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卡电话是一种用磁卡控制通话并付费的公用电话。它由电话部分、控制部分和读卡器三部分构成。前面板均具有显示窗,用来提示操作,显示磁卡余额、所拨电话号码及话费计取等多种信息。磁卡电话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1991年底,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磁卡电话业务。
1987年,中国在广州举办第6届全国运动会期间,开办了最早的磁卡电话业务,北京于1988年9月开办磁卡电话业务。到1992年底,全国共有152个城市开办磁卡电话业务,共装磁卡电话机约4700余部,发行磁卡约650万张。电话磁卡一般与名片差不多大小,正面印有原始面值及广告图案,背面的指定位置上贴有磁条,用以存储磁卡金额和防伪密码等信息。中国电话磁卡原始面值一般为10元、20元、50元和100元等。打电话人将磁卡插入读卡器入口,经检验磁卡真伪和读出面额有效后才由控制电路接通电话,并开始自动计费。通话完毕挂机后,读卡器将扣除话费后载有余额信息的磁卡退还用户。如遇通话过程中磁卡余额不够继续付费,磁卡电话机会发出换卡信号,用户必须及时换插新卡,否则将自动拆线。
磁卡电话机的计费信号由交换机提供,从被叫用户摘机开始计费。本身具有储存费率表的磁卡电话机靠交换机送来的反极性脉冲启动计费。另外,也可以接收交换机送来的计费脉冲,按交换局费率表计费。磁卡电话机是计算机技术、电子识别技术、电磁记忆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高科技产物。具有强防伪造能力的光卡、信用卡和电话卡通用的磁卡电话机,以及磁卡电话机与投币电话机合为一体的公用电话机已出现。功能更强的IC卡也开始应用。磁卡电话机将成为公用电话的主体。
IC卡是集成电路卡(IntegratedCircuitCard)的简称,有些国家和地区称之为微芯片卡、微电路卡、灵巧卡或智能卡。它在是在PVC材料内部嵌有一片或若干片集成电路芯片,芯片一般是不易挥发性存储器、逻辑电路、甚至于CPU(中央处理单元)。不论哪种IC卡,都是通过它们来存储、读取和修改信息的。
根据IC卡是否与读卡器接触,IC卡可分为接触卡和非接触卡。接触卡需要插入读卡器,直接与读卡器的电子线路接触,进行读取信息、写信息和存储信息等操作,它的应用非常广泛,如手机卡、公用电话卡、银行卡等。非接触IC卡离读卡器一定距离就能完成读卡,这是因为它的卡基内嵌有一组特别的感应线圈,它是通过无线电波来与读卡器之间完成读写操作的,二者之间的通讯频为13.56MHZ,此时读卡器对IC卡进行读写操作的过程是:在这种卡片靠近读卡器时,读卡器内发出的特别的射频载波(包含控制信号)在IC卡片的感应线圈周围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强度的交变磁场,正是通过这个交变磁场使得卡基中的感应线圈产生电动势,并利用这个电动势作为卡片电路的驱动电源,并指挥芯片完成数据的读取、修改、储存等,然后通过无线电波返回信号给读写器。它避免了IC卡必须与读卡器接触的繁琐,广泛应用于需要频繁读卡的场所,如公交车非接触IC卡等。
磁卡是在PVC材料表面附加上磁条,它的基本工作原理与磁带一样,是利用磁化来改变磁条磁性的强弱,从而记录和修改信息的。读卡时,当磁卡以一定的速度通过装有线圈的工作磁头时,线圈会切割磁卡的外部磁感线,在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从而传输了被记录的信号。它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如银行卡,电话卡(已被淘汰)等。
磁卡制作容易,成本低,一度时期曾受到人们欢迎,但它因为容易受到外界强磁场、震动等的影响而丢失信息,且记录信息的容量较少,保密性差,功能单一等弱点,而逐渐被IC卡所取代。IC卡虽然制作过程复杂,成本相对较高,但它具有记录信息量大、功能多(如计算等),保密性好,容易保管等优点,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由以上可见,IC卡与磁卡不论从结构、工作原理,还是各自特点,都有本质的不同,所以打电话的IC卡是利用电子线路来工作的,它没有应用磁性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