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出效益

财政支出效益

目录导航

内涵

理解 财政支出效益的 内涵应把握两个方面:第一, 财政支出的外在合比例性是衡量财政支出效益的前提。所谓“外在合比例性”,是指通过政府渠道分配的资源总量在整个 社会经济资源合理有效配置的客观要求。第二, 财政支出内在合比例性是衡量财政支出效益的根本标准。所谓“内在合比例性”,是指在 财政支出外在合比例的基础上,财政支出在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社会共同需要之间的分配比例合理,其实质是财政支出在不同支出构成要素之间的分配比例合理。内在合比例性反映了 财政内部的分配结构状况。

构成

从政府 资源配置、资源耗用的全过程看, 财政支出效益包括 财政支出配置效益和财政支出耗用效益两个部分。

1、 财政支出配置效益。它是指政府财政 资源配置满足各种不同社会共同需要的内在合比例程度。从广义上讲, 财政资源的配置包括组织收入和安排支出两个阶段。从社会整体资源分配的角度看,组织 财政收入的“聚财”过程,仅仅是财政内部资源分配活动的前提条件。

2、 财政支出耗用效益。它是在 财政资源耗用阶段,政府为提供特定的社会共同事务而耗用的财政量与其效益的比较。 财政活动在经过了分配阶段以后并没有完结,而进入对政府资财的具体耗费与使用阶段,只有在经过这个阶段完成了社会共同事务的供给以后,整个 政府支出活动才算完结。

特点

1、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财政支出的经济效益是指 财政资金的耗费与经济成果之间的对比关系;财政支出的 社会效益是财政资金的耗费与社会效果的对比关系。 财政支出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2、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的统一

微观效益是指每一笔 财政支出项目所带来的具体的效果;宏观效益则是指通过对财政支出总量和结构的安排与调整所产生的有关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以及人民整体、长远利益的效果,如国民经济的稳定均衡发展、资源的合理配置等。

二者之间的关系表现:第一,宏观效益具有主导决定作用,它是实现 微观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 财政支出只有实现 国民经济整体的宏观效益,个别项目的微观效益才能得到保证;第二,财政支出微观效益是实现宏观效益的现实途径;第三,财政支出的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之间也存在着矛盾。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矛盾的基本原则是微观效益服从于宏观效益。

3、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的统一

在考察 财政支出的效益时,既要考察其直接效益,也要考察间接效益。

方法

1、“成本—效益”分析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水利工程等。

2、 最低费用选择法:适用于军事、教育等项目。

3、“公共劳务”收费法:适用于教育、城市供水、建设和维修道路、国家公园、邮电等。公共劳务的定价有:免费、低价、 平价、高价。

财政支出效益与企业生产效益比较,其特点有 计算所费的范围宽 \ 择优的标准不同。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