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艺术

纤维艺术

目录导航

运用材料

纤维艺术的无限开放性,为艺术家探索多元的纤维材料、开拓新颖的艺术形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次参展的作品材料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可以说想象奇特,创意别裁,化腐朽为神奇。运用的材料包括羊毛、丝线、纸、棉线、纸浆、铁丝、布、线绳、银线、稻草、亚麻、铜丝、织物、树脂、塑胶、手工纸、书的碎片、毛线、麻、丝网、锡纸、不锈钢、塑料、布带、丝、棉、混合材料、单丝纤维、多元酯纱、装饰纱、女人头发、蚕丝、人造丝、银丝、聚酯丝、高丽纸、蓝色牛仔、特制线、尼龙、棉布、丝绸蜡染、金属丝、报纸、纱线蜡扎染、金属软管、矽树脂、光纤、丙烯酸树脂、卤素灯、相片、丙烯酸纤维、纱、丝缝钉、手工染色蚕丝软缎、苎麻、金属网、有机玻璃、鱼线、丝绸、领带、衣领、人造皮毛、手工染色毛线、木、蜡染棉布、加热粘合剂、藤、树枝、玻璃丝、毛、黄麻、宣纸、金箔、蜡、仿亚麻薄纱、电影印刷品、碟子、珐琅、手套、竹、草蒲、麻绳、鸟笼、绡、铝箔、棕丝、钢网、尼龙绳、钩针织物、包装带、方铁管等等。这些材料因为作者的另类使用,给人以陌生化的视觉效果,构建了个性化的审美王国。

世界发展

自20世纪上半叶以来,纤维艺术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下,经历

纤维艺术纤维艺术着由传统文化至现代文化的传承、交融和演化,呈现出文化互动时代的繁荣景象。形态的多元化、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材料的综合性等诸多因素,构成了现代纤维艺术的基本特征。探索现代纤维艺术综合材料的功能与价值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纤维艺术家广泛关注的课题。 随着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影响与传播,艺术家们逐渐发现了纤维艺术中使用各种材料可以创造崭新的艺术形式和样式。这种手段的运用,从本质上就是突破了传统艺术形式上材料处于隶属地位的观念束缚,这样在无形之中促进了艺术家对传统纤维艺术观念、形式认识上深化,同时也促使纤维艺术家们对现当代纤维艺术独特语言进行着广泛的探索、大胆的开拓和试验,使纤维艺术构成形式呈现出开放的多元化的风貌。平面性、浮雕式的壁挂;立体性、装置性的软雕塑;环境与纤维艺术互动的陈设性纤维艺术。无疑都给这门古老的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这一切标志着现代纤维艺术的艺术语言、开拓性的创造思维和自由的试验性特征与现代、后现代美术思潮相同步、相融合,强调了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和多维性、强调了材料和技术的综合性、多重性,反映了隐藏在视觉形态中的时代特征。

历史回顾

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利用动植物纤维制作服饰及装饰品已经很常见。《诗经·王风·大车》有“大车槛槛,毳衣如菼。”、“大车哼哼,毳衣如璊”。毳衣,用兽毛织成,上面绣着五彩花纹的衣裳。说文:毳,兽细毛也。郑玄笺:古者天子大夫服毳冕也。《诗经?魏风?葛屦》:“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毛传》:“纠纠,犹缭僚也。夏葛屦,冬皮屦。葛屦非所以履霜”,可见它不是用葛布

纤维艺术纤维艺术而是以葛绳用手编织的。“纠纠”是绳与绳纠缠之貌。郑笺:“葛屦贱,皮屦贵”。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俊茂兮,愿竢时乎吾将刈”。其中,“江离、辟芷、秋兰、兰、蕙、留夷、揭车、杜衡、芳芷”都是香草名,古人用来做服饰和装饰品,屈原以此比喻贤德之人。春秋时期,据《左传》和《吴越春秋》所载,吴、越、郑、卫等国的织造、染色水平已经达到一定高度。到战国时期,丝织物在织法上,不仅能织细密的平纹,而且能织复杂的斜纹,还能够提花和绣花。其中锦的织法是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当时丝织品的主要产地是齐国和楚国。齐国出产的薄质罗纨绮缟和精美刺绣名闻天下,畅销各地,有“冠带衣履天下”之称。楚国的丝织品以湖北江陵出土的著称,被誉为“丝绸宝库”。每一个丝织品种都是织法多样,色彩纹样各异。丝织品中以锦、绣最珍贵。锦为重经提花织物,单幅为二色至六色。多色的采取区分法和阶梯连续法。花样多达十余种,主纹、地纹和辅纹互相烘托,富于变化,色泽古朴大方。绣品多用绢作底。绣法主要为锁绣,间以平绣,纹样繁复多姿,纷呈异彩。图案有二十几种,构图奇特生动,有浓重的浪漫神话色彩。古人不仅善于利用天然纤维丰富和美化生活,还不断发明、改进纺织技术,使人造纤维普及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后的唐、宋、元、明、清各朝各代都有专门从事织绣的机构和艺人。 新中国成立后,纤维艺术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地毯行业, 地毯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一个主流品种之一,一向以编织120道壁毯作为约定俗成的技术和质量标准。运用传统的栽绒工艺,

纤维艺术纤维艺术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追求写实的画面效果,在艺术作品中还原生活的真实原貌。中国的地毯作品《万里长城》作为国礼赠送给联合国总部,一时传为佳话。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快车道,纤维艺术也迎来了明媚的春天??,从此,世界纤维艺术舞台上有了中国的声音,中国的纤维艺术进入了空前的多元创新与探索的时代。 纤维艺术是以天然的动、植物纤维(丝、毛、棉、麻)或人工合成的纤维为材料,用编结、环结、缠绕、缝缀、粘贴等多种制作手段,创造平面、立体形象的一种艺术。它可以用来制作服装鞋帽、佩饰、生活日用品、室内外环境装饰品,也可以是艺术家借以抒怀言志,表达爱恨情仇、喜怒哀乐的艺术媒介。它既是实用艺术,也是超功利的纯艺术。纤维艺术包括传统样式的平面织物(壁挂)、现代流行的立体织物(软雕塑)、日用工艺美术品,以及在现代建筑空间中用各种纤维材料表达造型语言的作品。

艺术理念

在纤维艺术中,无论是传统的平面作品还是带有前卫观念的装置作品都是将材料作为基本的元素,利用不同的技法来表达观念和思想的。艺术家不是简单的将多种材料进行堆砌,而是利用材

