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系统是阶元系统,通常包括7个主要级别:种、属、科、目、纲、门、界。种(物种)是基本单元,近缘的种归合为属,近缘的属归合为科,科隶于目,目隶于纲,纲隶于门, 门隶于界。随着研究的进展,分类层次不断增加,单元上下可以附加次生单元,如总纲(超纲)、亚纲、次纲、总目(超目)、亚目、次目、总科(超科)、亚科等等。此外,还可增设新的单元,如股、群、族、组等等,其中最常设的是族,介于亚科和属之间。通常种下分类,动物只设亚种单元。 种是基本阶元;相似的、具有共同起源的种,聚合成属;相似的、具有共同起源的属,聚合成科。建立一个属必须以 模式种为依据,科的依据是模式属;属和科都有形态学和 生态学的独特性。目以上的阶元是最稳定的阶元,它们所包含的共性范围也很少有疑问之处。[1]
地球上生存的动物已被描述命名的约150万种,而每年新种记录超过万种。研究这样巨大数量的动物种类,必须 应用科学的分类方法,首先对动物区分、鉴定、命名,并将动物归纳,排列于适当的分类阶元(即分类等级)中,建立分类系统。如此才能鉴别物种,阐明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和动物界的系统发展。 分类学根据物种间形态的异同、演化关系的亲疏,使用不同的等级,将动物逐级分类。动物分类系统中,最基本的阶元是种。种是客观存在的,且占有一定空间,包括一个有着相近的起源,形态和生理上基本相似,且雌雄交配能产生与亲体相似,并能繁殖后代的 动物种群的总称。种与种之间,在生殖上是互相隔离的,即种间不能交配生殖,即使能交配生殖,其子代都无生殖能力。如 马和驴杂交产生骡,骡不能生育后代,故马和驴是两个不同的种。因此种有着相对稳定的明确界限,可与其他种相区别。种又是进化的,在发展进化过程中,种内个体出现许多变异,当此变异增大到突破种的特征时,就可能形成新种。 在分类系统中,较种高一级的阶元是属。属由具有共同特征的种集合而成。继之属又组成科,科再合成目,目组成纲,最后纲又成门,门成界。因此,分类系统中,由大而小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几个重要的分类阶元。在各阶元之下还可建立亚门、亚纲、亚目、亚科、亚属与亚种;在各阶元之上又建立了总纲、总目、总科等。[2]
分类阶元
分类阶元使 昆虫的所属,包括分类位置和 系统发育都有明确的概念。以 二化螟为例: 界:动物界Animalia 门: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纲:昆虫纲Insecta 目:鳞翅目Lepidoptera 科: 螟蛾科Pyralidae 属:禾草螟属Chilo 种: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 从界到种,均可设“亚级(Sub)”,如亚门(Subphylum)、亚目(Suborder)、亚科(Subfamily)等。在目和科上,有时可加上“总级(Super)”,如总目(Superorder)、总科(Superfamily)。亚科和属之间,有时加族(Tribe)级。在有些 分类学著作中,曾用部(Cohort)这一等级,有的介于纲和目之间,有的介于亚目和总科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