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液性牙髓炎一般是由于龋损、咬耗症、磨耗症及窝洞形成等而导致牙体硬组织缺损,通过物理化学及温度等刺激而引起。与牙位充血的原因相类似,但其刺激程度较强,或持续时间较长。
由于龋病,其他牙齿硬组织病及牙体手术时磨削过多,而使机械的、化学的及温度等刺激能通过菲薄的牙本质层引起病变,因而本病病理变化常见于牙本质最薄处的牙髓中。
牙髓是一种娇嫩的胚胎疏松结缔组织,对各种外来刺激,抵杭力极为薄弱,容易产生病变。浆液性炎的特征是血管的扩张和充血,血液成分渗入组织间隙引起炎症性浮肿及血液有形成分尤其是白细胞的浸润,其中以淋巴细胞为主,多形核 白细胞很少或完全缺如。以血管为中心,环绕血管四周渗出最为显著,远离血管的区域逐渐轻微。然而,这仅见于本病的初期或仅影响孤立的血管时,如果多数血管同时受累,相邻浸润区互相融合,这种现象就不很清楚。这种渗出过程损害了 牙髓固有组织,如持续时间较长则损害就更为显著。但实际上桨液性牙髓炎的病程一般很短,比较急性,很少能长时间保持其原有状态。若修复能力能战胜外来刺激,炎症大都趋向愈合;反之,病变进一步恶化,可形成化脓性炎症。
在临床上诊断浆液性牙髓炎,首先必须根据患者的自觉症状。它的主要特征为对温度的刺激,尤其是对冷水以及甜、酸味的食物的刺激产生疼痛,嘴嚼硬物时的压迫也能引起疼痛。疼痛一般持续1-2分钟,甚者可长达1-2小时,经过一定的间歇期后,再度反复发作。浆液性牙髓炎初期,常常由温度或机械的刺激而引起疼痛,到了后期,在夜间卧床后也可产生自发性疼痛。 其次,在客观检查时,最重要的是牙髓必须有健康的坚硬牙本质所围绕。如拿平时最常碰到的龋病来说,应以龋损二度为极限,对三度龋就不能诊断为浆液性牙髓炎。因为在诊断二度龋时,龋损范围无论如何广,并未波及深部,牙髓必然尚覆盖着一层健康的非感染性牙本质;而三度龋的龋损范围已波及牙本质全层,牙髓事实上已发生感染。换言之,本病的特征是牙髓完全没有发生感染。因此必须对此详加检查,然后才能做出正确诊断。
临床上如何区别健康的牙本质和病理性牙本质是一个关键。所谓病理性牙本质,通常指的是感染牙质,因龋损而形成的。众所周知,在发生龋病的细菌,尤其是牙齿脱钙杆苗(bacillusdecalcificans)的作用下,正常牙本质已部分或全部脱钙而形成软化牙本质。软化牙本质一般很容易用锐利挖匙或圆钻加以去除,而健康牙本质很坚硬,去除较困难。因此,健康牙本质的主要特点是具有一定的光泽及坚固的硬度,但是,牙本质内的细菌感染,并非必须以脱钙为前提,在坚硬的牙质上也可以发生感染,一般认为它不波及深部,仅局限在坚硬的牙本质表层。 因此,在扩大龋洞,去除软化牙本质到达坚硬的牙质时,必须继续磨除少量坚硬牙质,尽量减少或避免感染牙质的残留。虽经上述操作,也不可能做到绝对无菌,因此,应进一步在窝洞内贴敷药物加以消毒。通常使用龋洞消毒剂,如樟脑酚、丁香油酚、木馏油及麝香草酚洒精或麝香草酚结晶等,加以处理。
着色牙本质是否是感染牙质,在临床上对这个问题很难下肯定的结论。但把它当作感染牙质处理似较恰当。牙本质着色的原因,虽有不同的解释,但多数认为是由于外来色素引起的。牙质既能容许色素的侵入,按理同样也可容许微小的细菌的浸入。在临床诊断疾病时,从难处着眼,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这已为大家所了解。因此,将着色牙本质作为感染牙质加以彻底去除,我们认为比较安全而且恰当。
总之,临床上适于保存疗法处理的牙髓,虽在病理组织学上形态各异,但它们最重要的共同点是牙髓没有细菌感染,这是适于施行牙髓保存疗法的标志。如病变已发展为化脓性牙髓炎时,则应放弃保存疗法而采用去髓疗法。处理生活牙髓时须以保存牙髓为原则,其中浆液性牙髓炎的症状及病变最为严重,但及时加以处理,尚能保全整个牙髓,因而对其诊断要特别细心和慎重。正确掌握本病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是诊断的基础 ,电活力测定在某种程度上可作为一种辅助诊断的方法供诊断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