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暗之地

幽暗之地

目录导航

内容梗概

《幽暗之地》描述了两个故事。第一个是一名在越战期间为美国政府工作的男子幻想发明一套战无不胜的心理战系统。然而,他个人的生活却一败涂地。这名男子的狂想与小说中一份探险队的报告形成了对比。这份报告是18世纪一支在非洲腹地探险的布尔人探险队所写。男子的狂想与布尔人的探险是两种形式的遁世。前者属于智力和自大狂;后者事关生死。充满野蛮的气息,两者相映成趣。[1]

第二个是有关于雅各布库切的故事。这发生在第十八世纪。他是一个狩猎远征到“未知”的南非内部的人。过了橘河,雅各布遇见纳米比亚部落的贸易,但突然生病。他参加了部落并逐渐恢复,并加入了他最终被驱逐出村的部落的斗争。他最后的奴隶死在回家的路上。他独自归来后组织对瓜征伐。叙事结尾在他与他垂死的奴隶,并抛弃了他对以前的旅程和部落的大屠杀。

作品评析

《幽暗之地》由两部相映成趣的中篇小说构成。前一部《越南计划》的主人公唐恩是一个战争狂徒。他参与了越南战争并设计了战争升级计划;他满脑子都是荒诞离奇的臆想;他崇尚暴力,并可以用离谱的思维来解释这种暴力的合理性。精神崩溃是他最后的结局。

后一部《雅各·库切之讲述》更具实验色彩,是作者库切用“先祖”雅各·库切的名义创作的一部自述性的小说。这位主张种族隔离制度的雅各·库切,不但懂得编造故事,更善于编造逻辑,照他看来,异族的“软弱”和“无力”正是可以构成他侵略和统治他们的理由。雅各·库切的几次远行,证明了人类自身无比强大的同时,也展示了他自以为是地想像征服与被征服逻辑关系的过程。强悍、威风凛凛的“先祖”在库切的笔下,渐渐褪去色彩,显现出一副人的本来性情。这也正是库切想做的,一层层剥去人类表面上附着的外衣,让本来的、真实的人性展现在读者面前。在人类强悍、凶猛、伟岸的表象背后,必然隐藏着其软弱、懦弱、渺小的一面。

这是库切为自己制造也似乎是某种必然的一种经历,他要通过虚构一部作品,来达到走进敌人世界的目的。

目录

越南计划

雅各·库切之讲述

作者简介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JohnMaxwellCoetzee1940—),1940年生于南非开普敦,荷兰裔移民后代,成长于南非种族隔离

幽暗之地图册幽暗之地图册(3)

