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新疆南北路通凿井取水,吐鲁番有所谓卡儿水者,乃穿井若干,于地下相通以行水。伯希和教授以为与波斯之地下水道相似,疑此法自波斯传来。余谓此中国旧法也。《史记·河渠书》:“武帝初,发卒万余人穿渠,自征引洛水至商颜下。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颓以绝。商颜东至山岭十余里间,井渠之生自此始。”此事史家不纪其年,然记于塞瓠子元封二年。之前,时西域尚未通也。又《大宛列传》云:“宛城中无井,汲城外流水。”又云:“宛城新得秦人,知穿井。”是穿井为秦人所教,西域本无此法。及汉通西域,以塞外乏水,且沙土善崩,故以井渠法施之塞下。《汉书·乌孙传》:“汉遣破羌将军辛武贤将兵万五千人至敦煌,遣使案行卑鞮侯井,欲通渠转谷积居庐仓以讨之。”孟康曰:“卑鞮侯井,大井六通渠也。下流涌出,在白龙堆东土山下,井名通渠,又有上下流,则确是井渠。”《沙州图经》云:“大井泽在州北十五里。”引《汉书》辛武贤事云:“遣使者案行,悉穿大井。”是汉时井渠,或自敦煌城北直抵龙堆矣。汉于鄯善、车师屯田处,当亦用此法。波斯乏水,与葱岭以东略同。《北史·西域传》言:“波斯地多沙碛,引水灌溉。”《西域记》言:“波剌斯国引水为田。”皆不言其引水之法。刘郁《西使记》言:“穆锡地无水,土人隔岭凿井,相沿数十里,下通流以溉田。”所言与汉井渠之法无异,盖东来贾胡以此土之法传之彼国者,非由彼土传来也。元王祯《农书·农器图谱》十三《灌溉门》所载阴沟法,即古井渠之遗。明陆容《菽园杂记》一,陕西城中,旧无水道,井亦不多,居民日汲水西门外。参政余公子俊知西安府时,以为关中险要之地,使城闭数日,民何以生?始凿渠城中,引灞、浐水,从东入西出,环甃其下以通水,其上仍为平地,迤逦作井口,使民得就以汲。此永世之利也。可见井渠之制,历代行之无废。今京师阴沟用以泄潴秽水者,亦用是法也。[1]【注】:以上为原文部分内容。
此文出自于《王国维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王国维,1877年12年3日生于浙江海宁,字静安,一字伯隅,晚号观堂,中国近代学术的开拓者,20世纪独步史坛的巨擘。其学淹博,几无涯略,举凡甲骨金文、钟鼎彝器、齐鲁封泥、汉魏碑刻、流沙坠简、敦煌写经、西北史地、宋元戏曲、版本目录、典籍校勘等领域,无不卓有建树,令人至今不敢望其项背。其所创立的以“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据法”,堪称史学研究之革命,至今为学界遵奉。1927年6月2日,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编者简介彭林,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中国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学术研究部主任,京都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中正大学客座教授,巴黎人文之家、台湾“中研院”文哲所等单位访问学者。著有《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中国礼学在古代朝鲜的播迁》、《中华传统礼仪概要》、《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三礼研究入门》等。曾获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高校教学名师奖、清华大学首届“十佳教师”等奖项。[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