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主尺度

船舶主尺度

目录导航

概述

     船舶主尺度是表示船体外形大小的主要尺度,通常包括船长、船宽、船深、吃水和干舷。船舶主尺度是计算船舶各种性能参数、衡量船舶大小、核收各种费用以及检查船舶能否通过船闸、运河等限制航道的依据。

分类

  实际尺度

  是船舶建造和运行时用的尺度,量到船体外壳板的外表面。

最大尺度

  为包括各种附属结构在内的,从一端点到另一端点的总尺度,主要用于检查船舶在营运中能否满足桥孔、航道、船台等外界条件的限制。

登记尺度

  是专门作为计算吨位、丈量登记和交纳费用依据的尺度。

图示

LOA总长

  ,即船首最前端至船尾最后端的水平距离;

垂线间长

  LPP为垂线间长是首垂线和船尾垂线之间的水平距离(船首垂线是通过设计水线和首柱前缘交点的垂线;尾垂线是通过尾柱后缘和设计水线交点的垂线。对于没有尾柱的船,尾垂线一般取舵杆中心线);

设计水线长LWL

  设计水线长是沿设计水线从首柱前缘至尾柱后缘之间的水平距离;

登记长度Lr

  是上甲板顶面从首柱前缘至尾柱后缘(如无尾柱,则至舵杆中心线)的水平距离;

最大船宽B

  ,是包括一切固定结构物在内的船体最大宽度;B为型宽,是设计水线面的最大宽度;

  Br为登记宽度,是船体最宽处包括船壳板在内的宽度;

型深D

  ,是船体中横剖面上从龙骨基线到上甲板边线最低点的垂直距离;

登记深度Dr

  在登记长度中点处的横剖面上,从内底板上缘(如无内底板,则从内龙骨顶板上缘)到上甲板下缘的垂直距离;

吃水T

  ,从龙骨基线到满载水线的垂直距离,当船舶纵倾时,取首吃水(沿首垂线量取的吃水)和尾吃水(沿尾垂线量取的吃水)的平均值;

干舷F

  为,沿中横剖面船侧从设计水线到甲板边板顶面边缘的垂直距离,等于型深和吃水的差值加上甲板厚度。

  所有这些尺度间的各种比值,如长宽比、宽度吃水比、型深吃水比、长深比、长度吃水比和宽深比等,都称为船舶主尺度比。它们对船舶性能有重要影响,如长宽比大,表示船比较狭长,船舶快速性较好。

船舶

船舶(boats and ships),各种船只的总称。船舶是能航行或停泊于水域进行运输或作业的交通工具,按不同的使用要求而具有不同的技术性能、装备和结构型式。一种主要在地理水中运行的人造交通工具。另外,民用船一般称为船,军用船称为舰,小型船称为艇或舟,其总称为舰船或船艇。内部主要包括容纳空间、支撑结构和排水结构,具有利用外在或自带能源的推进系统。外型一般是利于克服流体阻力的流线性包络,材料随着科技进步不断更新,早期为木、竹、麻等自然材料,近代多是钢材以及铝、玻璃纤维、亚克力和各种复合材料。

历史

  船舶从史前刳木为舟起,经历了独木舟和木板船时代,1879年世界上第一艘钢船问世后,又开始了以钢

船为主的时代。船舶的推进也由19世纪的依靠人力、畜力和风力(即撑篙、划桨、摇橹、拉纤和风帆)发展到使用机器驱动。

  1807年,美国的富尔顿建成第一艘采用明轮推进的蒸汽机船“克莱蒙脱”号,时速约为 8公里/小时;1839年,第一艘装有螺旋桨推进器的蒸汽机船“阿基米德”号问世,主机功率为58.8千瓦。这种推进器充分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因而被迅速推广。

  1868年,中国第一艘载重600吨、功率为288千瓦的蒸汽机兵船“惠吉”号建造成功。1894年,英国的帕森斯用他发明的反动式汽轮机作为主机,安装在快艇“透平尼亚”号上,在泰晤士河上试航成功,航速超过了60公里。

  早期汽轮机船的汽轮机与螺旋桨是同转速的。后约在1910年,出现了齿轮减速、电力传动减速和液力传动减速装置。在这以后,船舶汽轮机都开始采用了减速传动方式。

  1902~1903年在法国建造了一艘柴油机海峡小船;1903年,俄国建造的柴油机船“万达尔”号下水。20世纪中叶,柴油机动力装置遂成为运输船舶的主要动力装置。

  英国在1947年,首先将航空用的燃气轮机改型,然后安装在海岸快艇“加特利克”号上,以代替原来的汽油机,其主机功率为1837千瓦,转速为3600转/分,经齿轮减速箱和轴系驱动螺旋桨。这种装置的单位重量仅为2.08千克/千瓦,远比其他装置轻巧。60年代先后,又出现了用燃气轮机和蒸汽轮机联合动力装置的大、中型水面军舰。

  当代海军力量较强的国家,在大、中型船舰中,除功率很大的采用汽轮机动力装置外,几乎都采用燃气轮机动力装置。在民用船舶中,燃气轮机因效率比柴油机低,用得很少。

  原子能的发现和利用又为船舶动力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1954年,美国建造的核潜艇“鹦鹉螺”号下水,功率为11025千瓦,航速33公里;1959年,前苏联建成了核动力破冰船“列宁”号,功率为32340千瓦;同年,美国核动力商船“萨瓦纳”号下水,功率为14700千瓦。

  现有的核动力装置都是采用压水型核反应堆汽轮机,主要用在潜艇和航空母舰上,而在民用船舶中,由于经济上的原因没有得到发展。70~80年代,为了节约能源,有些国家吸收机帆船的优点,研制一种以机为主、以帆助航的船舶。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联合控制,日本建造的“新爱德丸”号便是这种节能船的代表。

  古代中国是当时造船和航海的先驱。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造船工场,能够制造战船;汉代已能制造带舵的楼船;唐、宋时期,河船和海船都有突出的发展,发明了水密隔壁;明朝的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宝船,在尺度、性能和远航范围方面,都居世界领先地位。

  近代中国造船业发展迟缓。1865~1866年,清政府相继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建造了“保民”“建威”“平海”等军舰和“江新”“江华”等长江客货船。

  新中国成立后,船舶工业有了很大发展,50年代建成一批沿海客货船、货船和油船。60年代以后,中国的造船能力提高得很快,陆续建成多型海洋运输船舶、长江运输船舶、海洋石油开发船舶、海洋调查船舶和军用舰艇,大型海洋船舶的吨位已达30万以上载重吨。除少数特殊船舶外,中国已能设计制造各种军用舰艇和民用船舶。

  近年来,中国造船在世界造船市场的份额迅速提高,2008、2009年这两年中国的造船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进一步的提高:2008年,中国造船完工量、承接新船订单和手持船舶订单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9.5%、37.7%和35.5%;与2007年的同期相比,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分别提高了6.5%和2.5%;中国造船完工量、手持船舶订单量连续6年保持了快速的增长,三大造船指标已经全面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造船大国。2009年,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船舶订单量、手持船舶订单量分别占世界造船市场份额的34.8%、61.6%和38.5%;比2008年底分别提高了5.3%、23.9%和3%;从年新接船舶订单来说,2009年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从年底手持订单的份额来说,2009年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从年底造船完工量来说,中国2009年底已经成为世界第二;三大造船指标中的两项都超过了日本,至此,中国已堪称世界造船第一大国。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