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检查常见白细胞减少,并以 中性粒细胞减少和 嗜酸性粒细胞消失为特征,但单核细胞相对增多。绝大多数病人 肥达氏反应阳性,肥达氏反应应在发病一周后检测,一般以“O”凝集效价在1/80或以上和“H”在1/160或以上为阳性。若效价逐渐升高,那么其诊断意义更大。伤寒杆菌培养阳性是确诊伤寒的依据,一般是用血培养,也可用骨髓培养或尿、 粪便培养。
伤寒病人的治疗应以抗生素为主,必要时可配合中药治疗,同时饮食疗法对本病的康复有着较大的影响。对于持续高热者,应送医院输液治疗。若伴有 肠出血或肠穿孔等并发症,则应马上到医院救治。
要自我预防本病,首先是要搞好饮用水及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灭蝇、防蝇对预防伤寒也是非常重要的。进行预防接种,增强人群对 伤寒病的免疫力,也是预防伤寒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此外,还必须经常参加体育活动,锻炼身体,对于从事 脑力劳动的人,应该适当参加一些户外活动,接受日光的照射,吸收新鲜空气。在工作中,也要注意劳逸结合,加强营养,以增强抗病能力。: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持续高热、腹痛、腹泻或便秘、白细胞减少、肝脾肿大,部分病人会出现玫瑰疹、相对缓脉等。肠出血、肠穿孔是伤寒的主要并发症。伤寒病的病原体是伤寒杆菌,而伤寒病人或带菌者是传染源。主要通过污染水和食物、日常生活接触、苍蝇和蟑螂带菌而传播。
伤寒这个病名在中国起源很早,但是这与西方医学所说的 Typhoid Fever 不同,它指的是所有外感热病。
有关伤寒的记载,始见于《内经·素问》。继后,《难经》明确指出,伤寒的涵义有广有狭,广义伤寒包括狭义伤寒以及中风(感受风邪所致的外感病,不同于杂病中风)、温病、热病、湿温等疾病,即以伤寒名称兼赅风、湿、热等病邪所致的多种外感疾病。
汉代 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以六经证治为纲要,撰写了 《伤寒论》一书,使中医学理法方药得到和谐统一,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无论对外感热病和其他系统疾病,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肠窒扶斯(肠チフス)是来自日本的译名,绪方郁藏于1855年刊行的《疗疫新法》最早使用这个译名来称呼 Typhoid 这个病名,并取代了传统的中医的病名。随着留日学生的增加,这个病名被带回中国。
在清朝, 西医将这个病名传入中国,初期曾经译为“肚 肠热症”、“小肠热症”、“泰斐士热”等。1908年,博医会名词委员会出版《医学辞汇》,将其译为“症症”、“ 肠热症”,希望作为官方名称,但是使用不广。
1908年, 丁福保将宫本叔、桥本节斋、寺尾国平所著的《新伤寒论》汉译出版,首次将窒扶斯杆菌与肠窒扶斯这个病名介绍至中国。 丁福保认为,肠窒扶斯这个病症造成的发热证状,与中医所谓的伤寒相近。肠窒扶斯之轻症,即中医所谓“ 太阳病”;其热偏于稽留或间歇者则为“ 少阳病”;若病重持续发热则为“ 阳明病”。 因此认为它即是中医所谓的伤寒。这个说法也被当时许多学者所接受。
章太炎认为肠窒扶斯相当于 太阳病中的“ 抵当汤证”, 但是伤寒的范围较大,而肠窒扶斯的范围较小。何佩瑜也有类似的看法。徐仁甫则提出 《伤寒论》的伤寒病即是窒扶斯杆菌侵入太阳经造成。在他们的推动之下,肠窒扶斯慢慢被称为“伤寒”。
但是这个说法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的。1912年,浙江发生传染病,经浙江绍兴医学会会员调查,认为这是肠窒扶斯,但是它对应的中医病名应该是湿温时疫。民国初年的余岩认为肠窒扶斯应该译为温邪或湿温。
1955年 丁甘仁的门徒 陈纯仁出版《伤寒手册》,整合了前人的说法,认为这个病证,应该称为湿温伤寒。根据陈存仁的说法,“伤寒”有三重意义:“第一是所有热病的集合名词,泛指一切发热病;较狭义的可能就是指《 伤寒论》中的麻黄汤证,一种是新的,即专指湿温伤寒症(肠热证),故纠缠最多。”
伤寒的致病因素包括外因、内因。广义伤寒各种疾病的外因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狭义伤寒由冬令感受风寒所致。伤寒发病的内因为正气虚亏,如果身体虚弱,或劳倦饥饿 ,起居失常 ,寒温不适 ,房事不节 ,均可导致正气虚亏,易被外邪侵犯成病。
伤寒以六经为辨证纲领。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和厥阴,是人体手足十二经脉的统称。
1、伤寒六经病的基本症状为:
① 太阳病。多发生在外感疾病初期,主证为发热,畏恶风寒,头项痛,脉浮等表证,也称太阳经证。若表邪不解,而内传膀胱,则为太阳腑证。证见发热恶风,烦渴欲饮,水入则吐,小便不利,脉浮或浮数;或证见少腹急结硬满,小便通利,其人如狂或发狂,脉象沉涩(见 太阳病)。
② 阳明病。为邪热内盛,肠胃燥热。主证为高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若热邪熏灼胃经,兼见烦渴引饮,脉象洪大,为阳明经证;若热邪与肠中燥屎互结,兼见日晡潮热,谵语,腹满疼痛,大便不通,脉沉实或滑数,舌苔黄厚,为阳明腑证(见 阳明病)。
③ 少阳病。病变表现在半表半里之间。主证为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脉弦(见 少阳病)。
④ 太阴病。多系脾阳不足,寒湿之邪侵犯所致,主证为腹满,呕吐,食不下,腹泻,腹痛喜揉按,口不渴,脉缓弱(见 太阴病)。
⑤ 少阴病。多因心肾虚衰,寒邪或热邪侵犯足少阴肾经或手少阴心经,为伤寒病危重阶段。 少阴病主证为无热畏寒,脉微细,但欲寐。若见脉沉微细,畏寒面白,四肢厥冷,呕吐,下利清谷,即为少阴虚寒证;若兼见心烦不寐 ,口燥,咽干咽痛,脉沉细数,舌尖红赤,为少阴虚热证(见 少阴病)。
⑥ 厥阴病。伤寒病正邪相争的最后阶段,病证较为复杂严重,不是热极便是寒极,故以厥热往复为主要表现。厥,指四肢寒冷,甚而至于肘膝,一般地说,阳复则厥退而发热,病可逐渐向愈,邪盛则四肢厥冷,易于出现亡阳危候(见 厥阴病)。
2、六经传变:伤寒六经为病,不是静止不动的,某一经的病变,往往会影响到另一经,因此六经病有相互传变的证候。六经病的传变是由感邪的轻重,正气的强弱,治疗当否,或有无宿疾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脉证的变化是判断六经病证是否传变的主要依据。临床上,伤寒的传变并不固定于六经次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