纤维艺术纤维艺术料的某一特性,改变其外部特征并赋予新的形式和内涵,使其产生新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一定的材料适于一定的造型,如果用材不当,哪怕艺术形象再好,也会觉得别扭。所以,我们只能从实际出发加以选择、利用、发挥材料与特定造型相适应的质地特性和表现力,因材施艺,增强其审美价值。雕塑家吕品昌说过:“将技术理性所遮蔽的材料自身的丰富品质和潜能充分地发掘出来”。在这方面不乏范例,美国纤维艺术家席拉·希克斯的作品就充满了魅力,通过对材料的深刻认识及对其品质的充分挖掘,因材施艺,充分发挥纤维素材的自然特质,引入联想和想象,创作出令人回味的纤维艺术作品。

席拉·希克斯认为:在做纤维艺术作品时,艺术家应该完全自由地创作和表达自己的意图,不需要临摹平面绘画的模式,而应该在编织过程中求开拓、求创新。当她的作品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新异的作品对看惯了墙面壁挂的人来说是非常吃惊的,猜不出究竟是用什么材料来制作的,艺术家的灵感究竟来自何方?其实,希克斯不但吸收了古代秘鲁的编织技艺而且还采用了塔斯科印第安人的编织方法,比如:带子的编织技艺。这使得她作品很好平衡了传统因素与现代语境的关系。在1967年举办的第三届国际壁挂艺术双年展上,希克斯参展的一件壁挂的装饰手法是用包芯经编纱线编织而成的。该技艺是帕拉卡斯人制作葬礼服采用的技艺(Paracas,帕拉卡斯半岛,在今秘鲁伊卡省。以帕拉卡斯半岛为中心的文化,其年代为南美文化早初生期和早中间期,即公元前900年至公元400年,用精美的刺绣织物包裹尸体或作为随葬品,织物图案与纳斯卡彩陶有关)。席拉·希克斯由钻研传统织物出发,在寻求突破与创新的当代背景下,展开了她对织物蕴含物质与精神的永恒性的深刻思索。

教育传播

纤维艺术是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其特定材质的运用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使纤维艺术独具平面性、立体性及空间性的诸多造型特点。而纤维材料质地本身所具有的物理性与化学性,又使纤维艺术作品具有御寒、保暖、防潮、吸光、隔音等功能效用。

纤维艺术纤维艺术这样一个独具审美意蕴的艺术种类,在中国的主流艺术教育中没有课堂,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缺憾。林乐成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纤维艺术高等教育的开创者,于1985年首先开设了编织壁挂设计制做课,这应是中国教育史上在大学开设编织壁挂教学的第一课。2000年,他又率先正式招收了纤维艺术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这也应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纤维艺术研究方向的硕士学位教育。他的社会实践和教育探索可谓硕果累累.多年来他先后为中华全国记者协会新闻发布大厅、联合国第四届妇女大会主会场、北京市政府会议中心、香港行政公署大厦、IBM中国总部大厦、中苑宾馆、昆仑饭店等大型公共建筑空间设计制作了不同主题,不同风格,不同样式的具有代表性的纤维艺术装饰品。在纤维艺术应用研究成果斐然的同时,他的艺术作品也誉满全国.他曾获全国美展银奖和全国壁画展大奖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优秀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纤维艺术工作室于2000正式成立,几年来,纤维艺术工作室学生创作实践作品先后入选“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釜山国际纤维艺术展”、“首届中国壁画大展”、“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地毯图案大赛”、“中国纤维艺术教育与手工文化建设理论研讨会”等国内外大型展览,分别获得国家级金奖一项、银奖一项、铜奖五项、优秀奖二十六项,国际优秀奖、特选奖、提名奖等二十一项,国内外获奖总数共计54项。1996年出版的《纤维艺术》一书,是林乐成教授多年教育研究的结晶,作为全国第一本纤维艺术专著,为我国的纤维艺术教育提供了具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教科书。 如今,纤维艺术已经在中国的高校开花结果,一批热爱纤维艺术的教育工作者正乐此

纤维艺术纤维艺术不疲地耕耘在讲坛和工作室里.我国的纤维艺术教育,已经初具体系规模。与此同时,理论文化的建设和研究,也逐步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层到纵深地发展着。2003年的夏天,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纤维艺术委员会和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联合举办的“2003年中国纤维艺术教育与手工文化建设理论研讨会”在哈尔滨召开尼跃红教授主持大会。温练昌教授和陈兴国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及黑龙江大学副校长陈震教授的祝词从不同的角度对纤维艺术与手工文化表达出诚挚之情。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美术观察》副主编吕品田博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装饰》主编张夫也教授、《装饰》副主编孙建君教授所作的专题学术演讲,将研讨会带入高潮,受到来自12个省、市、自治区26所院校40位与会者的高度评价。由温练昌、陈兴国、吕品田、张夫也、孙建君、董雅、刘副臣等七位专家、学者组成的论文评审委员会评选出30篇优秀论文。艺术家们汇聚一堂,各抒己见,交流切磋,将纤维艺术的理论研究,升华到了手工文化建设的新高度,对于中国源远流长的纤维艺术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随着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影响与传播,艺术家们逐渐发现了纤维艺术中使用各种材料可以创造崭新的艺术形式和样式。这种手段的运用,从本质上就是突破了传统艺术形式上材料处于隶属地位的观念束缚,这样在无形之中促进了艺术家对传统纤维艺术观念、形式认识上深化,同时也促使纤维艺术家们对现当代纤维艺术独特语言进行着广泛的探索、大胆的开拓和试验,使纤维艺术构成形式呈现出开放的多元化的风貌。

