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有关足球迷的浪漫爱情喜剧。一名超级英国阿森纳足球队的球迷保罗.阿尔沃斯,他是一名体育老师,对工作马马虎虎,但对足球痴迷得发狂,也就是对足球共同的爱好,使他和同事萨拉.休斯相爱了。
极度狂热 然而也因他对足球的痴迷而忽略了女友,他们之间产生了矛盾。但当他们共同喜爱的阿森纳队获取冠军时,他们为之欢呼,又重归于好。[1]
极度狂热(3) 原名:Fever Pitch
编剧: Nick Hornby
导演: David Evans
主演: Colin Firth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上映时间: 1997-04-04
语言: 英语
类型:爱情
◆原 名:Fever Pitch
◆译 名:极度狂热(更多译名:爱球如命)
◆导 演:保比·法拉利 Bobby Farrelly、彼得·法拉利 Peter Farrelly
◆编 剧:尼克·霍恩比 Nick Hornby、Lowell Ganz、Babaloo Mandel
◆制 片:德鲁·巴里摩尔 Drew Barrymore
◆演 员: 德鲁·巴里摩尔 Drew Barrymore
吉米·法伦 Jimmy Fallon
杰森·斯佩瓦克 Jason Spevack
杰克·凯勒 Jack Kehler
◆类 型: 爱情 / 剧情 / 喜剧 / 运动
◆片 长:103分钟
◆上 映:2005年3月13日
◆国 家:美国
◆等 级:PG-13
◆评 分:6.3/10
琳赛(德鲁·巴里摩尔饰)是典型的女强人,在职场上奋力打拼,一心工作,最大的目标是在公司中获得进一步提升,所以她甚至不惜成为工作狂。不过,和高中数学教师本(吉米·法伦饰)的相遇让她有了改变,虽然刚开始她完全不认为自己会和心目中事业无成的本有所发展。
不过,恋爱嘛,何必一定讲究门当户对!恋爱初始,两人你侬我侬,别提多甜蜜。但好景不长,美国职业棒球赛联赛新赛季开始,而琳赛这才发现心爱的本却是波士顿红袜队的超级狂热球迷。新赛季开始后,本甚至将琳赛抛到了九霄云外,全身心地投入到球赛中去了。
最初,琳赛还觉得这未尝不是好事,工作为重的她,反而因为不用顾及本而多了很多加班时间。可虽然事业一天比一天红火,琳赛心情却意外地越来越差,老是排在男友心目中第二位,没人受得了。要棒球还是要女友,本这次算是遇到了大问题!
什么样的爱情是经受得住考验的真爱?那就是在被第三者无情地“践踏”之后仍然能够保存下来的爱情--相信这也是爱情喜剧都喜欢在“三角恋”上下文章的主要原因吧。女孩最愿意挂在嘴边、藏在心里的一般都是“找到一个完美情人共度一生”,琳赛·米克斯(德鲁·巴里摩尔饰)也不例外,你可千万别以为她在事业上小有建树就会因此免俗,现在她的生活惟一欠缺的是一个完美伴侣。琳赛肯定是这个世界上那一小拔最幸运的女人中的一员,因为她遇见了本·怀特曼(杰米·法伦饰),可不要因为他是高中教师
就小瞧了他,人家业余的时候还是一名非常出色的棒球接手呢。能遇到一个自己喜欢的人只能算是生活中绽放的一个小花朵,如果那个人碰巧也喜欢你,才能称之为是“爱情的春天”,明眼人都知道,琳赛的春天来了……
一见钟情的情侣更容易因生活中无法调和的分歧而轻率地分道扬镳,而本和琳赛之间的裂痕则是因为棒球赛季的到来:琳赛是一个标准的工作狂;本却是一个棒球迷,这个心脏因为“红袜”而跳动的铁杆支持者几乎空出了一整个夏日去支持自己钟爱的球队--波士顿红袜队。这不是普通的“三角恋”,琳赛真的感到迷茫了,因为她面对的不是一个女人,而是一支棒球队,一支拥有二十六个强壮大男人的棒球队,这场捍卫爱情的战争还未真正敲响,琳赛便败下阵来。红袜队最终突破了重围,站在冠军领奖台上,打出了一个棒球历史上都罕见的“全垒打”,而对棒球一窍不通的琳赛,又要如何证明真爱能够战胜一切呢?
A Comedy About The Game Of Love.
