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四年(1044年)置。元丰二年(1079年),因福建路钤辖司及路分都监俱在福州,转运使请挪其中一员驻扎建州,朝廷遂令福州、建州各立路分都监一员。路分都监执掌本路禁旅屯戍、边防、训练之政令,以肃清所部。宋初,中央三司(衙)禁兵轮番分屯戍守各州郡,称为屯驻军、驻泊军。轮番到福州戍守的有:屯驻建州营,在朱紫坊之南街东;驻泊杭越苏营,在闽县丞廨(即闽都坊);屯驻西京营,在嘉荣坊(即南营)。又有带号戍兵,名为骁骑者,在骁骑坊;名为骁勇者,在太平坊西;驻泊广勇,在利涉坊。到福州戍守的还有亳州、寿州等地禁军。康定初(1040年),朝廷在西部用兵,禁兵复戍陕西,遂令各地招募土兵,就地屯戍,称就粮禁军。元丰四年(1081年),福州禁军隶于东南第十将。元符元年(1098年)后,福州先后增加禁军马军有马雄略1指挥,步军全捷1指挥,荻芦寨水军,延祥寨水军。
编辑本段康定元年后驻福州禁军有:
宣毅指挥
庆历中,依蔡襄奏,废澄海指挥,归并于新置之就粮禁军宣毅指挥。庆历五年(1045年)立300人为额。庆历六年续招300人。营在广节。嘉祐四年(1059年)并入威果军。
威果第二十四、第二十五指挥
嘉祐四年,朝廷令置就粮禁军2个指挥,各400人,称威果军。宣毅营并入威果军。自荆南至福州依次排列。福州威果第二十四营在永安桥北,第二十五营在乾元寺西。元丰四年(1081年),增招510人,分五都,每都约100人,隶于东南第十将。
荻芦寨水军
绍兴六年(1136年)置水军300人,分隶福兴、漳泉两都巡检使。绍兴八年,以福建路安抚使司水军统领兼福兴都巡检使,移寨于荻芦门。乾道七年(1171年),荻芦寨水军增至550人。
延祥寨水军
绍兴六年(1136年),福建路安抚使司招募120人,充本州禁军,置寨于延祥寺(侯官县西南)。乾道七年,延祥寨水军增至600人。
有马雄略第十二指挥
元符元年(1098年)设,以400人为额。马匹自行购充。营在丽景坊内之东。淳熙九年(1182年)有408人。
全捷第九指挥
大观元年(1107年)置步军福州全捷第三十指挥。隶于殿前司。大观三年(1109年),改为第九指挥,改隶东南第十将。分5都,每都100人。营在井楼门内之东。
广节指挥
熙宁六年(1073年)改福州厢军教阅保节指挥而成。元丰二年(1079年)升为下禁军。大观三年(1109年)拨隶东南第十将。分5都,每都100人。营在康泰门外之北。
丁永林编《水浒钩沉》之.都监
提起都监,读者印象最深的也许是“逼”武松成为“行者”的张都监了。自然,大家也不会忘记,“天星级”梁山好汉张清和董平入伙梁山泊前也曾担任都监职务,张清为东昌府兵马都监,董平为东平府兵马都监;排在“地星级”第二的镇三山黄信入伙梁山泊前担任的是青州府兵马都监……
这里只谈都监。
根据《中国历代官制辞典》和《军事辞海》,都监,官职名。为唐宋辽金各代的军事官职名称。
1、唐代中叶命将出征,以宦官为监军,称都监、都都监,开始作为军事职官出现。
2、五代十国时期,称谓混杂不一,有都监,有监军,有时以都监为监军。正式称谓为兵马都监,简称都监,资浅者为兵马监押,简称监押。
3、宋代,各路、州、府均置,统称兵马都监,简称都监。其中,路都监掌本路禁军屯戍、边防、训练,州府以下都监掌本城军队屯驻、器械、训练、差使,以资浅武官担任者称监押。
4、辽朝既有都监,又有兵马都监。在北面部族官中,部族详稳司设部族都监;大详稳司中,单称都监,位在部族将军或将军之上。在北面边防官中,某兵马正、副部署之下,设兵马都监;某军都、副指挥使之下,设某军都监。在北面行军都统所里有行军都监。在南面军官某军都、副指挥使之下,也有都监一职。
5、金朝在都元帅府中,设有元帅左、右监军各一员,正三品,左、右都监各一员,从三品。但这里的都监是不同于监军的军事职官。
另外,宋代寺院中负责监察事务的僧人亦称为都监,负责在具体事情上替方丈进行监督,遇到问题及时地反馈给决策层,由方丈直接向决策层下达命令。此都监大多由那些在寺院担任过多年的监院、有丰富寺院管理经验和执行能力的人担任。
《水浒传》中出现的兵马都监,掌管州、府的军事司务,大体相当于近代的城防或保安司令吧。
八都监,即随同童贯征讨梁山的东京管下的八路军州的八个兵马都监。他们分别是:
睢州兵马都监段鹏举,郑州兵马都监陈翥,陈州兵马都监吴秉彝,唐州兵马都监韩天麟,
许州兵马都监李明,邓州兵马都监王义,汝州兵马都监马万里,嵩州兵马都监周信。
出自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
“话说枢密使童贯,受了天子统军大元帅之职,径到枢密院中,便发调兵符验,要拨东京管下八路军州,各起军一万。就差本处兵马都监统率。又于京师御林军内,选点二万,守护中军。枢密院下,一应事务,尽委副枢密使掌管。御营中选两员良将,为左羽右翼。号令已定,不旬日之间,诸事完备。一应接续军粮,并是高太尉差人选运。那八路军马?