纤维艺术纤维艺术平面性、浮雕式的壁挂;立体性、装置性的软雕塑;环境与纤维艺术互动的陈设性纤维艺术。无疑都给这门古老的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这一切标志着现代纤维艺术的艺术语言、开拓性的创造思维和自由的试验性特征与现代、后现代美术思潮相同步、相融合,强调了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和多维性、强调了材料和技术的综合性、多重性,反映了隐藏在视觉形态中的时代特征。雕塑家吕品昌说过:“将技术理性所遮蔽的材料自身的丰富品质和潜能充分地发掘出来”。在这方面不乏范例,美国纤维艺术家席拉·希克斯的作品就充满了魅力,通过对材料的深刻认识及对其品质的充分挖掘,因材施艺,充分发挥纤维素材的自然特质,引入联想和想象,创作出令人回味的纤维艺术作品。香港纤维艺术家安琪拉·林的作品就运用了很多点状材料元素。 例如我们不太注意到的:鱼的眼睛、指甲、鸡蛋皮等,这些材料都是作为点状元素出现的。其作品反映了她的兴趣和爱好。高中时学习的是中国文学,她的阅读广泛而深入,尤其在诗歌写作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她曾在加利福尼亚和夏威夷学习过服装、雕塑和绘画。从1991年起,安琪拉·林举行了很多个人展和联展。 2000年,林在“里程碑·刺绣展”展出14件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来自阅读挪威神话小说带来的灵感。每一件作品上边都绣有她写的诗。她选择的材料以白色棉布和白色毡子作为主要的塑形基础,然后采用一些“生物材料”:鱼的眼睛、指甲、鸡蛋皮等,来表现大地的生长与生命的延续。她的系列作品中的第二幅作品:《婴儿》;第六幅《恋爱》;第十幅到第十四幅:《死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第十四幅作品中,细小的白色的线球和一些鸡蛋皮,这件作品中没有诗,意味着结束和新的开始。这种把文字和纤维作品联系起来的方式源于中国艺术传统。《花落》是我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创作的作品之一。运用了经过收集风干后的花瓣,把不同颜色的花瓣作为点状元素出现在作品中。再用大头针将其有规律的扎在展板上,用“点”的语言来塑造形象,在光的照射下每一个点都有投影,投在展板上影子也成为了作品中重要的元素,与作品形成一个整体,给人以丰富,亲切的自然感受。每个“点”与其投影一起,错落有致,富有变化,飘飘洒洒,表达了“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诗意景象,同时也表述了一种内心情感的失落。美国艺术家苏金·乌尔《分散记忆》这件作品,使用了成串的珠状材料进行密集型的排列,然后围合,形成篮子的形状。这个过程犹如在用单个的文字创造记叙文一般,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通过单纯的色彩,多种大小不同的珠子及串联的技法,艺术家将自己分散的记忆寄予一个筒状的作品之中。 各件小珠子犹如珍宝一般召唤观察者去观察去思考, 享受珠子带来的视觉和触觉美感, 并且其图像给人以隐喻的联想。这种珠子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象征的手法从较为深层的角度含蓄地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回味和追忆。

国际交流

1962年,第一届国际壁挂双年展在瑞士洛桑开幕,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反响,这项展览一度带动了国际纤维艺术的热潮,瑞士也因此成为世界纤维艺术重镇和中心。后来该项活动的创办者离开人

纤维艺术纤维艺术世,展览停办近40个春秋。林乐成教授多方呼吁和奔走,努力使这一艺术盛会重现辉煌。凯特亨特纤维艺术作品

2000年1月8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成立纤维艺术工作室,林乐成、张怡庄、蓝素明、洪兴宇等四位教师承担工作室教学和科研及对外学术交流工作,并将举办国际纤维艺术展暨学术研讨会列为首选申报课题项目。

2000年2月30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主任王培波教授组织全系教师,专题研究关于举办“中美纤维艺术家联展”或“国际纤维艺术展暨学术研讨会”的可行性方案,经过与会教师热烈讨论最终定名为“从洛桑到北京——2000国际纤维艺术展暨学术研讨会”。

2000年5月17日“从洛桑到北京——2000国际纤维艺术年展暨学术研讨会”艺术委员会和组织委员会成立,聘请张仃、吴冠中、常沙娜、袁运甫、温练昌、奚静之、李绵璐、杨永善、何燕明等九位著名艺术家、教育家作顾问。清华大学副校长、美术学院院长王明旨教授任艺术委员会主任,李当岐、王国伦、刘巨德三位副院长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组织委员会主任:李当岐,副主任:王培波、王国伦、张世川;执行委员:林乐成、张怡庄;展览策划:王培波、林乐成、孙建君、翁如兰、刘光文。

2000年10月20日“从洛桑到北京——2000国际纤维艺术展”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隆重开幕。王明旨教授致开幕词,前苏联功勋艺术家、格鲁吉亚第比利斯美术大学基维·堪达雷里教授代表中外参展艺术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首都艺术界、兄弟院校代表、国内外驻华使节应邀参加了开幕式,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瑞典、澳大利亚、奥地利、挪威、芬兰、俄罗斯、拉托维亚、格鲁吉亚、立陶宛、波兰、中国共15个国家90多位作者的140多件作品参展。

纤维艺术

2000年10月22日“从洛桑到北京——2000国际纤维艺术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行,王培波教授担任主持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刘巨德教授致词,温练昌、吕品田、张晓凌、杭间、孙建君、王凯、基维·堪达雷里、渡部裕子、安妮卡·爱克达、琼·舒尔茨、南希·科兹考斯基、托娃·佩德森、爱娃·柯鲁米娜等国内外知名艺术家、美术评论家和纤维艺术家发表了演讲论文。基维·堪达雷里教授在研讨会中说:“瑞士洛桑纤维艺术双年展的终止是人类的悲剧”并提议复活现代

纤维艺术纤维艺术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来自世界各国的纤维艺术家们,郑重签署了《北京宣言》,相约两年后在北京再相聚。“共同承诺要做架桥者,共同担当薪火传承的使命”。袁运甫先生在他的《纤维艺术的千禧盛会》一文中说到:“2000年的大展,正处在千载难逢和世纪之交双喜临近的时刻,因此它自然地会引起人们回眸那已经过去的艺术历程和足迹,又同时给人们催生了对新世纪纤维艺术的前进的期盼。” 2002年第二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如期在北京举行,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纤维艺术专业委员会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及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工艺美术分院、北京服装学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等十二所高校纤维艺术家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辉煌的成果。真正意义上的双年展,在中国的北京拉开了帷幕,这标志着中国纤维艺术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它引领着世界纤维艺术的潮流,建立了国际学术交流的平台。中国成为世界纤维艺术的热点地区,纤维艺术也因为有了中国大舞台而焕发了蓬勃的生机。

审美浅析

艺术形象是艺术家选择特定的材料和方法创造出来的,它既作为艺术家审美的结果,又成为艺术接受者的审美对象。如果离开了艺术家所采取的独特的艺术表现途径与艺术造型语言去评价艺术作品,就难以把握艺术审美的完整性,而完整性即指构成艺术内在诸元素的高度有机的联系。

纤维艺术纤维艺术纤维艺术

现代纤维艺术以其特有的材质肌理与极富个性的表现魅力,构成了其他艺术无以伦比的审美特征。这种美的特征即由纤维艺术的材料、肌理、形态、色彩等要素在空间形成的完整性,经视觉传达由人的审美心理感应来完成的。它们之间既有相对独立的审美特色又是相互渗透、交融统一的审美整体。