《极度狂热》是一部巧妙地混合了淡淡情伤和轻松氛围的爱情喜剧。这部电影的成功完全要归功于法拉利兄弟,这对兄弟一向擅长比较另类的厕所幽默片,但是他们的“厕所手法”来得夸张又不会让人反感,其中最好的例子莫过于《哈啦玛丽》。就在你不相信他们也能导演一部传统风格的爱情喜剧的时候,他们用《极度狂热》证明自己极富才华的一面,当然冈茨和曼戴尔的功劳也不可抹杀。排除德鲁·巴里摩尔讨好的观众缘在外,男主角可是素来“人见人烦”的吉米·法伦。爱情片最重要的一点是看男女主人公是否登对,也就是观众看片的时候是否希望他们在一起。法拉利兄弟的不凡之处恰恰体现这个地方。
《极度狂热》改编自英国畅销小说家尼克·霍恩比所著的同名自传体小说,霍恩比主要是通过这个故事记录了自己对英式足球狂热迷恋的一段经历。然而,当小说变成剧本、故事的背景地也从英国进驻到美国时,一些适当的改变也就不可避免了。编剧洛厄尔·冈茨和巴拜卢·曼戴尔重新定义了故事中的体育狂主角,以美国化的浪漫喜剧教条将这个英国经典的体育故事包裹起来。
为了让一段爱情历久尝新,一个人究竟可以改变多少?如果真的爱一个人,是不是就会将对方的优点、缺点全盘接收?同时还担当了影片的制片人的德鲁·巴里摩尔认为,这是所有情侣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和困难,而她则选择了杰米·法伦来共同演绎这个探索情感深层面的故事。其实两人在合作之前对彼此并没有什么实质的认知,只是在电视秀Saturday Night Live打过几次照面,巴里摩尔认为法伦至少作为一名喜剧赏,是无可挑剔的。而中国影迷对于法伦的印象,应该来自刚刚公映的《的士飚花》,无可否认,整部影片中那一点点可怜的搞笑元素,都是法伦制造出来的。
剥去了浪漫爱情的外衣,影片实则完整地还原了一名“红袜队”球迷因为自己所钟爱的棒球队或呐喊助威或喜极而泣或失声痛哭的点点滴滴,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法伦并不若本·怀特曼那样痴迷于棒球运动,他很怕自己到时候无法理解球迷会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做出一些极度疯狂的事……为了不出现这种尴尬的情况,在影片正式拍摄之前,法伦特别来到波士顿“红袜队”的主场--芬维公园,他在那里遇到了一些与本·怀特曼一样狂热的球迷,就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在那里遭遇的一切:“比赛的时候我就坐在人群之中,从开始到结束,他们的热情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一点点消退,几万人同时叫喊、同时欢呼、同时愤怒……整个芬维公园都在轻轻地颤抖,群迷的热情感染了场上的球员,他们在场地上的奔跑一下子变得意义非凡。”
当然,有些画面光靠演员找对了情感是不够的,导演法拉利兄弟希望一些道具也能起到“提醒”的作用。于是,本·怀特曼的公寓里到处充斥着有纪念意义的物什,包括带有“红袜队”队标的床单和毛巾,他甚至将客厅的一面墙重新喷漆,灵感就来源于芬维公园最为著名的外墙--绿怪物。虽然没有明确的表示,但影片从头到尾似乎处处透露出“我为棒球狂”的信息。
法拉利兄弟都是土生土长的新英格兰人--波士顿是新英格兰马萨诸塞州的首府,所以不言而喻,他们也是“红袜队”的拥护者,从懂事起,“红袜”就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个人都能细数球队的每一次成功或失败,
也熟记着每一个从这里走出去的球员。可是自“红袜队”于1918年赢得第五届互联网纾大赛后,就受到“诅咒”的纠缠,长达86年,这是每一个“红袜队”从教练到球员到球迷挥之不去的梦魇。事情的起因是这个样子的:球员贝比·鲁斯因为被卖到纽约扬克队而怀恨在心,说下了“红袜永不得总冠军”这样恶毒的话,可以说是这场恶梦的始作俑者。2004年,互联网纾大赛如期而至,法拉利兄弟和其他的球迷一样怀着忐忑的心情,希望能够出现一个历史性的转变。
由于拍摄影片的需要,法拉利兄弟和主办方协商,被允许可以进入芬维公园实地拍摄比赛的盛况,虽然只有短短10天,却几乎占据了影片一半的篇幅。可是同为球迷的法拉利兄弟非常能够理解当时的情况,尤其是自己心爱的球队正在比赛的时候,球迷都是服了各种困难才能舒舒服服地坐在现场好好观看一场比赛,最可恨的就是当比赛正进入关键时刻时,一个扛着摄像机的人突然蹦出来挡住了你的视线……法拉利兄弟不想因为自己而毁掉别人美好的一天,所以在拍摄的十天期间,兴奋的球迷们甚至不知道这里有一部影片正在悄悄地取景当中。
然而,在拍摄最后一组场景时,法拉利兄弟也不得不打断球迷们的热情了,因为这部分情节需要的是德鲁·巴里摩尔从赛场上横穿过去,想让人装着看不见,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法拉利兄弟走进场地,他们请求在场的三万七千名球迷不要离开他们的座位……法拉利兄弟成功了,球迷们欣然接受了这个要求,其实小窍门在于保比·法拉利开的一个小玩笑上,这个小玩笑又恰巧连带讽刺了一下“红袜队”的劲敌--纽约扬克队。可是当“红袜队”进行他们的最后一场决定性的比赛时,就连法拉利兄弟都没办法这么轻松了,他们也害怕诅咒会一直如影随行。幸运的是,“红袜队”创造了奇迹,重新夺得了互联网纾大赛的冠军,这个世界上公认的“失败者”终于冲破了诅咒,再次迈上棒球界的最顶峰。
