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小便淋痛

目录导航

名词解释

是指产后出现尿频、尿急、淋沥涩痛等症状称“产后小便淋痛”。又称“产后淋”,“产后溺”。

历史沿革

1. 早在隋代《诸病源候论·产后淋候》中就有“产后淋”的记载。指出本病因产体虚、热邪乘虚侵袭膀胱所致,并明确提出以肾虚为本,病位在膀胱。

2. 唐代《经效产宝》根据“产后多虚”的病机特点,认为“产后患淋,因虚损后有热气客于脬中”所致。

3. 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指出:“诸治产前后淋闭,其法不同,产前当安胎,产后当去血……瞿麦、蒲黄最为产后要药。”体现了“产后多瘀”的病机与论治特点。

4. 《妇人大全良方》云:“产后诸淋,因热客于脬,虚则频数,热则涩痛,分虚实论治。”

5. 《证治准绳·女科》说:“产妇小水淋沥或时自出,用分利降水之剂二年不愈,余以为肺肾之气虚,用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而愈。”

6. 综合各家论述,产后小便淋痛的主要病因为虚、热、瘀,病位在肾与膀胱。为临床论治产后小便淋痛奠定了基础。

病因

产后小便淋痛的主要病机是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肾与膀胱相表里,肾阴亏虚,阴 虚火旺,热灼膀胱,或湿热客于脬中,热迫膀胱,或肝郁化热,移热膀胱,膀胱气化不利致 小便淋沥涩痛。《妇人大全良方》云:“产后诸淋,因热客于脬,虚则频数,热则涩痛。”故本病多热,常见的病因有湿热蕴结、肾阴亏虚、肝经郁热。

病机

1. 阴虚热蕴结

产后血室正开,若多次导尿消毒不严,或摄生不慎,外阴不洁,湿热之邪乘虚人侵膀胱或过食辛热肥甘厚味之品,酿成湿热,或脾虚湿盛,积湿生热,湿热流注膀胱,膀胱气化不利致小便淋痛。

2. 肾阴亏虚

素体虚弱,复因产时产后失血伤阴,肾阴亏虚,阴虚火旺,热灼膀胱,气化不利,致小便淋痛。

3. 肝经郁热

素体肝旺,复因产后失血伤阴,肝失所养;或产后情志所伤,肝郁气滞,郁而化火,气火郁于下焦,移热膀胱,气化失司,致小便淋痛。

诊断要点

1.病史:多有产后尿潴留,多次导尿,外阴伤口愈合不良,分娩或产后失血或七情所伤史。

2.临床表现:产后出现尿频、尿急、淋沥涩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尿频,即小便次数多,但尿量少,甚则点滴即解;尿急,有尿意即欲解;淋沥,即尿意不尽,总有尿解不完之感;涩痛,则指排尿不畅及尿时感尿道口疼痛。但尿频、尿急、小便淋沥与涩痛必须同时存在,方可诊断为产后小便淋痛。

1.产后小便不通:产后小便闭塞不通或点滴而下,但无尿痛,尿常规检查无异常。

2.尿血:以小便出血、尿色红赤为特点,多无尿痛感。产后小便淋痛则以尿意频急、淋沥涩痛为主,偶见尿色红赤。但一般以痛者为产后小便淋痛,不痛者为尿血。

3.尿浊:产后小便混浊,色白如泔浆,但排尿时无疼痛滞涩感,可资鉴别。

1.妇科检査:可见外阴伤口愈合不良,尿道口、阴道口充血。

2.辅助检查:尿常规检査可见白细胞、脓球,甚则红细胞。尿细菌培养可见致病菌。

辩证论治

产后小便淋痛以尿频、尿急、淋沥涩痛为主要特点。病位在膀胱,病性为热,故临床辨证主要根据全身症状和舌脉以分虚实。若产后小便短涩、淋沥灼痛,伴口渴心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多属湿热蕴结;伴腰酸痛、手足心热、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多属肾阴亏虚;若小腹胀满,情志抑郁,或心烦易怒,脉弦者,属肝经郁热。

本病以热证、实证居多,临证以清热通淋为主,根据虚实的不同,实则清利,虚则补益。尚须注意产后多虚多瘀的特点,清热不可过于苦寒,除湿不宜过于通利,补虚不忘化瘀,免犯虚虚实实之戒。

1. 湿热蕴结证

主要证候:产时不顺,产后突感小便短涩,淋沥灼痛,尿黄赤或混浊,口渴不欲饮,心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

代表方:加味五淋散(《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决》)加益母。

方药:黑栀、赤茯苓、当归、白芍、黄芩、甘草、生地黄、泽泻、车前子、滑石、木通。

2. 肾阴亏虚证

主要征候:产后小便频数,淋沥不爽,尿道灼热疼痛,尿少色深黄,伴腰酸膝软,头晕耳鸣,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肾养阴通淋。

代表方:化阴煎(《景岳全书》)。

方药:生地黄、熟地黄、牛膝、猪苓、泽泻、黄柏、知母、绿豆、龙胆草、车前子。

3. 肝经郁热证

主要征候:产后小便艰涩而痛,余沥不尽,尿色红赤,情志抑郁或心烦易怒,小腹胀满,甚或两胁胀痛,口苦而干,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清热通淋。

代表方:沉香散。

方药:沉香、石韦、滑石、当归、王不留行、瞿麦、赤芍、白术、冬葵子、炙甘草。

其他疗法

单方验方:

(1)茵陈、生地各30g,煎汤代茶,1剂/日。

(2)丝瓜络60g,水煎,加蜂蜜适量,冲服。

(3)糯稻根须30g,水煎服。

(4)银花60g,加白糖120g,同煮,频频饮服。

转归预后

本病预后与证型和病情的轻重有关,一般初起证轻,多易治愈,但少数病重者,可热入营血,出现高热等证,日久不愈或反复发作,可致脾肾两虚,或虚实夹杂证候。

预防调护

1. 注意孕期与产褥期卫生,保持外阴清洁,预防感染湿热之邪。

2. 积极治疗产后小便不通,若确需导尿,必须严格无菌操作。

3. 鼓励产妇多喝水,饮食宜清淡,忌食肥甘辛辣之品。

4. 禁房事,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

历史文献

1. 《诸病源侯论·产后淋候》:因产虚损,而热气客胞内,虚则气数,热则泄少,故成淋也。

2. 《诸病源侯论·诸淋候》:诸淋者,因肾虚而膀胱热故也。

3. 《傅青主女科·产后编·患淋》:由产后虚弱,热客于脬中,内虚频数,热则小便淋涩作痛曰淋。茅根汤,凡产后冷热淋并治。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