材料美

物体的形状是由它的基本空间特征所构成的,而区别不同基本空间特征的物体,首先取决于使用材料的不同,其次才是表现方法的不同。材料间物理性的差异在表现中能产生各不相同的美感:金属材料构成的环境给人冷漠的洁净感;木石材料营造的环境显得质朴无华;而柔软的织物绷成的空间则洋溢着温馨随和的气氛。

纤维艺术的材料由动植物纤维材料、人造纤维材料和实物材料三大类组成。每一类材料所具有的物理属性形成了不同的心理感应,如:动植物纤维材料一般具有朴实天然的美;人造纤维材料一般具有弹性光亮的美;而实物材料则有实物特具的内函信息的美。它们除了共同具有的柔韧的共性美以外,又具有不同质感的个性美。

不同自然属性的材料美,在艺术家的视觉中转化成美的心理感应,经过恰当的艺术表现,赋予材料一种特定意义的审美价值,产生了极其丰富的心理效应。如艺术大师米罗,擅长运用麻

纤维艺术纤维艺术、毛、纱线的材料来表达他的艺术符号,不管要表现的形象有多复杂他总能恰到好处地用简洁的编织语言去突出色泽鲜明、质地柔和、淳朴天然的材料美。克里斯托,则热衷于选用尼龙织物去包裹自然景观中的物体,表现人造材料闪烁、缥缈的空间美,以此创造新的人文景观。波谱艺术家劳审堡更新奇,他直接把被子挂到展览的墙上命题为《床》,艺术家没有改变实物材料的物理性质,只是从观念与空间上改变了实物的实用功能,实物材料特有的信息使作品产生了特定意义的审美价值。可以意料,现代纤维艺术在日益进步的社会与人的审美需求中,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科学的作用下,会涌现更多更新的材料。材料的美将永远是艺术家首要表现的纤维艺术审美特征之一。

肌理美

不同质感的纤维材料因为柔软,才可以人为地自由地加工处理,由此产生了一种千变万化的美的视觉状态——肌理。正是这种肌理美造就了纤维艺术独特的空间美。

首先,肌理美是一种视觉形态。它具有的物理倾向性的张力在不同组织结构中的穿行延伸是创造肌理美的表现因素,并同时影响着人的心理感受。比如稀疏与密集的肌理,因为张力的强弱变化而产生了松弛与紧张的心理感受;凹凸与起伏的肌理,因张力的变化冲突而诱导了退缩与扩展的心理感受;条理与节奏的肌理,因张力的规则有序给人以整齐舒展的心理感受;细腻与粗犷的肌理,则是张力在结构的隐与露中形成了含蓄明快的心理感受。

纤维艺术纤维艺术视觉形态的肌理感受与不同质感的材料密切相关。同一种色彩同一种形态的肌理在两种不同质地材料的组合中,因为色线反光的差别产生不同肌理效果;同时视觉形态的肌理感受又与艺术家赋予材质的特殊表现密切相关。比如作品《蘑菇》,是美国艺术家查利·迈尔斯选择高级棉花与蕉麻纤维经真空铸造而成的一种特殊纹理纸,经丙烯颜料上色后,纸质的作品已成为墙上极具厚重感的浮雕。这是由于艺术家对材质的独特处理,使其表层肌理产生了一种超脱于材料本身质地之外的新的视觉感受。

其次,肌理美又具有不同的质量感,一种材质肌理的体量感。它们与光影、色泽、形态相融;与人的心理感应交汇混合为一种美的质量感,一种不同于物理性能的质量感。色泽暗淡、反光微弱、表面粗糙的形态肌理,能产生厚重收缩的心理效应。比如美国艺术家罗伯.W.亚历山大选用彩色的人造纤维包缠金属软管的肌理造型语言,经层层交错挂叠在大空间形成厚实、垂重、注目的艺术形象。色泽明亮,反光强烈,表面光滑的形态肌理则产生轻灵扩张的心理效应,因而在较小的空间选用浅色光滑、具有虚实透漏、肌理细腻的壁挂作点缀能使人的心理空间产生空灵与宽畅,就是相同材质经不同体量感的表层肌理处理,也会形成截然不同的肌理美感。由此,纤维艺术的创作需要作者把握好材质肌理的表现,使单纯的材料美升华为丰富多变的具有一定质量感的肌理美。

形态美

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论述艺术“最优美的地方和最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表现运动。”因此,具有倾向性的张力是构成纤维艺术形态美的灵魂。

现代纤维艺术常运用力的重叠获得深度,产生比物理距离还要强烈的空间形态美;运用力的渐变获得序列,创造具有节奏韵律的形态美;运用透视的抽象变形获得张力,形成具有动感的形态美;更由于新材料的介入,使其具有不定空间、不定动静、不定虚实的形态特征。时而粗犷浑厚、时而细腻逼真、时而飘逸朦胧,可以说纤维艺术的形态美构成了纤维艺术的空间美。

纤维艺术纤维艺术形态美是因为形态的各部分力的和谐。形态包括外部形态与内部形态,外部形态是指单纯的空间特征,一般指形态的外部轮廓;内部形态则表示形态中各部分之间界限的形态,即结构形态。外部形态与内部形态是局部与整体、背景与前景的层次关系,它们间的张力在相互辉映中达到平衡。有时外部形态的轮廓可以衬托内部形态结构的轮廓,比如阿德姆斯的纤维艺术作品,简洁的长方形轮廓有力地对比了明亮柔和的色泽与如流水般卷曲的内部形态结构轮廓;有时内部形态的结构轮廓也可以限定制约外部形态的轮廓,比如艺术家库艾玛琳的作品,作者选用粗糙的亚麻线和柔和的纱线,在壁挂的上部塑造了一个结实的圆的内聚张力结构,它不仅规定了圆的外部形态轮廓,而且自然形成了下部拖挂、垂荡的外部形态轮廓,壁挂那一松一紧的张力得到整体的平衡,造就了和谐统一的视觉美感。有时内外结构的张力是相互影响的、形态轮廓模糊不定,比如万曼的一些作品就是着重表现形态内外结构的张力与周围空间交融美的典范。

