的风水宝地,他到任后策划了一系列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的文物大展,如“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淳化阁帖最善本展”、“周秦汉唐文明大展”、“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藏书画经典展”、“中日书法珍品展”等,几乎每个大展都以其独有的亮点、独有的珍稀性和高难度引起广泛的轰动效应。陈燮君说:“上海博物馆这金字招牌的魅力大,在国际上拥有如此影响,那是几任老馆长、老专家倾注了全部心血造成的。我们只是享用了他们的经验,传承了博物馆的文脉。

陈燮君现在除了上海博物馆的工作外,还担任了上海文广局的领导工作,忙得不亦乐乎,但是他仍然忘不了绘画,他画崇明岛,画西藏雪域,并举办了数次成功的展览。

家庭

爱书、爱学习是陈燮君家庭的传统。陈燮君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从小教育子女勤奋好学,对于买书求学的钱从不吝啬。老两口耄耋之年了仍好学不倦,老父亲退休后爱上书法和绘画,他的草书和白描人物颇受行家好评,他画的鲁迅像被一家博物馆收藏,他的画也被《新民晚报》选用刊登。老两口对晚辈做学问极为支持,陈燮君发表过的每一篇文章,老两口都会将其仔细地收集整理成档。陈燮君夫妻极孝顺,他父母住的房子是非常普通的老式多层楼房,而且是在六楼顶层,没有电梯。他担心老两口上下不便,他们夫妇便将自己条件较好的房子让给父母住,自己住到了父母的房子里。老父亲83岁了,关爱孩子之心一如既往。他习惯每晚两三点钟起床,在练习书法的同时在炉子上熬着粥,而这时往往陈燮君刚刚忙完睡下。到了早晨6点30分,老父亲就打电话叫醒儿子,然后带上熬好的粥走上几个街区给儿子送去,每天如此,劝也劝不住。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哲学原理、科学哲学、当代新学科宏观理论、图书馆学、博物馆学、信息学,文化学,首创时间学(与金哲合作)、空间学、学科学,并首先提出开创新学科学和新学科史学的系统构想,率先进行新学科理论研究。

个人著作

出版

《学科学导论——学科发展理论探索》、《时间学》、《生活中的时间学》等著作(包括合作)70多本,参加主编《新学科辞海》、《世界新学科总览》。

出版画册《金茂印象-陈燮君水墨写生》、《豫园诗画-陈燮君书画艺术》。

发表

陈燮君 行书 镜心陈燮君 行书 镜心《关于开创空间学的思考》、《向古埃及文明敞开襟怀》、《甲骨风云与文化之迷》、《战国楚竹书的文化震撼》、《城市的文化风骨——上海文明史探源》等论文、文章1000多篇。

收藏

书画作品被上海图书馆、鲁迅纪念馆、辽宁博物馆、唐云艺术馆、沈钧儒纪念馆、蒲华美术馆和日本岛根美术馆等收藏。

作品赏析

陈燮君作品陈燮君作品(3)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