英国 UK 2005年3月13日 美国 USA 2005年4月6日美国 USA 2005年4月8日 土耳其 Turkey 2005年8月12日 葡萄牙 Portugal 2005年8月18日 新加坡 Singapore 2005年9月1日 巴西 Brazil 2005年9月2日 奥地利 Austria 2005年9月2日 澳大利亚 Australia 2005年9月8日 波兰 Poland 2005年9月16日 菲律宾 Philippines 2005年9月21日 新西兰 New Zealand 2005年9月22日 丹麦 Denmark 2005年9月23日 西班牙 Spain 2005年9月30日 意大利 Italy 2005年9月30日 保加利亚 Bulgaria 2005年10月7日 法国 France 2005年10月19日 匈牙利 Hungary 2005年10月20日 墨西哥 Mexico 2005年10月21日 冰岛 Iceland 2005年10月21日 德国 Germany 2005年10月27日 芬兰 Finland 2006年1月25日巴拿马 Panama 2006年2月17日 阿根廷 Argentina 2006年3月22日
导演 Director
鲍比·法拉利 Bobby Farrelly
彼得·法拉利 Peter Farrelly
编剧 Writer
尼克·霍恩比 Nick Hornby ....(novel)
Lowell Ganz ....(screenplay) &
Babaloo Mandel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德鲁·巴里摩尔 Drew Barrymore ....Lindsey Meeks
吉米·法伦 Jimmy Fallon ....Ben Wrightman
杰森·斯佩瓦克 Jason Spevack ....Ben in 1980
杰克·凯勒 Jack Kehler ....Al
Scott Severance ....Artie (as Scott H. Severance)
Jessamy Finet ....Theresa (as Jessamy R. Finet)
Maureen Keiller ....Viv
Lenny Clarke ....Uncle Carl
艾农·斯凯 Ione Skye ....Molly
卡迪·斯特瑞兰德 KaDee Strickland ....Robin
Marissa Jaret Winokur ....Sarah
Evan Helmuth ....Troy
Brandon Craggs ....Casey
Brett Murphy ....Ryan
Isabella Fink ....Audrey
Miranda Black ....Carrie
Greta Onieogou ....Tammy
Johnny Sneed ....Chris
James Sikking ....Doug Meeks (as James B. Sikking)
Michael Rubenfeld ....Ian
威利·加森 Willie Garson ....Kevin
Armando Riesco ....Gerard
Zen Gesner ....Patrick Lines
Siobhan Fallon ....Lana (as Siobhan Fallon Hogan)
乔贝兹·威廉姆斯 JoBeth Williams ....Maureen Meeks
Mark Andrada ....Ezra
Charlotte Sullivan ....Spin Instructor
Scott Desano ....Binocular Guy
Lizz Alexander ....Charlene
Shary Guthrie ....Christie
Don Gavin ....Cop
Andrew Wilson ....Grant Wade
Dan Darin-Zanco ....Husband
Gina Clayton ....Lady at Other Table
Wayne Flemming ....Leon
Bobby Curcuro ....Loiterer
Bart Bedford ....Man at Other Table
Jason Varitek ....Himself
Johnny Damon ....Himself
Trot Nixon ....Himself
George King ....Mr. Munsell
Jackie Burroughs ....Mrs. Warren
John Boylan ....Myerson
J.C. Kenny ....Reporter
Paul McGuire ....Reporter
Quancetia Hamilton ....Rita
Ken Rogerson ....Scalper
Howard Nickerson ....Usher
Matt Watts ....Valet
George Ghali ....Vern, Gym Teacher
Andrea Davis ....Wife
Darren Frost ....Zach
Sharlene Yuen ....Receptionist
Geoffrey Williamson ....High School Kid #1
Jim Rice ....Himself
Dennis Eckersley ....Himself
Keith Macwhorter ....Himself
Melinda Lopez ....Sheri
Sam Dissanayake ....Mr. Abdo
Peter Gammons ....Himself
Steve Levy ....Reporter at Spring Training
Tim McCarver ....Himself
Don Orsillo ....Himself
Harold Reynolds ....Himself
Matthew Peart ....High School Kid #2
Carl Beane ....Stadium Announcer