不同材料的质地能改变外部与内部结构轮廓线的质感,从而更丰富了形态的视觉美感。比如硬质的竹、藤、金属等纤维材料,其共同具有的弹性张力在外形与内形的结构组合中,形成比较明确的结构轮廓继而产生了爽利挺拔的形态美;软质的棉、麻、丝、毛等纤维材料,其共同的柔软属性在不同编织的交织中形成了模糊的随意的张力结构轮廓,从而表现了柔美和谐的形态美;软硬材料的组合,其对比的张力在各部分形态间的表现则是一种曲直刚柔的形态美。因此,在纤维艺术的创作中作者对材料的选择与对结构形态的把握,是决定作品在空间造就视觉美的成败所在。

色彩美

色彩美的创造应该以人为本,把营造整体空间色彩的审美心理为最终目的。纤维艺术的色彩美是通过纤维艺术自身的色彩表现和纤维艺术的色彩与周围环境的色彩两方面关系的协调对比而共同完成的。色彩在纤维艺术中,是经过经纬色线的组合配置、在交织形成的点线面肌理的层次中体现的。纤

纤维艺术纤维艺术维艺术的色彩不同于绘画对色光的追求,它强调的是空间混合的色彩交织效果。因此在经纬交织中,色彩不但是形态的一部分,而且在形态结构中它又是最显要、最直观的部分。可以说色彩是一种重要的构成语言,它在材与质的交融汇合,形与色的相得益彰中创造了纤维艺术的空间美。传统纤维艺术的色彩表现是在逼真地再现绘画的效果中达到的,完全是一种符和的被动的表现因素。现代纤维艺术的色彩在包豪斯艺术家的探索实践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强调材质、肌理、色彩在组织结构中相对独立性与统一性。至此,把色彩从上万种“色线的绘画”中抽离出来,作为一种独立的构成语言来研究。色彩在纤维艺术的组织结构中被艺术家简练准确地表达在一种抽象装饰的形式中,而这种装饰性的纤维艺术色彩表现恰恰与现代建筑空间讲究简洁、整体的环境基调十分协调。

现代纤维艺术的色彩表现是在追求整体空间美的关系中体现的,一般具有两大类的特点。一类是运用材料的本色或邻近色彩的构成语言,这种色彩构成适宜表达凹凸明显、肌理厚实、抽象风格的纤维艺术,微妙的色彩在肌理层层叠叠的变化中升华得更为单纯更为整体;一类是运用材料对比色彩的构成语言,这种色彩构成适宜表达装饰风格浓郁的纤维壁挂,注重编织结构的肌理变化,追求面与面、面与线、线面结合的色彩对比效果,如日本艺术家潮隆雄创作的大型壁挂《清新交流》,即运用了黄蓝对比两色通过圆与曲线的搭配,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吸引。

现代纤维艺术有着诸多的表现因素,然而色彩的因素与环境的关系最为密切,最为直观。艺术家必须首先考虑纤维艺术色彩与环境色彩两方面关系的统一,方能营造整体空间的色彩美。如美国艺术家亚历山大,他选择纱线与工业纤维包缠金属软管为纤维艺术的肌理语言,在一公共大厅的墙上创作了大型壁挂。在灯光的映衬下,那垂直的蓬松的白色纱线和紧缠的红色纤维,与大厅中呈曲线的红色沙发交相呼应;又与单一整体的环境色调形成对比,造就了强烈的视觉中心。

空间美

纤维艺术作品无论是二维的壁面形态还是三维的空间形态只要一经挂起,它的形态、色彩及肌理等因素就与周围空间的众多因素发生关系,艺术家必须从中去平衡协调,并使人们在视觉心理中产生审美联想,这样才最终完成整体的空间美。

纤维艺术的形态与环境空间美的构造始终是艺术家关注的问题,如何去创造具有生命力的空间更是艺术家为之追求的目的。空间与形态,形态与空间在相互制约中限定了纤维艺术“运动式样”的形态;同时又在互相辉映中营造升华了整体空间的美,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首先是形态与背景。这里的形态指二维的纤维艺术形态,背景理解为墙,也就是壁挂与墙的关系。空间环境中大面积的墙是我们的视觉舞台,因此环境的墙不但限制了壁挂的形态而且最终壁挂将固定于墙与它的背景融为一体。这种限制性促使艺术家在处理墙面的宽窄高低与壁挂的比例尺寸间的关系必须适度;壁挂的肌理形态轮廓与背景墙的形态方向必须协调,在限定与适度、限定与协调中发挥艺术家的能动性,营造无限的空间美。其次是形态与空间。这里的形态指三维的纤维艺术形态,空间理解为周围的环境,也就是立体的纤维构成与空间环境的关系。在我们的视觉中平面的壁挂被固定于墙,而立体的纤维艺术构成的视线则是多方位的,其营造的美的氛围能弥漫在我们四周。比起墙上的壁挂虽然三维的纤维艺术形态似乎有更大的空间自由度,但却受到室内空间、建筑构件以及环境色调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求艺术家在纤维艺术的形态、肌理、色泽在整体环境中作多视角的把握。如美国艺术家特罗帕在开放式的公共大厅顶部,营造了一个用红黄蓝三色人造纤维缠绕金属钢管的组合装置,在室内顶部天窗的映照下形成了一个挺拔亮丽而又弯曲柔和的空中形态,它与稳固的建筑构件动静相融十分协调,共同升华成明快、活泼的整体空间美。

lztc纤维艺术《淼》lztc纤维艺术《淼》此外,空间美的创造与纤维艺术作品特定的灯光照明分不开。几乎所有优秀的室内壁挂都离不开特定的照明,它不仅能使作品的色彩鲜艳、肌理饱满、层次丰满,而且能使作品产生形态结构所不能起到的偶然的视觉效果。因为很多公共环境中的壁挂作品都有特定的灯光配置,所以灯光照明已经成为纤维艺术与环境创造空间美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由此可见,艺术家对不同环境空间的积极能动的把握是创造纤维艺术空间美的关键。

综上所述,纤维艺术美的特征:材料美、肌理美、形态美、色彩美、空间美,是艺术家把握纤维艺术整体美时缺一不可的重要元素,只有当它们自身的美被恰到好处地成为整体艺术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时;也只有当它们成为了艺术接受者的审美情感共鸣时,才能最终体现纤维艺术完整的审美价值。

空间环境

从人类诞生之初,几乎所有的日常行为、活动都离不开空间的参与。自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建筑设计科学的深入发展及人文思想的进步,人们意识到对于环境的要求不能仅仅满足于空气、阳光等生理需要,更重要的是能够使人产生心理认同感、归属感,能营造出丰富多样生活氛围的环境场所。