睢州兵马都监段鹏举,郑州兵马都监陈翥,陈州兵马都监吴秉彝,唐州兵马都监韩天麟,
许州兵马都监李明,邓州兵马都监王义,汝州兵马都监马万里,嵩州兵马都监周信。”
编辑本段军容整肃
(一)军容整肃
大小三军,一齐进发。人人要斗,个个欲争。一行人马,各随队伍,甚是严整。前军四队,先锋总领行军;后军四队,合后将军监督;左右八路军马,羽翼旗牌催督。童贯镇握中军,总统马步御林军二万,都是御营选拣的人。童贯执鞭,指点军兵进发。怎见得军容整肃?但见:
兵分九队,旗列五方。绿沉枪,点钢枪,鸦角枪,布遍野光芒。青龙刀,偃月刀,雁翎刀,生满天杀气。雀画弓,铁胎弓,宝雕弓,对插飞鱼袋内。射虎箭,狼牙箭,柳叶箭,齐攒狮子壶中。撶车弩,漆抹弩,脚登弩,排满前军。开山斧,偃月斧,宣花斧,紧随中队。竹节鞭,虎眼鞭,水磨鞭,齐悬在肘上。流星槌,鸡心槌,飞抓槌,各带在身边。方天戟,豹尾翩翻。丈八矛,珠缠错落。龙文剑掣一汪秋水,虎头牌画几缕春云。先锋猛勇,领拔山开路之精兵。元帅英雄,统喝水断桥之壮士。左统军振举威风,有斩将夺旗之手段。右统军恢弘胆略,怀安邦济世之才能。碧油幢下,东厅枢密总中军。宝纛旗边,护驾亲军为羽翼。震天鼙鼓摇山岳,映日旌旗避鬼神。
(二)各有分工
再说童枢密调拨军兵,点差睢州兵马都监段鹏举为正先锋,郑州都监陈翥为副先锋。陈州都监吴秉彝为正合后,许州都监李明为副合后。唐州都监韩天麟、邓州都监王义二人为左哨。洳州都监马万里、嵩州都监周信二人为右哨。龙虎二将酆美、毕胜为中军羽翼。童贯为元帅,总领大军。全身披挂,亲自监督。战鼓三通,诸军尽起行。
编辑本段战场交锋
那黑旗队里头领是双鞭呼延灼,白旗队里头领是豹子头林冲。二将在马上大喝道:“奸臣童贯,待走那里去?早来受死!”一冲直杀入军中来。那睢州都监段鹏举接住呼延灼交战,洳州都监马万里接着林冲厮杀。这马万里与林冲斗不到数合,气力不加。却待要走,被林冲大喝一声,慌了手脚,着了一矛,戳在马下。段鹏举看见马万里被林冲搠死,无心恋战,隔过呼延灼双鞭,霍地拨回马便走。呼延灼奋勇赶将入来。
(一)陈翥
童贯且下将台,骑上战马,再出前军,来诸将中问道:“那个敢厮杀的出去打话?”先锋队里转过一员猛将,挺身跃马而出。就马上欠身禀童贯道:“小将愿往,乞取钧旨。”看乃是郑州都监陈翥。白袍银甲,青马绛缨,使一口大杆刀,见充副先锋之职。童贯便教军中金鼓旗下,发三通擂,将台上把红旗招展兵马。陈翥从门旗下飞马出阵。两军一齐纳喊。陈翥兜住马,横着刀,历声大叫:“无端草寇,背逆狂徒,天兵到此,尚不投降!直待骨肉为泥,悔之何及!”宋江正南阵中先锋头领,虎将秦明,飞马出阵。更不打话,舞起狼牙混棍,直取陈翥。两马相交,兵器并举。一个使棍的当头便打,一个使刀的劈面砍来。四条臂膊交加,八只马蹄撩乱。二将来来往往,翻翻复复门了二十余合。秦明卖个破绽,陈翥赶将入来,一刀却砍个空。秦明趁势,手起棍落,把陈翥连盔带顶,正中天灵。陈翥翻身死于马下。秦明的两员副将,单廷珪、魏定国,飞马直冲出阵来,先抢了那匹好马,接应秦明去了。
(二)马万里
那睢州都监段鹏举接住呼延灼交战,洳州都监马万里接着林冲厮杀。这马万里与林冲斗不到数合,气力不加。却待要走,被林冲大喝一声,慌了手脚,着了一矛,戳在马下。
(三)王义、韩天麟
这两员猛将,双枪将董平,急先锋索超两个,不打话,飞马直取童贯。王义挺枪去迎,被索超手起斧落,砍于马下。韩天麟来救,被董平一枪搠死。酆美、毕胜死保护童贯,奔马逃命。
(四)吴秉彝、李明
