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卡尔帕克人

卡拉卡尔帕克人

目录导航

历史

       卡拉卡尔帕克人的远祖可追溯为公元前7~前2世纪时就已居住在咸海南岸的萨卡-马萨格特人(即塞种-马萨格特人)。2世纪末到4世纪,部分东来的匈奴部落在咸海草原地带与当地居民结合,6~8世纪又与突厥人结合,形成佩切涅格人和乌古斯人部落。10世纪初,部分佩切涅格人西迁至南俄草原。俄国文献称他们为“高筒黑帽”(“卡拉卡尔帕克”一词,突厥语意为“黑帽子”)。留居在伏尔加河与乌拉尔河之间的佩切涅格人东支逐渐与来自额尔齐斯河流域的奇普恰克人相结合。14~15世纪,又与近邻诺盖人结合,形成卡拉卡尔帕克人。16世纪时受布哈拉汗国统治,18世纪中叶被沙俄兼并。18世纪末19世纪初臣服希瓦汗国,19世纪后期又被并入俄国版图。1917年建立苏维埃政权,1925年成立卡拉卡尔帕克自治州,1932年改为自治共和国。

经济活动

       过去,卡拉卡尔帕克人从事畜牧业与农业、渔业相结合的多种经济生产活动,过着半定居生活。现在,工农业都有较大发展,工业部门有农产品加工、建筑材料等;农作物有小麦、高粱、瓜类、苜蓿和棉花。多住毡顶帐篷,部分住粘土草顶平房。饮食有肉类、乳制品、面食、酸牛奶等,爱吃手抓羊肉。妇女穿束腰连衣裙和灯笼裤,喜欢佩戴手镯、耳环、戒指和沉重的金银胸饰。直到20世纪初,社会制度尚处在早期封建关系发展阶段,家庭生活中还保留着氏族部落残余,行族外婚制(见外婚制)、夫兄弟婚,并早婚、多妻,妇女地位低下。十月革命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面貌迅速改观。

  另约有数千卡拉卡尔帕克人居住在阿富汗境内。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