纤维艺术作为现代室内空间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充满自然气息的软性材料和丰富多样的艺术形态,成为连贯室内空间与人的情感纽带。室内空间环境中的纤维艺术重塑了人类最理想的生活环境。面对过于冷漠和坚硬的建筑外壳,人们更加向往重归自然的深层感情交融,希望沿着心灵的轨迹去思考体味返璞归真的人文关怀。在这种语境下,无论是建筑师还是艺术家,都更加关注具有自然而独特表现优势的纤维艺术,从而使纤维艺术转向更为广阔的大众生存空间。此外,纤维艺术品与室内空间环境风格的和谐,营造了室内建筑艺术空间,使纤维艺术在环境设计中占有主导地位。而纤维艺术品的亲和力和起伏流畅的肌理,也广泛地改观了室内建筑空间的环境。相反,在建筑空间中,纤维艺术具有空间导向性功能。它能引导人们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使各空间层次与环境之间、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交流。

室内影响

虽然纤维艺术从属于建筑而存在,但是纤维艺术对建筑环境产生一些影响。纤维艺术对空间的使用功能、空间环境的色彩、室内空间形态等都产生了影响。

通过空间使用功能来影响环境

我们都知道,室内空间环境设计是通过人的行为方式来表达主题的创造性活动。对特定的环境进行纤维创作时,纤维艺术的风格体现和表达形式都对特定的环境产生影响。例如,在学校的图书馆,一幅构成气势庞大,色调淡雅、质朴的壁挂作品悬于墙面,会给老师、学生带来舒适、亲切良好的学习氛围。相反,在娱乐场所悬挂类似的壁挂作品会造作生硬,更体现不了特定的空间用途。再如,艺术家李凤文女士为广州新白云机场设计的纤维壁挂《生机》,选用绚丽的色彩,造型生动活泼,富有立体感,既抽象又写意,大而不散,收放适度,引来了不少观众。有的乘客驻足而望,有的乘客以画为背景留影。这个具有强烈视觉效果的纤维艺术品对周围的环境起到了很强的装饰效果,就整体设计而言,一个极具现代建筑艺术风范且又与岭南文化密切交融的标志性建筑,充分展现了岭南的人文色彩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通过前面的例证,说明了一个好的纤维艺术品对环境空间布局是有弥补作用的,突出了空间环境独有的特质。

通过室内环境色彩来影响环境

现代室内环境的色彩主要来自灯光色、陈设色(家电、装饰物品)、环境色(地面、墙面)三个方面。良好的纤维色彩能对室内空间起到调和和配色的作用,使整个空间和谐舒适。对于室内环境色彩比较单调的情况下,色彩丰富的纤维艺术品就能给室内空间平添几分味道,丰富了整个室内的色彩观感。例如,纳什维尔界标中心的整体环境色呈灰白色调,它的室内悬吊式纤维艺术品运用了红、蓝、绿、白几个强烈而跳跃的颜色,使室内环境色彩丰富了许多,沉稳而不失明亮的和谐感觉。运用纤维艺术的色彩与室内环境色彩产生对比或调和,使有限的色彩空间收获意想不到的色彩变幻,使空间环境更加意趣盎然。因此,无论纤维艺术以何种形态呈现在我们眼前,其色彩变化对室内环境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室内空间形态来影响环境

室内空间是体现使用功能和人们活动的场所,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人们对审美的不断提高,要求空间形态的多样化,不仅仅是直线体面(方体、矩形体等),而是带有弧线体面(圆体、圆柱体)和直线、弧线体面综合的空间形式。这样就要求纤维艺术品与空间的整体协调,珠联璧合。如果运用不恰当的纤维艺术品就会对室内环境产生不协调的感觉。具体来说纤维艺术品的大小、形态的表现和颜色运用是室内空间形态调和的必要方式:如果较小的纤维艺术品放在室内空间较大的地方就会比例失调,丧失空间美感的体现,纤维艺术品的壁面、浮雕、立体不同形态放置在不同空间形态中的美化作用对人的视觉美感的冲击,以及纤维艺术品冷暖的运用对空间形态增大缩小的效果,都充分体现了纤维艺术与室内空间形态相辅相成的关系。例如,我国著名纤维艺术家林乐成教授的软浮雕《行云流水》悬挂在通程国际大酒店的咖啡厅里,壁挂的尺寸大小与环境空间比例协调,羊毛质地软浮雕效果具有的温暖性使咖啡厅既舒适又温馨,明快丰富的色彩使室内空间环境宽阔明亮。通过纤维艺术品的运用,有效地引导、调和室内空间,使空间形态更加生机盎然。

对人影响

我们在讨论纤维艺术对室内环境的影响不得不提到人的存在,因为现代室内环境设计的最终目标都是以人为本,纤维艺术的表现是对人心理的认识与掌握过程在室内环境的体现。同时,运用纤维艺术品体现室内空间环境良好的人文内涵,以及从中表现出室内生活者的美学品位、宗教信仰、民族习俗、职业等特征。

从文化角度来看纤维艺术对人的影响

首先我们从文化角度谈起,人是室内生活环境的主体,室内环境承载了纤维艺术品的创作,纤维艺术在经与纬、编与织的运动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空间化的语言。它提供给人们一个情感述说的广阔空间,其中包括了创作者内心的情趣、对美的追求、民族精神的表达。例如,基维·堪达雷里在上世纪90年代初创作的《秋之印象》,画面表现秋色红艳、层林尽染之景色,深色密林之中,一泓飞泉蜿蜒而下,又如飞升之云烟,尽在观者的遐想之中,而远处的山岚,清新碧透,整个作品宛若一幅中国的泼墨彩山水画,表现了非本民族的艺术特征,而有着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再如:美国纤维艺术家雷诺阿·察里斯的大型悬垂织物作品《秋·自然的垂落》和布里斯·让的空中吊饰作品《清凉的雨丝》,以及日本软雕塑家小林正和的以绳线缠绕而成的软雕塑作品《银色的波浪》,运用点、线、面的构成与室内空间紧密结合,表现现代纤维材料在室内空间中的纤维特殊效果,为忙碌在紧张气氛中的人们,平添一份自然的诗情画意。通过纤维艺术品形式与内容的创作表达了作者良好的审美品位。笔者认为室内空间的纤维艺术品,用丰富的语言为人们的审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极大地满足了室内环境中人的精神需求。

