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湾镇

寺湾镇

目录导航

行政区划

寺湾镇耕地3.2万亩,林业用地14万亩。2006年,辖29个村委会(256个村民小组):

上街村 下街村 夏湾村 西营村 前营村 柳林沟村
杜家河村 三泉沟村 大峪沟村 高湾村 贾沟村 党岗村
黄楝树村 赵河村 老庄村 元岭怀村 杜家窑村 大华山村
杨湾村 秦家沟村 孙家台村 孙家铺村 鹁鸽峪村 老庙村
罗岗村 水田峪村 大坪村 陈家山村 清凉寺村

乡镇历史

上街村 下街村 夏湾村 西营村 前营村 柳林沟村
杜家河村 三泉沟村 大峪沟村 高湾村 贾沟村 党岗村
黄楝树村 赵河村 老庄村 元岭怀村 杜家窑村 大华山村
杨湾村 秦家沟村 孙家台村 孙家铺村 鹁鸽峪村 老庙村
罗岗村 水田峪村 大坪村 陈家山村 清凉寺村

地理环境

寺湾镇历史悠久,主要体现在丹江航运方面,唐朝中期曾是南方物资运往长安的主要通道。唐代后期,藩镇割据,地方势力经常阻断淮河、汴河等地的漕运,因而丹江河运更为发达。宋代由于战乱,航运一度萧条。明清年代空前繁华。据有关记载,黄河码头每天停泊各类船只百余艘,“帆樯林立,绵延十余里”。 寺湾黄河老街是丹江航运的水旱码头,日益繁荣,大量的外地商品(盐、绸、布匹、药物等)集散于此。航运的繁荣,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各地商人的停驻使黄河镇区人气倍增,相继建成了兴隆寺、杨寺庙、老君庙、关帝庙、代王庙一些古建筑。一些著名的商铺,如“全兴仁”、“永兴源”、“张家太纪”、“江西杨家果子铺”等陆续入驻,与全国各大城市互通往来。清朝末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太后逃往西安,南北各省所交的皇粮和其他物资大都经丹江航道运往西安,黄河码头每天来往船只在300艘以上。

民国时期,河南省高校学府(商丘中学)因战乱西迁于寺湾黄河,提升了该地文化品位,助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解放后,由于陆路的发达,陇海铁路及焦枝铁路相继建成,公路四通八达,取而代之水运。
寺湾镇1948年隶属于第六区(荆紫关),1950年建寺湾区,1958年建寺湾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寺湾乡,1999年撤乡建镇。因镇政府原驻寺湾村,故名。后迁建到黄河街,仍名。

社会事业

丹江、淇河两大河流纵贯全境18个村,水域流程20平方公里;镇区面积4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

穿境而过的209国道和332省道,北接312国道和宁西铁路,连结豫、鄂、陕三省。硬化村级道路42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在建的三淅高速将在我镇的大坪村设寺湾镇出入口,六月中旬开工建设。湖北段已开工建设,指指挥部设在我镇鹁鸽峪村。

经济概况

2002年以来,全镇共多方筹措资金3676万元,对“一街、三路、两场、两门、一园”高起点、高规划、高标准进行建设。一是投资200万元,硬化新大街、人民路、发展路、花园路四条1500米。二是投资35万元,建成3500米长的绿化带;投资100万元,铺设下水管道4000米;投资100万元,改造高低压线路4000米;投资43万元,架设豪华路灯100盏;投资60万元铺设彩砖14000平方米。三是投资40万元,建集镇供水工程一处。四是投资50万元,建成镇东广场、镇中心广场。五是总投资3000万元,建款式新颖房屋1600间。

服务设施:全镇程控电话已达3000余部,手机2000多部,“村村通”23套,电视入户率达95%以上。教学条件优越,乡村学校教学楼已建成40座。镇卫生院达到国家基层一级甲等标准。建成政府宾馆一座,日可接待来客300余人。

农业经济

2002年度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完成2940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6900万元,工业产值12500万元,财政收入完成420万元,乡镇企业入库税金140万元,全镇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27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00元。

工业经济

寺湾镇现已形成桑蚕、黄姜、畜牧三大主导产业和柿子、龙须草、油桐三大特色产业。现有桑园面积2.3万亩,年产鲜茧2700吨,产值3000万元;加工活蚕1000吨,产值1200万元。全镇已建成1500亩以上连片桑园基地8个,桑蚕收入在150万元以上的桑蚕强村5个,在10000元以上的大户282户;镇丰达蚕业有限公司是桑蚕业的龙头企业,现全镇桑蚕业的发展已走上了“公司+基地+农户”的良性发展模式。全镇黄姜2.6万亩,年产鲜姜5万吨,产值突破亿元大关,有水田峪等黄姜收入在150万元以上的专业村5个,有年处理黄姜5000吨,产值1000万元的黄姜加工厂。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红薯、水稻;经济作物为花生、芝麻等。湖桑为寺湾主导产业,有桑园2.3万亩,为中原桑蚕第一大镇。黄姜是寺湾的特色产业,有姜园1万亩。

