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avian-human influenza or avian influenza in man/human)是由一种禽流感病毒某些亚型毒株在人群中所引起的疾病,所表现的临床症状随病毒亚型不同而异。至今已发现的甲型流感病毒血凝素15个亚型(H1~H15)和神经氨酸酶9个亚型(N1~N9)均能从禽中分离到,但它们并不是都能引起禽流感。目前发现能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有:H5N1、H9N2、H7N7、H7N2和H7N3亚型毒株。
H9N2禽流感病毒传染性较弱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水禽,特别是鸭,已经成为禽流感病毒的高度易感动物,甚至可以引发死亡,其本身也成为禽流感病毒的巨大贮存库和传染源。以前认为禽流感和人是有种属屏障的,但近几年的禽流感感染人事件表明,这种屏障正在减弱或消失,不仅在鸡、鸭、鹅、候鸟等禽类上发生,而且也已经波及到老虎、海狮、人等哺乳类动物,爆发的规模及危害也在不断加大。
虽然H9N2毒性较H5N1弱,但世界卫生组织早前警告,H9N2曾导致人类死亡,也可以是引发新一轮全球流感潮的元凶,同样需密切监察。
1966年HoMee从患温和呼吸道病的火鸡中分离到第一株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之后H9N2亚型禽流感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流行,尤其是1994~1999年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1994年,中国的陈伯伦、张泽纪等首次报道从鸡群中分离到H9N3亚型禽流感,随后陆续出现相关报道。
1995年,唐秀英等从四川省某发病鸡群中分离到一株H9N2毒株,从西昌发病鸡群中分离到了2株H9N2毒株。此后又从我国部分地区的发病鸡群、鸭群中,分离到16株H9N2病毒。
1998年秋H9N2亚型禽流感在中国发生,短短2个月内即席卷了大多数省份,因其毒力较弱,死亡率没有H5N1、H7N1高,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刘红旗等研究发现H9N2亚型在中国大陆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亚系,这不仅对养禽业有巨大危害,而且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并且,新的研究表明,H9N2亚型部分流行株的致病力明显变异,尤其对肉仔鸡,死亡率可达到30%以上;对产蛋高峰期的蛋鸡,其产蛋下降幅度大,恢复困难。
1998年广东省的流感监测系统在韶关、汕头市分别发现4例和5例H9N2禽流感病毒感染病例,为全球首次发现人H9N2感染病例;
1999年在广东省广州市发现1名儿童感染H9N2,同年香港也发现2名儿童感染H9N2。
1999年:在香港,有2名儿童患有禽流感病毒A(H9N2)感染。两例患儿均康复,没有其它确诊病例。有依据表明禽类是感染源,主要传播方式是从鸟类到人。与患儿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和医护人员体内的血清中没有发现H9N2型禽流感,证实H9N2型禽流感不易在人群中传染,但是仍有人与人之间的传播的可能。
2003年:香港一位儿童患有H9N2病毒感染,患儿住院后恢复。
2017年5月,北京发现一例人感染H9N2禽流感病例,患者已痊愈。[1]
人禽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2~4天,平均3天。通常急性起病,早期表现类似一般流感,主要为发热,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热程1~7天,一般为3~4天,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和周身不适,少数患者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症状。
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可出现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患者的预后与感染病毒亚型密切相关,感染H9N2、H7N7、H7N2和H7N3大多预后良好。
• 日常生活中主要做到四个不:人禽不混居、不接触病死禽、不宰杀病死禽、不食用病死禽。
防治消毒液 [2]• 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该病非常重要。平时应加强体育锻炼,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不吸烟,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打喷嚏或咳嗽时掩住口鼻。
• 保持室内清洁和空气流通,应每天开窗换气两次,每次至少10分钟;尽量少去空气不流通的场所。
• 应购买经过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检疫合格的家禽及其产品;进食禽肉、蛋类要彻底煮熟,加工、保存食物时要注意生、熟分开;解剖活(死)家禽及其制品后要彻底洗手。
• 发现不明原因病死禽时要及时向农业部门报告;医疗机构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时要及时报告。公众特别是儿童应避免密切接触家禽和野禽。
• 注意生活用具的消毒处理。禽流感病毒不耐热,100℃下1分钟即可灭活。对干燥、紫外线照射、汞、氯等常用消毒药都很敏感。
• 若有发热及呼吸道症状,应戴上口罩,尽快就诊,并切记告诉医生发病前有无到过疫区或与禽类接触史。
新型H7N9病毒是禽流感病毒之间的重配病毒,病毒外壳是H7N9,内部6个基因片段来源于另一种禽流感病毒——H9N2。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副所长舒跃龙介绍,流感病毒的重组和重配是非常容易发生的,就像搭积木一样,构成一根一根的积木组合。
中科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表示,病毒片段重配研究结果显示,H7N9病毒的8个基因片段中,H7片段源于浙江鸭群中分离的禽流感病毒,而浙江鸭群中的病毒往上追溯,与韩国野鸟中分离的禽流感病毒同源;N9片段与韩国野鸟中分离的禽流感病毒同源。其余6个基因片段源于H9N2禽流感病毒。
据病毒基因组比对和亲缘分析显示,H9N2禽流感病毒来源于中国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的鸡群。基因重配的发生地很有可能在长三角地区。过程可能经由韩国野鸟在自然迁徙过程中,和长三角地区的鸭群、鸡群自身带有的禽流感病毒进行基因重配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