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黏膜白色斑块

目录导航

症状起因

1、角化型白色斑块

该斑块擦不掉,如白斑病、白色角化病、白色水肿、白色海绵痣、迷脂症、黏膜下纤维化、扁平苔鲜等。

2、假膜型白色斑块

该斑块易于擦掉,如急性假膜型念珠菌病、球菌性口炎等。

常见疾病

白斑病、白色角化病、白色水肿、白色海绵痣、迷脂症、黏膜下纤维化、扁平苔鲜、急性假膜型念珠菌病、球菌性口炎。

诊断

1、区分假膜型白色斑块,该型斑块易于擦掉,暴露出鲜红渗血的创面。

2、检查斑块的损害特征,询问病史(注意有无家族史、咀嚼槟榔史),初步辨别角化型白色板块。

3、不能诊断为其他病变者,可临时诊断为白斑病,经去除局部刺激因素,观察1~3个月,若损害仍持续存在,则可诊断为白斑病。

鉴别诊断

1、口腔白斑病

中年以上男性多见,好发于颊、舌、口底、唇等处,病变的大小、形状以及分布不一。病损可呈多种形式,可表现为白色的斑块状、颗粒状、皱纸状及疣状,表面光滑或粗糙或溃疡,边界清晰或不清,在病变的附近可发现慢性刺激因素。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中度受累的部位可有粗糙感、木涩感。组织病理改变为上皮增生,粒层明显,棘层肥厚,固有层及黏下层有炎性细胞浸润。

2、白色角化病

好发于颊、唇部。病损为局部白色的斑块或斑片,边界不清,不高出或略高于黏膜表面,表面光滑,基底柔软。患者有长期吸烟史或相对应的区域发现有慢性刺激因素;通常去除刺激因素后白色损害颜色变浅、范围变小,甚至消失。

3、白色水肿

多见于前磨牙及磨牙的咬合线部位。病损为透明的灰白色光滑的“面纱样”膜,可以部分刮去,但在晚期则表面粗糙有皱纹。

4、白色海绵状斑痣

为一种原因不明的遗传性或家族性疾患。出生后即可发现病损,好发于颊黏膜,病损表现为灰白色的水波样皱褶或沟纹,有特殊的珠光色,形似海绵,扪之柔软,至青春期发展迅速,可累及整个口腔黏膜。

5、迷脂症

多位于颊及唇红部,为异位的皮脂腺,呈淡黄色颗粒,可丛集或散在,表浅光滑,无自觉症状。

6、膜下纤维化

有长期咀嚼槟榔史,以颊、软腭、翼下颌韧带等处多见,初期为小水疱与溃疡,随后为淡白色斑纹,似云雾状,并可触及黏膜下纤维性索,伴随烧灼感、刺痛,后期可出现张口受限、吞咽困难等症状。

7、扁平苔鲜

中年女性多见,好发于颊部,大多左右对称。病损为由粟粒大小的白色丘疹组成的线条构成网状、环状、树枝状、斑块状,边界不清,表面可充血、糜烂,常伴皮肤病损。组织病理改变为上皮不全角化,基底层液化变性,以及固有层有密集的淋巴细胞呈带状浸润。

8、急性假膜型白色念球菌病

又称为鹅口疮或雪口病,感染白色念珠菌所致,以新生儿多见,好发于颊、舌、软腭等处。病损表现为在充血的黏膜表面出现凝乳状的白色小点,然后逐步融合成界限清楚的乳酪状斑片,斑片稍用力可擦掉,暴露出黏膜糜烂面及轻度出血。

9、球菌性口炎

多发生于体弱或抵抗力低下的患者,可发生于口腔黏膜任何部位,黏膜充血,局部形成糜烂或溃疡,表面覆盖一层灰白色或黄褐色假膜,较厚而微突出黏膜表面,致密而光滑,擦去假膜可见溢血的糜烂面。

10、灼伤

为急性创伤,有明确的创伤史。病损为灰白色假膜,去除假膜后可见出血糜烂面。患者自觉局部疼痛,影响进食、说话。

检查

活体组织检查

治疗

1、去除刺激性因素,如戒烟、禁酒,少吃烫、辣食物;去除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等。

2、维A酸软膏局部涂擦。

3、白斑病为癌前病变,应密切观察,必要时手术切除并活检。

4、中医中药治疗。

预防措施

1、戒烟、戒酒、勿用辛辣和过烫的饮食;去除残冠和残根牙,矫正错位牙,去除不良修复体是防治白斑的重要措施。

2、口服维生素A、复合维生素B、复方丹参片。

日常护理

1、嘱患者用洗必泰溶液或硼酸溶液进行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2、遵医嘱局部涂擦中药粉剂(如锡类散、冰硼散等),局部贴敷口腔溃疡药膜(如金霉素、氟哌酸药膜等)。也可用龙胆紫或金霉素甘油涂擦。

3、做好心理护理,为患者介绍本病的特点及治疗目的,稳定患者情绪,使其配合治疗。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