David Klar ....High School Kid #3
Jermaine Plummer ....High School Kid #4
Erin Nanstad ....Female Fan
Johnny Cicco ....Obnoxious Fan
Brian Hayes Currie ....Screaming Fan
Bob Weekes ....Hot Dog Vendor #1
John Ruggiero ....Hot Dog Vendor #2
Danny Murphy ....1980's Vendor #1
Dan Cummings ....1980's Vendor #2
Daniel Greene ....Waiter
Jordan Leandre ....Himself
Tommy Jordan ....Kid In Cast
Preston Thomas ....1980s Red Sox Player
斯科特·罗森伯格 Scott Rosenberg ....1980s Red Sox Player
Mark Cardi ....1980s Red Sox Player
Keegan O'Donnell ....1980s Batboy
Emily O'Donnell ....1980s Fan
Diana O'Donnell ....1980s Fan
Meda Thomas ....1980s Fan
Jack Andrade ....1980s Fan
Warren Tashijan ....1980s Fan
Ray 'Rocket' Valliere ....1980s Fan
Bob Sands ....Landsdowne Street Fan
Corey Sands ....Landsdowne Street Fan
Andrew Steedman ....Landsdowne Street Fan
Mike Steedman ....Landsdowne Street Fan
Davis Ballard ....Landsdowne Street Fan
Blair Ballard ....Landsdowne Street Fan
Stacey Lucchino ....Landsdowne Street Fan
Marla Angermeier ....Landsdowne Street Fan
Alison Novelli ....Landsdowne Street Fan
Mary Corcoran ....Landsdowne Street Fan
David Rosenberg ....Party Animal
Rick Cohen ....Party Animal
Jesse Peter ....East Boston School Kid
Anna Byers ....East Boston School Kid
Lucy Bidwell ....High school kid
Joan Macleod-Follows ....Lindsey's Co-worker
Bobbi Stoller ....Crazed Red Sox Fan
Bob Blank ....Crazed Red Sox Fan
Todd Abbrecht ....Crazed Red Sox Fan
Monica Niedermeyer ....Crazed Red Sox Fan
Jenna Caswell ....Crazed Red Sox Fan
Amie James ....Crazed Red Sox Fan
Matt Melina ....Crazed Red Sox Fan
Jamie P. Ford ....Crazed Red Sox Fan
Christene Ford ....Crazed Red Sox Fan
Docky ....Crazed Red Sox Fan
Mariann Neary ....Crazed Red Sox Fan
Sam Caswell ....World's Greatest Red Sox Fan
Ron 'Puppy' Cavallo ....Bleacher Bum
Elliott Gordon ....Crazed Red Sox Fan
Christy Scott Cashman ....Dancer
Laurel Astri ....Tom Boy Hockey Player (uncredited)
Adam Bagni ....Landsdowne Street Fan (uncredited)
Joe Buck ....Sportscaster (uncredited)
Joe Castiglione ....Sportscaster (uncredited)
Stephanie Fitzback ....Excited Red Sox Fan (uncredited)
Shawn Fogarty ....Red sox fan at fenway (uncredited)
Russ Jaquith ....Red Sox fan (uncredited)
John-Eliot Jordan ....Himself (uncredited)
Daniel Joseph ....Voice (uncredited)
Grady Justice ....Red sox fan (uncredited)
斯蒂芬·金 Stephen King ....Himself (uncredited)
Stephen Kyle ....Usher; fan (uncredited)
Bob Lobel ....Himself (uncredited)
Robert Mason ....Red Sox fan (uncredited)
David McDivitt ....Camera Man and Fan (uncredited)