中原桑蚕第一镇--寺湾镇:自1999年以来,该镇共发展桑园13000亩,年养蚕2万张,产茧150万公斤,年收入2000万元,对镇财政贡献90余万元。2000年全镇人均收入1500元,其中600元来自桑蚕业。 全镇出现了秦家沟、夏湾、孙家台等村桑蚕收入在120万元以上的桑蚕专业村3个和秦家沟村7组刘廷栓等桑蚕收入在20000元以上的桑蚕大户17户。

黄姜造素可药材,1998年由湖北传入该镇。该镇已成立了可药材销售公司,对黄姜发展提供产前、产可、产后等环节服务。 共发展黄姜1.1万亩,建成500以上黄姜基地6个。2000年全镇黄姜挖售900万公斤,收入100万元,其中黄姜专业村2个,黄姜收入超过1万元的大户144户。(后收购价格不断降低,直至无人收购,现几乎无人再种黄姜),自2011年来,黄姜价格回升,种植面积逐步扩大。

风景名胜

全镇非公有制企业达386家,200万元以上的有3家,100万元以上有5家,50万元以上有12家。

淅川县兆鸿电冶有限公司位于寺湾镇大坪村,209国道沿线,交通便利。有职工350人,办公楼2座300余间,仓库2座2000平方米。该公司由客商赵鸿俊投资,于2003年8月份落户寺湾,2004年5月1日第一台炉子点火投产。该项目总投资2800万元,建12500KVA矿热炉1座,6300KW中频炉5座。生产硅铝钡,产品销往安钢、邯郸等大型钢铁企业。该公司年产合金2万吨,产值2亿元,税利800万元。2005年7月,投资300万元,新上包芯线项目1个,年产值1000余万元,税利300万元。

丰达茧丝绸公司是在原寺湾镇桑蚕服务站基础上经过股份制改造而形成的非公有制企业。公司现有职工22人,总资产500余万元,其中固定资产300万元,流动资产200万元。公司下设蚕种场、活蚕加工厂、物资供应中心、技术服务中心和蚕茧交易市场,主要经营 桑苗、蚕种、蚕药以及蚕茧、活蚕的收购和销售等,年销售干茧110吨,销售额达850万元,创利税35万元。该公司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走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路子,从桑苗、蚕种的供应到桑园的种植管理、大蚕饲养和蚕茧购销,为蚕农提供全程服务。

为拉长产业链条,2002年该公司与河北安国世辉药业公司合作搞活蚕加工,年可销售活蚕200余吨。2004年该公司又投资400万元,在县工业园区新上丝棉加工项目1个,实现产值2500万元,利税200万元。2005年,投资55万元,新上自动烘茧机2台,提高了劳动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

寺湾镇尚台电站位于寺湾镇淇河大桥东,1968年建成,1991年改建,1993年投产运转。现有职工12人,镇干部梁志谦同志任该站站长。固定资产320万元,有办公楼2座40余间,装机容量400千瓦,年产值47万元,利税25万元。现有200千瓦、300千瓦机组各一台,引水渠2870米。该站连续4年被评为乡镇先进单位。

自然资源

资源:寺湾的资源比较丰富,已探明的矿产达1080种,其中砂金可开采量很大,年产金量可达2500两以上。丹江河以东广大山区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大理石、铁矿石资源。其中清凉寺村连线三泉沟、大余沟、柳林沟连片80余平方公里的石灰岩山区夹层有30余万立方米储量的大理石矿带,属浅色米黄玉矿质。伏牛山南麓大华山支脉的大面积石灰岩山区蕴藏着丰富的铁矿石资源,大大部分矿带裸露,埋层浅,且含铁品位较高,极易开发利用。水力充沛,电力充足,有30千伏和110千伏变电站各一座,水电站三座。寺湾镇水力资源丰富,丹江及其支流淇河穿越该镇5.8公里。丹江年平均过境流量51.4立方米/秒,淇河年平均过境流量7.8立方米/秒,镇境内两条河流水力发电理论蕴藏量1.5万千瓦,可开发水电装机容量1.2万千瓦。

特色经济

特色经济:全镇共发展桑园2.3万亩,年产值5000余万元。湖桑专业村12个,专业小组150多个。年收入在万元以上的养蚕大户1000余家。共有中药材1.5万亩,湖桑和中药材两大产业占百姓总收入的85%。以柿子、木瓜、美国黑李为主的林果业方兴未艾。建成了千亩以上林果基地4个3000亩柑桔基地;寺湾山坡面积大、草资源广,发展畜牧业势头迅猛,全镇羊存栏3.5万只,牛存栏1.2万头,产值2000余万元。寺湾基本上已形成了以桑蚕为支柱、以中药材为主导、以林果为辅助、以畜牧为特色的产业格局。

产品:寺湾镇生产的草编、丝毯、大理石板材,远销西安、青岛、上海等地。硅铝钡主要销往宝钢、鞍钢、邯钢等全国大型钢铁厂。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