从心理感受角度来看纤维艺术对人的影响

现代室内环境是人们工作、休息、就餐、娱乐等生活内容,与室内环境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人的心理感受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传达到内心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因此,具体到室内纤维艺术品是否能引起人们的注目、是否让人们触景生情、是否能体现人们的行动心理都会对室内环境设计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瑞士艺术家摩依克的作品《无题》,把壁挂作品陈设于室内环境最突出的中心部位起到了引人注目的效果,含有画龙点睛的意味。清华美院的林乐成教授的纤维作品《春·夏·秋·冬》分别置于中苑宾馆茶廊和IBM北京总部的大厅里。作品中采用了大自然的色泽,黄、绿、红、紫四种颜色代表4个季节,寓意季节在不断变化,但生命却是永恒的。虽然不完全与大自然景色相同,但近似自然的美感能唤起人们脑海中的回忆与联想。再如:图中所示的室内纤维壁挂作品,根据人的行动心理因素,运用色彩绚丽、图形优美的纤维作品陈设于楼梯旁空置的墙体,指引人们的行动方向,同时也美化了环境。因此,通过以上三个例子充分地说明了纤维艺术从心理角度对室内空间环境的营造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代纤维艺术在室内环境中不仅具有赏心悦目的效果,而且具有传情达意的精神功能。如果能结合其他室内构成要素很好地运用在室内环境中,那么会让人类与所处的室内环境更加和谐与丰富多彩。另外,现代纤维艺术无论以何种形态来营造室内空间的环境,我们都应该看到纤维艺术创作对生活的关注,对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类情感的理解。我们要力求使纤维艺术更有效地作用于室内环境之中。

现代艺术

现代纤维艺术是现代艺术的一种形式,在现代艺术中具有重要地位,受到公众较为普遍的喜爱。纤维艺术之所以被人们普遍的喜爱,除了它本身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生命力外,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人们每天所接触的现代都市环境,从交通工具到生活日用品等,大多是出自冰冷的机器,是一些缺少情感的模式产物。而且,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明显加快,人际之间的情感交流也越来越少。从而使得那些长期生活在繁杂大都市,这种现代工业文明所造就的“第二自然”中的人们,常常怀念质朴的第一自然,渴望人际之间情感的交流。将纤维艺术,尤其是将那些用手工精心制作的现代纤维艺术,装饰于室内外的环境中,可营造一种既温馨,又富有个性的艺术氛围。使人们从钢筋水泥的包围和由冷漠的机器成批生产的产品环境中,感受到一点人情味。同时,也能使人们渴望回归自然的心理愿望,在一定程度上能得以满足。

现代纤维艺术是一备受国内外艺术界广泛关注的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门类之一。公元前15世纪古埃及的亚麻壁毯是一迄今发现最早的纤维艺术作品,而西亚的纤维壁毯纺织比较兴旺,叙利亚曾经是壁毯纺织业的中心。中国有“丝国”的美誉,传统纤维丝织有着悠久的历史,品种繁多,技艺精湛,据《中国工艺美术史》记载,我国最早采用的丝织材料主要是麻葛纤维,这些材料虽然粗糙,但却能编出山形和菱形的斜纹。到汉朝时,中国的地毯编制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欧洲传统壁毯在中世纪时,内容多表现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形式也具有平面性,象征性和装饰性的特点。这种具有编织语言个性的纤维艺术到了13世纪,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但是,在17世纪,欧洲纤维艺术的审美标准受到学院派油画的影响。因此,盲目的用纤维艺术去模仿著名油画,在当时成为一种风尚。但是,也由于过分的模仿绘画作品,而失去了纤维艺术编织语言的个性。到19世纪末,已经失去个性的欧洲传统纤维艺术走向低谷。

现代纤维艺术孕育于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发展于美国和欧洲。1919年建筑师格罗比斯在德国魏玛创建了包豪斯设计学院。该校主张将艺术与技术在教学中相结合。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既强调艺术创造力的开发,又注重具体工艺技能的训练。并且把美术和工艺的重点定位于各种日常生活必需品的设计上。在这所学校内,还专门设有供师生们进行纤维材料研究,工艺研究的纤维艺术研究所。

最早对现代纤维艺术的探索,就是从这里开始的。20世纪30年代,有一些受到德国法西斯迫害的德国包豪斯艺术家,移居美国,他们也将在包豪斯对纤维艺术的研究成果带到了美国,其中,安娜·欧伯丝的传播影响最大。但在法国,让·芒萨早在1938年就宣称与传统的精密复制绘画式的纤维艺术决裂,充分发挥了纤维艺术在设计语言上的个性,并倡导不断的开发纤维艺术的新材料,新技法新语言。这标志着人们已开始不在将逼真作为纤维艺术的首要评判标准,而是将纤维艺术向现代化设计观念转入,强调创新。 我国对现代纤维艺术的研究与创作始于文革结束。1981年春,美籍华裔女纤维艺术家,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茹斯·高(Ruth·kao)带领15个美国纤维艺术专业的学生来到中央工业美术学院留学,敲开了中国现代纤维艺术研究发展的大门。1984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首届中国壁挂艺术展。在展览上,引起人们广泛注目的是江苏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林晓冷冰川为代表的作品,其材料使用相当广泛。1986年,瑞士洛桑国际壁毯艺术双年展上,展出了中国艺术家谷文达,梁绍基,施慧和朱伟的作品,第一次在洛桑展现了中国纤维艺术的风格,向世人阐述了现代纤维艺术的中国气派。2000年的“从洛桑到北京——2000年国际纤维艺术展”及随后的2001年12月在西安举行的“西部·西部”艺术大展,纤维艺术展更是具有影响的向世界展示了博大的华夏文化气概和当代造型观念。

材料研究

随着艺术观念的更新及科技的融入,材料是纤维艺术家关注的焦点,材料的突破很大程度推动了纤维艺术的发展,所以,我们有必要对纤维艺术材料进行专门的系统的研究。纤维艺术材料可分为天然纤维,如竹、藤、棕、柳、葵、苇、稻、麦、高粱、玉米、麻、棉、植物的杆、茎、韧皮或花、叶、蚕丝、毛发、马尾及鬃、毛、绒等。这些纤维艺术传统材料,有的温暖轻柔,有的朴实深厚,富有极强的亲和力。还有化学纤维,人造纤维和有机合成纤维,如尼龙、涤纶、乙纶、丙纶、氯纶、氨纶、氟纶等。这些纤维各有特性,他们不仅在数量上为天然纤维做了补充,而且许多化纤品种,在性能和观感上都有天然纤维所不及的品质。如黏胶纤维手感柔软、光泽明亮、易染色、防蛀等;涤纶抗皱、耐热、光滑等。

