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用制度

个人信用制度

目录导航

基本介绍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研究员郭冬乐指出,个人信用制度要发挥作用得有两个支点:完善的个人信用调查机制和规范的个人资信评估机制。个人信用调查是开展个人信用业务活动的基础。

个人资信档案的资料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借款人向银行申请贷款时提交的贷款申请表,包括贷款历史、居住状况、收入情况、婚姻状况等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是信用管理的专门机构提供的与借款人信用有关的资料,包括未偿还债务记录、信用卡透支状况、在其它金融机构的贷款记录等。其中居民应用量最大的信用卡资料是极为重要和全面的。

而对个人消费信贷进行评估是个人资信档案的应用和深化,也是消费者获得银行贷款的必经步骤。在国外,银行一般采取主观判断法和信用评分的数量分析法。数量分析法是在一个信用评分的模式上对贷款申请划分等级进行评分。在实际操作中,主观判断法和数量分析法通常相互结合运用,互为补充。其中数量分析法中最重要的是对“支付能力”的评定。“

支付能力”指两个方面:一是收入,主要是指稳定的足够的收入来源,包括专职工作收入、兼职工作收入、投资收入等,这是个人信用评定的基础;二是现金流量,即支出与收入的比率,个人支出包括其它未付账款的月平均额、房租、赡养费、抚养费等,这些月支出的总和与月收入的总和比率在40%以下,则认为借款者有足够的能力偿还贷款。

建立原因

现代文明社会,凡是有行为能力的正常人的社会行为,都有一种约定。这种约定的履行,对行为人而言就是信用。是否履约和怎样履约,则反映信用度的高低。以此衡量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个人行为,就构成了社会信用体系。就个人信用而言,在发达国家,通过社会保障号将人们的所有经济活动记录在案,并以此作为个人经济活动的基础,信用制度已经比较完善。在这些国家,个人消费信贷占银行贷款总额的30%左右,其回报远高于法人信贷,回收周期亦大为缩短,风险较小。

越是优质银行,这一比例越发水涨船高,如美国花旗银行的个人业务已在总业务中占到60%。在发达国家,高度发达的信用环境对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美、日等发达国家居民消费对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般达65%。发展消费信贷是扩大消费需求的有效途径,如美国目前在全部家庭中持有金融债务的高达70%以上;法国至少40%的家庭负债消费,有1/4的家庭靠银行贷款买房子。

在我国,据测算如果消费信贷总额占消费总额的比重提升到5%~8%,即可增加约2000亿元的消费信贷,就可以带动全国GDP增长两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新形势对发展消费信贷十分有利。

但我国的个人信用制度刚刚起步,为此,金融机构在发展个人消费信贷方面不得不采取严格的审查来保证贷款安全,而长达2~3个月的审查造成的放贷成本可想而知。面对加入WTO后我国银行业面临的竞争态势,如果我们不能在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发展个人金融服务方面取得突破,我国银行业面临的形势将是严峻的。

由于缺乏信用环境,虽然国家为了刺激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采取了住房商品化(加快推进)、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征收银行存款利息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增加转移支付等措施,但消费市场并没有因此出现明显的好转,新的消费增长点也并没因此而形成。究其因,缺乏消费信用环境可以说是重要因素。

建立方法

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应包括多个方面。

建立健全全社会的信用网络查询系统

依据客观、公正、独立的原则,培育个人信用调查与评价的中介机构,建立起个人信用记录的档案,以对整个信用作出整体评价。同时,应建立一个全社会共享的、公正的个人资信咨询网络,使跨行业、跨系统的资源实现共享。

制定评估标准

配合个人信用制度的实施,应由权威机构统一制定我国的个人信用评估标准,由信用评价机构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在建立个人信用档案系统的基础上,对每一位客户的授信内容进行科学、准确的信用风险评级。

充分利用先进的综合网络等信息传导手段

充分利用商业银行、邮政金融机构等先进的综合网络等信息传导手段,按客户设置户头;以个人基本账户为核算基点;统一管理个人客户资产、负债等业务,并为客户提供所需的一切金融服务。个人的一切资金往来都以这一基本账户为基础,分类连续记录个人客户的金融业务活动,通过建立个人信用基本账户系统,最终实现金融机构为客户服务的多项功能,也为推行个人信用制度奠定基础。

落实完善储蓄存款实名制

这是个人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用证明,是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体系的重要基础。作为商业金融机构,应以此为契机,促进和保证制度的落实,并根据个人信用状况开展分层次、个性化的特色服务,拓展面向居民个人的零售业务领域、增强市场竞争力。

创建所必备外部环境

提高全社会的信用制度,大力推行银行卡、个人支票、网上支付等先进的支付手段,完善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的推广普及,最大限度地提高支付方式的现代化。

落实相关配套措施

建立个人信用制度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各有关部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个人信用中介机构等部门的密切合作与协调配合。因此,应由国家出台有关个人信用制度的法规,落实有关的配套措施,明确各部门所负的职责,完善相关制度规定,使个人信用制度登记、评估、使用等符合法定的程序,在法律的框架范围内合理运行、规范发展。

各商业金融机构已拥有非常健全的运营网络,可以作为个人信用体系的基础设施,即硬件。对于邮政金融系统来说,由于拥有完善的邮政网络机构并建立了一套覆盖面极广的金融网络系统,可以在现有已提供的全国联网城市的通存通兑、绿卡、电汇、电子转账等相关业务的基础上,利用邮政金融网络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以及覆盖面广的优势,积极参与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同时,政府在宏观决策,协调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制定法律法规等方面,也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构建瓶颈

由于信用卡个人消费信贷回报率远高于企业贷款的回报率,且还贷期又短于企业贷款,近年来,各家银行大规模地增加信用卡的发行量。今年9月份麦肯锡《2005年中国信用卡市场调研报告》中指出,作为零售信贷市场增长最快的产品,2003年到2005年,信用卡从300万张增长到1200万张。

然而,盲目的市场扩张,粗放式的经营模式,以及极不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为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经营带来了极大的风险。信用卡恶意透支现象泛滥成灾,银行信用卡坏帐逐年剧增。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11月21日发布的《电子支付与中国经济》研究报告中指出相当一部分发卡银行的恶意透支比例已经达到90%。

11月22号广州日报报道,广州信用卡透支而引发的纠纷逐年大幅上升,在受理广州大部分银行信用卡纠纷的原东山法院,2002年受理信用卡透支纠纷案件181件,2003年受理310件,2004年受理870件,今年1-10月受理1298件,共解决诉讼标的金额1604.7万元。这些客观真实的数据向我们提出了几个大问号?我国传承了五千年的诚实信用美德哪去了?我们的国民真的是不讲信用吗?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开始致力于市场经济的建设,市场经济发展的发达阶段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要求。市场经济一直在呼唤信用,然而我国对于信用的保障大部分局限于道德领域,不可否认,道德规范要求基本的诚实信用。但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主体难以避免会选择失信行为去追求利益最大化,仅仅寄希望于道德约束是绝对的理想化了。市场经济或是道德本身并不会自发地或必然地形成良好的信用制度,个人信用制度需要通过强制性的法律制度来规范当事人的信用行为,形成外部的约束力,使个人的失信成本大大高于失信收益,这样,才能发挥约束当事人信用行为的作用,增强个人的信用意识。但遗憾的是,我国目前根本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调整个人信用活动中的各种利益关系。所以,我国现行信用制度法律法规的缺失才是我国目前个人信用制度构建的真正瓶颈。正如有学者指出,普遍的缺少诚信,实质上是调整社会交往关系法律规则的无效或者未被遵守。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