Christopher C. Murphy ....Crazed Red Sox Fan (uncredited)
Mike O'Brien ....Bartender (uncredited)
Ed O'Keefe ....Red Sox Fan (uncredited)
John Olerud ....Himself (uncredited)
Paul Palandjian ....Fenway Security (uncredited)
Evan Pinsoneault ....Red Sox fan at Game (uncredited)
John Pungitore ....Red Sox fan (uncredited)
Jerry Quinn ....Ball Park usher (uncredited)
Spencer Reed ....Cardinals Fan At World Series (uncredited)
Dr. Charles Steinberg ....Man holding Champagne glass (uncredited)
M. Paul Zaza ....Red Sox Fan (uncredited)
制作人 Produced by
德鲁·巴里摩尔 Drew Barrymore ....producer
David Evans ....executive producer
Marc S. Fischer ....executive producer
Alan Greenspan ....producer
尼克·霍恩比 Nick Hornby ....executive producer
南希·朱沃南 Nancy Juvonen ....producer
Kris Meyer ....co-producer
吉尔·内特 Gil Netter ....producer
Hal Olofsson ....associate producer (as Hal Joseph Olofsson)
Amanda Posey ....producer
Gwenn Stroman ....co-producer (as Gwenn Gage Stroman)
布拉德利·托马斯 Bradley Thomas ....producer
荣获“威廉希尔年度体育图书奖”
爱上一个女人却崇拜十一个男人……
书名:极度狂热 英文:Fever Pitch
作者:[英]尼克·霍恩比 译者:沙迎风
出版社:万卷出版社 ISBN:978-7-5470-0145-5
开本:32开 296页 定价:22.00
出版时间:2009年9月
内容简介
1991年夏季,在看心理医生的尼克·霍恩比,开始写下他的足球迷回忆录《极度狂热》以条列编年记事的结构巨细靡遗的描写一个阿森纳球迷的个人心路历程,而本书正像是他的心理治疗书。此书出版后,出乎意料之外的成为畅销书,并成为足球书的经典,随后霍恩比还帮忙编辑了两本运动文学年鉴。本书于1997年被改编为角色虚构的电影,由《BJ单身日记》的男演员科林·伍斯(Colin Firth)主演,霍恩比编剧。到2005年改编成电影的美国新版,由珠儿·巴莉摩和吉米·法伦主演,英国海布里兵工厂足球队,也就是阿森纳队转而变成波士顿红袜棒球队,台湾发行的片名为《爱情全垒打》。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尼克·霍恩比 译者:沙迎风
尼克·霍恩比,英国当代最炙手可热的当红作家,他出生于伦敦郊区小镇,剑桥大学英语文学专业毕业后在综合中学教英语,随后开始为报章媒体,如《号外》和《文学杂志》自由撰稿。1992年的个人回忆录《极度狂热》,出版后一鸣惊人占据年度畅销榜,随后所写的每一本小说,例如《失恋排行榜》、《男孩·男人》、《砰!》等几乎都在畅销榜和专业书评获得双赢。其小说深谙现代年轻人的流行文化,并以精湛的英式幽默掳获读者的心,慧黠中透着伤感,被称之为“抑郁喜剧”。
目录
前言
1968-1975
1976-1986
1986-1992
编者后记
序言
1992年,《极度狂热》首次出版,而最近十三年来,绿茵场上足球的变化之巨大,远远超过在此之前的六十个年头。在1992年,你还可以站在北看台或钟楼看台,还可以像你的父亲和祖父一样,观看由英国教练率领的英国和爱尔兰球员的“甲级联赛”。在此让我们面对一个事实: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比赛的质量可真不怎么样(比如50年代后期,或整个儿60及70年代,还有80年代初和90年代中)。阿森纳喜欢把球传给大个子中锋,如约翰·哈特森,凯文·坎贝尔,阿兰·史密斯,尼埃尔·奎因,李·查普曼,或者约翰·雷德福德,当时阻止进球似乎比进球更重要,只是在非常偶然时,比赛才会让你聚精会神不想错过。而现在,当你坐下观看英超比赛,观看那个由世界各地汇聚在法国儒帅麾下的球星们,观看他们的那种令人窒息的快攻时,如果你的眼睛离开球场哪怕只是一瞬,你就有可能失掉一次观看海布里前所未有的、划世纪的精彩进球。没有一个阿森纳球迷估计到这种足球的变化,即使有预感,也不会想到这些变化居然会发生在我们这支球队身上。我想说,这些巨大的变化似乎只是存在于科幻小说中,但科幻小说一般来讲都比较令人沮丧:他们多数喜欢描述一个黑暗的,没有欢乐的世界——这种世界,从阿森纳的角度来看,更接近于这本书中所描绘的,而不是我们现在生活着的世界。
《极度狂热》是由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
我爱上足球,正如我随后爱上女人,突然其来,无可理喻,猝不及防,也丝毫没想到它可能会给我带来的痛苦和崩溃。
尼克霍比“同时爱上足球和女人”的成名作
结合成长,自传、幽默元素
荣获“威廉希尔体育图书奖”
爱上尼克·霍恩比!