形态特性

中国现代纤维艺术从时间、名称和艺术创作风格上,可分为三个时期,既“编织艺术——平面创作时期”、“软雕塑艺术——立体表现时期”、“装置艺术——空间塑造时期”。

20世纪70年代末,人们逛街摆脱了文革时期的阴影——“千篇一律”、“集体化”的行动,对生活重新点燃了热情。这种热情激发了古老手工编织艺术的兴起,人们在经、纬之间找到了艺术创作的灵感与渴望。同时,古老手工编织艺术又唤醒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人们沉浸在对古老手工技艺的“追忆”中。久违的古老手工编织技艺,在经历过文革的一代人的手中,显得那么机械,那么乏味。人们思考的更多的不是如何体现感受和材质,而是如何编织,如何反映题材,内容,强调的是画面、主题性设计,还没有摆脱绘画设计的方法,对材质与形式的感召力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对材质与内容、形式与肌理、艺术与技术还不能很好的表现与把握。正因为如此才会形成这一时期独特艺术风格——质朴、简洁、概括、平面化,这其中不免带有粗糙、简单、但毕竟是解冻后的春的希望,为后来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软雕塑”一词,首次在中国提出这一时期的艺术创作,已不象前一时期那么单纯,风格趋向于多样:既有追求毛感的厚重,也有追求麻感的质朴;既有追求色彩的丰富变化,造型的严谨塑造,也有追求肌理外观的特征,材质对比的表现。设计者尽可能的发挥经,纬编织这一独特的艺术语言,用线来塑造形体,来表达人们精神世界,充分展现艺术与技术结合后产生的内在魅力,并不断挖掘编织技艺与其艺术创作手段,发挥其特长:既有对高超技艺的追求如水墨的渐变、油画的笔触、白描的线条、同时也有对肌理的赞美,形式感的追求。这一活跃的时期是离不开与国际之间交流的增多,视野的开阔,工艺的娴熟,理论的提高及思维的转变。同时也不得不提两位国际级编织艺术大师在此时为中国现代纤维艺术品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一位是保加利亚籍著名纤维艺术家万曼先生,他在中国美院创办了“万曼壁挂研究所”,另一位是格鲁吉亚前苏联功勋编织艺术家基维·堪达雷里教授。这一时期虽然风格各异,但基本上还是趋向于单体设计,很少出现系列、配套的设计。到90年代末,高科技迅猛发展,新材料不断涌现,人们生活逐渐步入小康,对美的要求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对系列配套作品的需要,及开始注重对场景、对空间环境的利用与容纳、对整个展示环境的包容,这都使得现代纤维艺术开始转化为装置艺术。此时,现代人不仅要追求材质、形式的美感,而且还要享受场景、环境空间所带来的活力;不仅把眼光放在传统的材质与技艺上,同时是还追求时尚于流行。他们把光与影也利用到设计中去,追求作品与环境的高度统一,并构成一个整体,达到多元化价值的体现,打破单一学科观念,树立交叉文化理念,追求多元化材料(如金属效应、薄透效应、闪烁效应)。在工艺上,则更不受局限,百花齐放,各显千秋,既有数码高科技含量的技能,也有手工绘布的绝招,显现出一派真正意义上的百花齐放景象。

含义定性

目前“纤维艺术”的划分在学术界虽没有准确的界定,

但一般有两种概念:一种是狭义的,泛指编织艺术的延伸,侧重欣赏型艺术;另一种是广义的,既有欣赏型也有应用型,既有服饰型也有装饰,既有织也有印、绣,只要由细小纤维构成的,都可以称为纤维艺术。通过本次研究的总结,我们可以把纤维艺术初步定义为:纤维艺术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它使用天然纤维、人工纤维、化学纤维、有机合成纤维,通过编、结、缠、绕、贴、扎、缝、染等综合技法构成软体或综合材料构成体,如编织品、装置软体等,通称为现代纤维艺术,它具有坚硬或柔软,沉静或路动,影射或吸光,平直或曲隆,艳丽或暗淡,坚立和凹凸等不同的质感、肌理感、色彩感、状态感。无论怎样确立,纤维艺术终将为一门综合性、多元性与边缘性的艺术学科,在与现代人类生存环境亲和中,内涵丰富,风格独特,能烘托着人与环境的和谐氛围,能显示出视觉美和触觉美的艺术魅力,还能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深厚情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现代生活中同大量使用硬质材料制品所带来得冷漠感,重新让“人情味”回归人间。

形态功能

纤维艺术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发展至今,

正逐步形成自身特有的理论体系,这是由纤维艺术独特的艺术特性决定的,而纤维艺术的形态与功能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这一特性。因此,对纤维艺术形态与功能的研究能够进一步加深对纤维艺术特质的理解和把握,进而提高对纤维艺术的认识及创作水平。从古老的编织工艺到的中世纪盛极一时的壁毯以至今日已蔚然成风的具有丰富内涵的现代纤维艺术,纤维艺术的发展历经变迁却从未间断,是什么支撑着纤维艺术的强大生命力,使之历经漫漫历史长河仍充满活力并不断壮大?可以肯定的说,纤维艺术的形态和功能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纤维艺术的形态包含了纤维材料、技法、存在状态、发展状态等在内的多种因素,特殊的材料、手工劳动的深刻含义、顺应不同时代、不同人群及思想观念的主题与风格等等,纤维艺术的形态充分展现了其自身的魅力;而纤维艺术的功能主要是指纤维艺术的材料、技法、表现形式等构成因素在与人们的审美、社会需求的关联中表现出来的有利的作用,它的功能特性及与建筑空间的完美结合又为其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及发展空间,在极尽奢华的中世纪,在寸土寸金的现代社会,纤维艺术以其独特的形态特征发挥出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替代的功能。 是历经风霜的千古老人,也是青春勃发的花季少女。它集古典与现代、浪漫与沉稳、工业文明与传统手工于一体,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艺术门类,说它古老,可以追溯到数千年以前,七千余年前的河北磁山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都相继出土了红陶纺轮。它伴随着人类的文明走过了漫长的蹉跎岁月;说它年轻,是指20世纪在瑞士洛桑形成的世界纤维艺术中心以及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中国形成的纤维艺术创作研讨潮流。纤维艺术国际学术及作品交流展览经过数年的沉默与积淀,在世纪之交的中国又重新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纤维艺术

本专业培养能从事各种纤维材料的印染、织造、刺绣、编织等产品外观设计、室内装饰织物设计开发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