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片广告
贴片广告是随公开放映或播映的电影片、电视节目加贴的一个专门制作的广告。
电影贴片广告通常是在放映正片之前放映。中国的院线一般把贴片广告的时间限制在5分钟内。电视台的贴片广告通常在每集电视剧或每个节目播出前或播完后的广告时间内播映。
为了规范对贴片广告的管理,中国国家广电总局和国家工商总局于2004年7月15日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影片贴片广告管理的通知》,针对贴片广告中出现的时间过长、内容庸俗、格调不高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
《通知》规定,电影贴片广告不得占用影片放映时间,影院须公示贴片广告的放映时间,未经电影版权方同意,任何单位不得随意搭载、删减广告。
制作并放映贴片广告是广告商、制片商、电影院、电视台等一种非常重要的营利方式。例如58集电视剧《汉武大帝》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贴片广告收入达1亿2000万元。
现在,电视台连天气预报都有贴片广告,广播电台居然也有所谓“贴片广告”。
贴片广告
“贴片广告”具备了很强的渗透性,实现了传播效能的叠加提升。适应了未来广告传播必将越来越生活化的大趋势。数据显示贴片广告的传达效果远远超过普通媒体的影响力度。
1.100%的送达率。并可根据不同类别的产品选择不同的目标消费群体
2.长期性。有名导演、名影星阵容及制作精良的原创艺术作品支持,每一张碟片或磁带都将反复、长期的影响到不止一个消费者
3.传播范围广。以图书门市、大型连锁超市、零售出租专卖店、专柜等到销售网络,覆盖全国大中小城镇、街道社区、商业中心等
4.广告受众面宽、覆盖面广。受众参与媒介的程度高,客户广告可随剧热播而广泛传播,迅速而有效的将企业产品知名度及影响力在全国范围扩大。由于累积效应,广告效果深入渗透,广告信息的到达面会更高,从而有效地影响目标消费者,促进购买行为
5.投资回报率高。减少在电视台大把烧钱的时间。大片、电视剧、百科等片种都有,而且针对的目标人群清晰,价格特实惠,绝对是有效的、有益的。
6.电视剧、影片等DVD或VCD光盘在发行时,基本上与放映同步,正常发行量根据片子热门程度,小则八、九十万量,多则几千万量;同期可能还会有被盗版的可能性,盗版的数量就更无法估量,因此,其推广范围可想而知。
7.干扰度低。由于光盘本身的限制,每部电视剧片头广告数量一般有严格的控制。有限的广告信息基本上避免了信息相互干扰的问题。
8.成本低廉。由于目前随片广告市场尚未成熟,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随片广告价格偏低;同时,广告随节目带一次性制作,具有多次播出的特性,将会被用户群体反复播出广告。
9.强迫收视。电视剧随片广告播出时,观众仍沉浸在剧情当中(形成情感延滞现象),尚未来得及看内容,便接受广告,达到强迫收视效果;突然发生的屏幕变化形成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容易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
10.企业品牌(产品/公司形象)的建立需要连续性、统一性、有序性的贯穿,所以这种选择能迅速依靠低价位、高密度来提升企业的品牌及形象。电视剧本身的文化底蕴及艺术价值使企业广告在兼顾产品宣传的同时也提升了品牌的文化品位,并在观众心目中产生与电视剧文化内涵保持一致的模糊印象 。
中国贴片广告的形式其实一直存在,早在十多年前,电影院在播放影片之前都会先放一段 “禁止吸烟”、“不要大声喧哗”等幻灯片,那就是贴片广告的雏形。从1994年起,随着中影公司开始引进国外大片,委托广告公司进行此类广告的招标,贴片广告出现商业化。杭州早在放映《真实的谎言》时,就已有随片的商业广告出现。1998年《泰坦尼克》在中国上映,果冻产品“水晶之恋”抓住机会大作贴片广告,产品短时间内迅速突起。
2001年中影的“10部大片随片广告竞标”,不仅是推出了一个完整的广告产品,更是想以此作为后电影开发的一个启动器。相比西方而言,中国对电影的关注大多集中在放映本身,仅靠票房收入来回本,经营方式单一。于是,就诞生了电影随片广告这种广告形式。 2002年的电影《英雄》中的贴片广告更是达到2000万元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