在这个时候,没有其他选择!
尼克·霍恩比在弘文管:
《极度狂热》(Fever Pitch)
《失恋排行榜》(High-Fidelity)
《砰!》(slam)
1968-1975
主场初体验
阿森纳v斯托克城
1968年9月14日
我爱上足球,正如我随后爱上女人:突如其来,无可理喻,猝不及防,也丝毫都没有想到它后可能会给我带来的痛苦和崩溃。
1968年的5月,这是具有特别意义的日子,当然,我更多想到的是杰夫一阿斯特尔,而不是巴黎的五月风暴,在我十一岁生日后,父亲问我是否愿意和他一起去看西布朗对阵埃弗顿的足总杯决赛;有个同事给了他几张票。我告诉他我对足球不感兴趣,哪怕它是决赛——真的,当时就是这样,但是我仍不同寻常地通过电视看完了整场比赛。几个星期过后,我和妈妈一起看了曼联对阵本菲卡的比赛,并为之痴迷;随之8月底,我很早就起床去听曼联队在世界俱乐部杯赛上的结果。我喜爱博比·查尔顿和乔治·贝斯特(当时我对铁三角中的第三号人物丹尼斯·劳一无所知,他因为受伤缺席了对阵本菲卡的比赛),激情令人惊讶地完全占有了我,它延续了三星期之久,直到父亲带我第一次走进海布里。
我的父母在1968年分居。父亲爱上了别人并搬了出去,我和母亲以及妹妹居住在家乡郡一栋小小的独立房屋中。这种事本身非常平凡(尽管我不知道在班级里还有谁和我一样来自单亲家庭——在这个七、八年之后才有M4号公路从伦敦延伸二十几英里到这里的60年代),和所有分手所造成的结果一样,它仍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伤害了这个家庭的所有四个人。
这种新的家庭生活状态无可避免地引发了一连串的难题,而在这种状况下,最关键的往往是最平常的事:那就是老套然而棘手的“一方家长周六带孩子去动物园”问题。通常父亲只在周中来看我们;没有人真的愿意呆在家里看电视,原因显而易见,但是另一方面,也的确没有可以让一个男人带着两个不满十二岁的孩子去玩的地方。通常,我们三个会开车去附近的小镇,或者去某个机场饭店,坐在刚刚擦黑就毫无人影的冰冷的餐厅里,吉尔和我吃着牛排或者鸡肉,反正就这两样,几乎默不作声(通常来说,孩子不是好的晚餐说话对象,何况我们已经将边看电视边吃饭当成了习惯),而父亲就在一旁看着我们。他一定非常渴望和我们一起去做些别的什么,但是在大都市之外的小镇,星期一晚上6点半到9点你根本没有多少选择。
那个夏天,父亲和我在牛津附近的一个旅馆待了一个星期,入夜我们坐在没什么人的宾馆餐厅里,我吃着牛排或者鸡肉,反正就这两样,几乎默不作声。晚餐结束我们和其他客人一起看电视,接着父亲喝多了。事情不得不改变一下了。
父亲在9月再一次想到了足球,当我说“同意”之后,他当时一定喜出望外。在此之前,我从未对他的任何建议说过“同意”,尽管我也从没说“不”。我只是礼貌地笑着,嘴里哼哼唧唧,表示似乎感兴趣但又不做任何明确回答。这是我为生活中的那个特殊时期发明的令人恼火的表达方式,谁知这种方式,一直跟着我到现在。有两三年,他试图带我去剧院;每次我都耸耸肩,咧着嘴傻笑,结果自然是父亲被惹恼了,然后对我说算了,这正是我所希望他说的。不仅仅是莎士比亚,我对橄榄球赛板球赛乘帆船远航以及到银石和隆利特旅行同样不感兴趣。我什么也不想做。这一切并非为了惩父亲的离开;我真的认为除了他想出的每一个地方,和他到其他任何地方我都会非常高兴。
我确信,l968年是我人生中最为惨痛的一年。在父母离婚后我们住进了一间小屋,因为某种原因,我们甚至一度无家可归而不得不寄宿于邻居家;我患上了严重的黄疸病;然后我开始在当地的一家重点中学就读。要我相信随后俘获我的“阿森纳狂热”与这一团混乱毫无干系,除非我是榆木脑袋。(我非常怀疑,如果他们回想起走向痴迷的环境,多少球迷会发现某种类似的弗洛伊德情结?当然,足球很棒,无论比赛本身还是其他的一切,但是那些一个赛季开开心心去看几场比赛的人——只看大赛事,和垃圾比赛保持距离,绝对是明智的决定——和这些像中了魔咒一样每场必到的人到底有何区别?为什么要在星期三从伦敦赶往普利茅茨,用掉一天珍贵的假期,去看一场结果在海布里就已经被决定了的比赛?还有,如果这个球迷治疗理论多少有点道理的话,那么那些去看利兰戴夫杯赛的人们潜意识里得埋藏着什么样的鬼念头?或许还是不要知道得好。)
