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云寺

目录导航

历史风韵

“云游天地皆无地,诵读圣经化了经”,这是白水山栖云寺的山门槛联,门联道出了对世俗的看法,表达了出家人自身清白,化了即无,无地更清闲。

兴盛时期

栖云寺乃当时名震一时的寺庙,鼎盛时有僧侣一百多人。清乾隆诗人黎民怀撰《白水丹邱》:“物外飞泉境最赊,羽人曾此事黄芽。炉经劫后无余火,鼎落岩前有旧砂。

雨过每藏瑶草涧,云深不见赤松钮家。莫看遗世无消息,服洱年来似可夸”。可见,清乾隆时,白水山的游览观光的客人还是络绎不绝。据志书记载道家第三代弟子张佛清来游白水礤(白水山别名),后建啸霞寺,寺址在小礤坡,上有石林,枫树林、松林,下有仙鹤潭,寺中多佛像。张佛清圆寂后,无后人接管,日久,寺毁断烟。后来,有湘僧建上啸霞寺,又毁于元朝,以后无人间津,只留断墙残碑。

文化底蕴

栖云寺为历代增城县官们必拜之地,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该寺正待恢复重建。

白水山栖云寺的文化底蕴,因白水山栖云寺吸引了众多的名人墨客,留下了很多诗词书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清代吴应新的《栖云庵记》、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的《游白水山佛迹岩记》、南宋右承相崔与之的《题郑山人郊居》等名篇。明代三部尚书湛若水、礼部尚书霍韬等人亦曾登游白水山,并留有诗篇。苏东坡被贬惠州时,曾多次游白水山,并在栖云寺旁的聚仙石(传说古代有众多仙人来此相聚,此石可坐数十人)上挥笔题字“聚仙石”。

明末清初知名佛学大师琛度能诗、工书、善画,时人称为三绝。他的书法近似苏东坡、文徵明风格,诗则“清削幽异”,著有《素庵诗钞》,以白水山为题材画作《松色山光图》、《山水长卷》等。罗浮山开山之祖、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葛洪的仙偈 “行人拈碧溜,溜上驾蜃楼。

相关传说

玉汞熙金鼎,石流水不流。”佐证了白水山的山水胜景及其神秘的神话传说。

据志书记载,在栖云寺旁有一座以文院,是古代著名的书院,湛若水和觉浪道盛长老曾在此研学,其中觉长老在此传经过程中教出高徒琛度大师。

宗教渊源

白水山乃何仙姑成仙之地。据志书记载,白水山旁有一云母山,云母石可作药用,相传是炼丹的绝佳材料,古代朱村称云母都。葛洪云游白水山时,见到云母石和泉山,便在此炼丹,并留下诗句。

清乾隆期间邑令管一清在 《咏白水山》有道:“冰胎雪骨烟雾姿,偷食云母神工施”的诗句,意指增城人何素女,取食葛洪炼丹的云母片粉而升仙。《何仙姑祠》有云:“不隔尘埃咫尺间,谁知城市有仙山。化成云母长生药,驻得仙姑不老颜”。可以说,古人把白水山看成为城市里的仙山。唐开耀年间,何素女受罗浮道士蔡太乙托梦,于云母岗炼丹并留下《炼丹诗》:“凤台云母似天花,炼作芙蓉白雪芽。笑杀狂游勾漏令,却从何处觅丹砂。”这首诗也是八仙之一何仙姑仅留世间三首诗之一,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在《王昌龄集》里有“云英化为水,光采与我同”,经明人屈大均验证词句是写何仙姑炼云母丹。在唐代由于何仙姑成仙之典故,白水山已经不是等闲之山,在唐代的名人心中,白水山已经升华备极了。南宗五祖留有足迹。宋代南宗五祖白玉蟾,原姓葛,名长庚,字如晦,宋代名人。白玉蟾后遇博罗泥丸真人陈楠(南宗四祖),随入罗浮山学道,尽得其传,宋宁宗嘉定年间(1208年—1224年),被征召至阙,对御称旨,命馆太乙官,封为紫清时道真人,卒后,被尊称南宗五祖。据志书记载,南宗五祖白玉蟾,曾一心专研何仙姑的云母丹,栖居于白水山云母岗小桥边岩石下的小红玉洞,在此炼丹传道,并留诗“阆苑无踪迹,唐诗有姓名。不知红玉洞,千古夜猿声”。栖云寺亦因此改为栖云庵,琛度大师在此修炼。琛度,字孟容,名镜,原为佛山赖氏子,常读书于白云山栖云寺,故号“白水山人”,并修炼佛经,成为明末清初知名佛学大师。

张佛清到此一游。据志书记载道家第三代弟子张佛清来游白水磜(白水山别名),后建啸霞寺,寺址在小磜坡,上有石林,枫树林、松林,下有仙鹤潭,寺中多佛像。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