编辑推荐

《幽暗之地》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序言


陆建德
南非作家J.M.库切的第一部小说《幽暗之地》(一九七四年)结构新奇,称得上是形式实验的“先锋”之作。它由《越南计划》和《雅各·库切之讲述》(以下分别简称《计划》和《讲述》)两个看起来不搭界的中篇小说组成,两个文本都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计划》的主人公尤金·唐恩是一位与库切同时代(甚至同岁)的美国大学教师,参与了设计越南战争升级计划,为此飘飘然,昏昏然。《讲述》名义上是南非荷兰裔殖民者(也称布尔人)雅各。库切作于一七六。年的自述,实际上系二十世纪中叶他的后人、一位主张种族隔离的南非国民党人士编著。两位主人公生活的时代和地域迥异,但是他们都有畸形发达的自我,都崇拜暴力手段,总能为自己奔腾而来的自私动机披上合理的外衣。库切像莎士比亚那样深入自己并不喜欢的角色,取他们的立场来讲述、编造故事。他们作恶,或通过别人作恶,但是不自知,因而也没有为折磨麦克白的强烈的罪恶意识所苦。尤金·唐恩认定“负罪感是一剂黑色的毒药”,“负疚自责是人头脑中无益的成分”,他的重大使命之一是要把反战的美国青年从自责的深渊中解救出来。他最终精神崩溃了,在康复院自问谁该为他的过错负责。两百年前的雅各·库切倒是心理健康的楷模,他从来不会目寻烦恼。
也许,作者六七十年代在英国、美国工作学习的经历决定了小说里战争和殖民主义的题材。
库切于一九六0年从南非开普敦大学毕业(主修数学,兼修英语文学)后到伦敦。那一年南非种族主义政权取缔了黑人政治组织非洲国民代表大会(即非国大),并制造了沙佩维尔惨案,国际舆论大哗。库切在英国生活了五年,主要在IBM公司担任计算机程序员工作’同时又利用业余时间写了一篇关于英国小说家福特的论文,获母校硕士学位。一九六五年,他获一笔奖学金,赴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奥斯丁分校攻读博士,三年后取得学位,受聘于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一九七二年回开普敦大学教授英语文学。库切在美国居留期间遇到两件大事。首先是越南战争。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反战示威游行给美国社会造成极大的冲击。在这过程中,他不是消极的旁观者。其次,奥斯丁的校图书馆藏有大量关于南非的珍贵史料,库切在馆中生封的书堆里发现了自己的先祖雅各·库切于一七六0年十一月在好望角总督府所作的证词(即《讲述》的附录),不由抚今思昔,从自己国家的种族歧视联想到家史和早期荷兰移民在南非的殖民统治。库切在布法罗教书的时候开始酝酿和写作《幽暗之地》’他要做的是把这两件大事置于同一个意识形态的框架下加以考察。
近朱者赤。库切的博士论文是爱尔兰作家萨缪尔·贝克特的早期小说研究。《幽暗之地》明显受到贝克特的影响。文本套文本、作者作为人物出现、高度自觉的叙事方式、对精神病人心理状态的兴趣、主谓短句的使用(“我哼唱,我咆哮,我嘶嘶响,我怒号,我尖叫,我赞叹”),这些贝克特作品标牌式的特点也出现在《幽暗之地》。贝克特过于关心泛泛的“人类生存状况”,而库切的作品中更多历史、社会和伦理的探索,从《幽暗之地》的书名就隐约可见《黑暗的中心》的影子。库切延续并深化了波兰裔英国作家康拉德有关种族和殖民问题的思考。他的小说创作成就,当在贝克特之上。
关于库切赴美前的生活,他在自传体小说《男孩》和《青春》(浙江文艺出版社均有中译本)中作了较细腻的回顾。越南战争全面爆发时他还在伦敦。《青春》里一个细节道出了他对越南战争的态度。一天,他在《卫报》上读到头条新闻《自杀炸弹袭击者在南越造成浩劫》,报道的内容是所谓的“越共”士兵潜入美军的波莱古空军基地,炸毁飞机二十四架,并引发燃油储存罐爆炸。库切写道:
自从他(指库切本人)来到英国,英国报纸和BBC就一直发表美国武功的文章,越共成千被杀,而美国兵毫发未伤。如果对美国有哪怕一个字的批评,也是以最温和的方式出现的。他几乎无法使自己去读有关战争的报道,它们太让他恶心了。现在越共作出了他们不可否认的、英勇的回答。
这次汁划周密的偷袭发生在一九六五年二月七日。对在这次著名行动中的“自杀炸弹袭击者”,库切是钦佩的。就在这一年九月,他到达美国。可以说,他对越南战争一直非常反感。但是,上引文字的锋芒却指向英国媒体。一九六一年,也就是库切到英国的第二年,南非与英国的关系进一步恶化,不得不退出英联邦。我们不难想象一位生活在英国的南非年轻人此时会有怎样痛切的感受。为什么对南非种族主义政权大加抨击的英国报刊就能容忍在越南发生的一切?《幽暗之地》将两者并列,要强调的就是种族隔离政策以及随之产生的对黑人民权运动的镇压与越南战争同根同源,乃是一对孪生兄弟。
越南战争在约翰逊主政期间全面升级,尼克松当选后通过时断时续的巴黎和谈考虑如何体面撤军。一九七三年八月,美国国会迫于国内外巨大压力通过法案,禁止政府在印度支那进一步采取军事行动,翌年美国大幅度削减对南越政权的军援。可以说,在小说的创作出版过程中,越南战争的走向已趋明朗,以北越主导的越南统一恐怕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唐恩依旧沉溺于战争狂想,可见他是有意回避现实了。
……
S.J.库切在撰写历史,他也在编造历史。信史不信,历史文本与小说文本原来如此相似。“重要之处是历史之哲学”,这是《讲述》的卷首所引的福楼拜名言。通过《幽暗之地》,库切不仅对越南战争和他自己国家的种族歧视发出谴责之声,还生动揭示了意识形态对历史写作的复杂干预。这是一部聪明老练的小说,一部愤怒中夹杂了一丝无奈和绝望的小说。说它有点悲观,因为作者看到,在权力、欲望和激情的作用下,真理和自知之明时常会在我们好探寻又无法摆脱文饰的眼睛前面退却。

文摘

越南计划
当目睹影片上的战斗轰炸机飞行员们用凝固汽油弹成功地对越共目标实施轮番轰炸后一脸的兴奋,那些欧美观众深感惊骇和憎恶。他们的这种反感很难不令人产生共鸣。不过,想指望美国政府手下的飞行员里头会有人被他们一手制造的灾祸震慑而执行不了任务,或者良心不安,甚至有负疚感,也是不切实际的。
——赫尔曼·卡恩

我叫尤金·唐恩。我不得不那样。开始吧。
是库切让我修订我这篇文章的。它让他觉得如鲠在喉:他想让它文笔别那么冲,不然就干脆删了。他不想我碍手碍脚的,这我明白。我正在对付这个有权、友善,但是平庸而无远见的家伙。……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