美国作家安德列·杜勃斯写过一个小故事叫做《冬日父亲》,描写一个因为离婚和两个孩子分开的男人。在冬天里,他和他们的关系敏感而紧张:他们从午后的爵士酒吧到电影院再到餐厅,一路冷眼相对;但是在夏天,当他们可以一起去海滩,他们就会处得很好。“绵长的沙滩和海洋是他们的草地;毯子就是他们的家;冰盒和保温壶是他们的厨房。他们再次像一个家庭一样生活在一起。”情景喜剧和电影早就意识到地点的绝对意义,它们会描写男人带着任性的孩子和飞盘在公园里漫步。但是《冬日父亲》对我意味着更多,因为它比那一套更加深入:它尝试分解父母和孩子的亲情到底有何价值,简洁准确地揭示了为什么动物园游览注定毫无作用。
据我所知,在这个国家的布林斯顿和梅恩赫德都不能提供像达布斯小说里的新英格兰海滩一样的那种解脱,但我和父亲还是找到了这个地点的完美英格兰版。星期六下午的北伦敦给了我们一个共处的时机。当我们想说话时就可以说,足球让我们有了谈资(而且即使沉默也没有任何压力感),生活有了固定的套路,一种例行的方式。阿森纳球场是我们的草地(而且是一块英格兰草地,所以我们常常在瓢泼大雨之中痛苦地凝视着它);布雷斯托克路的枪手之鱼酒吧是我们的厨房,西看台是我们的家。这是一幅完美的场景,在我们热切期盼生活有所改变时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这也是独一无二的:父亲和我妹妹就从来没有找到任何可以共同生活的地方。也许现在不会再发生了;也许在90年代一个九岁女孩会认为和我们一样有权去球场看比赛。但是在1969年,在我们的小镇,这观念还不是那么时兴,我的妹妹不得不和母亲以及她的洋娃娃呆在家里。
第一个下午的那场球赛我已无法回想起太多。记忆的诡妙之一就是让我清楚地看见了唯一的进球:裁判判罚点球(他跑进禁区,指向了点球点,有人大吼起来);特里’尼尔罚球时一片寂静,戈登·班克斯扑出点球时全场一片叹息,但球碰巧落回了尼尔的脚下,这次他得分了。但我确信这个场景是从长久以来我所知道的类似意外中构建起来的,实际上我当时对此毫无意识。那天我真正看见的,是一连串让人疑惑、无法解释的事情,在球进网之后我周围每个人都站起来大声欢呼。如果我也这样做了,一定是非常尴尬地落后了其他观众十秒钟。
但我还有其他的,更加可信,也可能更有意义的回忆。我记得那所有铺天盖地而来的男性气息——雪茄和烟斗、粗话(那些词我以前也听过,但不是从大人嘴里出来的,也没有那么放肆),只是在多少年后,我才体会到,这些,对一个与母亲和妹妹生活在一起的男孩子,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冲击;我记得我关注拥挤的观众远远超过那些球员。从我坐的地方,大概可以数清两万个人头;这只有运动迷(或米克·贾格尔或纳尔逊.曼德拉)能办得到。父亲告诉我球场里的观众几乎和我所住的小镇的人一样多,我对此肃然起敬。
(我们似乎已经忘记足球观众仍然十分壮大,可能是因为战争以来观众有一些下滑。经理们时常抱怨当地居民缺乏热情,尤其是当他们实力平平的甲级或乙级球队已经好几个星期都在竭力避免一场溃败的情况下;但是事实上,在90/91赛季,德比郡队的比赛平均每场观众近一万七千人,那个赛季他们在甲级联赛垫底,这是一个奇迹。除去三千名支持客队的球迷,这意味着每场比赛至少有一万四千人在支持德比郡,这里面许多观众至少连续看了十八场最糟糕球队的表演,在其他赛季,他们也是如此。为什么?为什么这么多人去看?)