这两员猛将,正是杨志、史进。两骑马,两口刀,却好截住吴秉彝、李明两个军官厮杀。李明挺枪向前来斗杨志,吴秉彝使方天戟来战史进。两对儿在山坡下一来一往,盘盘旋旋,各逞平生武艺。童贯在山坡上勒住马,观之不定。四个人约斗到三十余合,吴秉彝用戟奔史进心坎上戳将来。史进只一闪,那枝戟从肋罗里放个过。吴秉彝连人和马,抢近前来。被史进手起刀落,只见一条血颡光连肉,顿落金鍪在马边,吴秉彝死于坡下。李明见先折了一个,却待也要拨回马走时,被杨志大喝一声,惊得魂消魄散,胆颤心寒,手中那条枪,不知颠倒。杨志那口刀从顶门上劈将下来。李明只一闪,那刀正剁着马的后胯下。那马后蹄坐将下去,把李明闪下马来。弃了手中枪,却待奔走。这杨志手快,随复一刀,砍个正着。可怜李明半世军官,化作南柯一梦。两员官将皆死于坡下。杨志、史进追杀败军,正如吹瓜截瓠相似。
(五)段鹏举
这李逵输两把板斧,鲍旭仗一口宝剑,项充、李衮各舞蛮牌遮护,却似一团火块,从地皮上滚将来。杀得官军四分五落而走。童贯与众将且战且走,只逃性命。李逵直砍入马军队里,把段鹏举马脚砍翻,掀将下来。就势一斧,壁开脑袋,再复一斧,砍断咽喉。眼见得段鹏举不活了。
(六)周信
原来这没羽箭张清和龚旺、丁得孙,带领三百余骑马军。那一队骁骑马军,都是铜铃面具,雉尾红缨,轻弓短箭,绣旗花枪,三将为头,直冲将来。嵩州都监周信见张清军马少,便来迎敌。毕胜保着童贯而走。周信纵马挺枪来迎。只见张清左手约住枪,右手似招宝七郎之形,口中喝一声道:“着!”去周信鼻凹上只一石子打中,翻身落马。龚旺、丁得孙傍边飞马来相助,将那两条叉戳定咽好似霜摧边地草,雨打上林花,周信死于马下。童贯止和毕胜逃命。不敢入济州,引了败残军马,连夜投东京去了。于路收拾逃难军马下寨。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为北宋与南宋,合称两宋。宋太祖建国时为避免唐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悲剧,遂采取重内轻外和重文抑武的国家政策。影响所及长远,一方面宋朝内部安定而少有内乱,有利于经济发展与文化的繁荣;但另一方面也因此导致武力积弱不敌北方外敌。不过相对而言,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掌文武大权。又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主管财政大权,号称计省。这样三司、宰执、枢密使三权互相制衡,因此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宋朝还在御史台之外增设谏院和置谏官,这些都是监察机构,负责弹劾等事宜。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将领夺权。建隆二年三月,宋太祖削去了都点检这个重要的禁军职位。同年七月,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武官的军权,禁军的领导机构改为殿前司和侍卫司,分别由殿前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和马军都指挥使(三帅)统领。但是,三帅无发兵之权。宋朝在中央设立枢密院来负责军务。枢密院直接对皇帝负责,其他任何官员都不得过问。而枢密院虽能发兵,却不能直接统军,这样就导致了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同时,宋朝经常更换统兵将领,以防止军队中出现个人势力。宋朝的兵力部署可谓“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宋朝的军队分为四种,即禁军、厢军、乡兵、藩兵。禁军是中央军,也是宋朝军队的主力。厢军是各州的镇兵,由地方长官控制。乡兵则是按机关抽调的壮丁。藩兵是防守在边境的非汉民族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