然而,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并不是观众的众多,也不是大人们被允许大声吼叫“人渣”,愿意多大声音就多大声音,绝对没人在意。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我身边的大多数人痛恨呆在这里,真的痛恨。在我看来,以我对“享受”这个词的理解,似乎没有人觉得享受这个下午发生在这里的任何事。开场仅几分钟,真正的愤怒就爆发了(“你这个丢脸的家伙,戈尔德,他是个丢脸的家伙!”“周薪一百镑?周薪一百镑!他们应该为我来看你踢球而把钱付给我。”);随着比赛的进行,愤怒转变为仇恨,然后又似乎凝结成沉默的抗议。是的,是的,我知道所有关于阿森纳的笑话,在海布里我还能期待些什么呢?但是当我去切尔西去托特纳姆去流浪者,看到的都是一样的事:抱怨和失望是足球迷的本性,无论比赛结果如何。
感谢牛二平女士,为本书中文版撰写了精彩导读,并不辞辛苦,逐字校译了全部译文。感谢asnl4,慨然同意在书中使用他翻译的《2005年特版前言》。没有这些球迷的感召和激励,这本书的出版也许还会延宕很长时间。如果编者有这个权利,我愿意将这本书献给这些可爱的阿森纳球迷。
书中的注释为编者所加。部分注文参考了台湾版《足球热》的注释和牛二平女士的建议,但取舍之间全凭编者一己臆断,如有不妥,概由编者负责。
《极度狂热》是关于一个球迷的种种。……这本书是为我们这些人所写,也是为那些想了解我们为什么会如此痴迷的人所写。尽管书中细节的描写完全属于我个人的经历,但我仍然希望这本书也能触及到一些人的心弦:那些人在工作的时候,或在剧院中,或在谈话过程中,常会开始走神,恍然间似乎回到10年,15年甚至20年前,眼前会闪过那记左脚凌空踢入球网右上角的劲射!
——尼克•霍恩比
不管你对足球感不感兴趣,这是一本让你泪流满面的逗笑书,它是会让你对完全不认识的人大声念出口的那种书,也包含着霍恩比对执迷不悔、以及对足球生态具有的高度洞察力和诚挚衷心。《极度狂热》不只是写得最好的足球书,也是一本最逗趣的书。
——尼古拉斯•利札,CQ
逗笑,机智而真实。
——鲁迪•道尔,爱尔兰小说家
他精确指出长久以来未曾被说出口的事实真相。更重要的是,他写得极其精彩。《极度狂热》真是天杀的好看。赶快快去买来看。
——汤姆•亨弗立,《爱尔兰时报》
前言
1968-1975
1976-1986
1986-1992
编者后记
作者:(英国)尼克·霍恩比 译者:沙迎风
尼克·霍恩比,英国当代最炙手可热的当红作家,他出生于伦敦郊区小镇,剑桥大学英语文学专业毕业后在综合中学教英语,随后开始为报章媒体,如《号外》和《文学杂志》自由撰稿。1992年的个人回忆录《极度狂热》,出版后一鸣惊人占据年度畅销榜,随后所写的每一本小说,例如《失恋排行榜》、《男孩·男人》、《砰!》等几乎都在畅销榜和专业书评获得双赢。其小说深谙现代年轻人的流行文化,并以精湛的英式幽默掳获读者的心,慧黠中透着伤感,被称之为“抑郁喜剧”。
1992年,《极度狂热》首次出版,而最近十三年来,绿茵场上足球的变化之巨大,远远超过在此之前的六十个年头。在1992年,你还可以站在北看台或钟楼看台,还可以像你的父亲和祖父一样,观看由英国教练率领的英国和爱尔兰球员的“甲级联赛”。在此让我们面对一个事实: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比赛的质量可真不怎么样(比如50年代后期,或整个儿60及70年代,还有80年代初和90年代中)。阿森纳喜欢把球传给大个子中锋,如约翰·哈特森,凯文·坎贝尔,阿兰·史密斯,尼埃尔·奎因,李·查普曼,或者约翰·雷德福德,当时阻止进球似乎比进球更重要,只是在非常偶然时,比赛才会让你聚精会神不想错过。而现在,当你坐下观看英超比赛,观看那个由世界各地汇聚在法国儒帅麾下的球星们,观看他们的那种令人窒息的快攻时,如果你的眼睛离开球场哪怕只是一瞬,你就有可能失掉一次观看海布里前所未有的、划世纪的精彩进球。没有一个阿森纳球迷估计到这种足球的变化,即使有预感,也不会想到这些变化居然会发生在我们这支球队身上。我想说,这些巨大的变化似乎只是存在于科幻小说中,但科幻小说一般来讲都比较令人沮丧:他们多数喜欢描述一个黑暗的,没有欢乐的世界——这种世界,从阿森纳的角度来看,更接近于这本书中所描绘的,而不是我们现在生活着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