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urd play
荒诞剧: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反传统 戏剧流派。1950年法国剧作家尤奈斯库的《 秃头歌女》问世,1953年 贝克特又以剧作《 等待戈多 》轰动法国舞台,1961年英国批评家艾思林发表《 荒诞戏剧》一书,将这类作品作了理论上的概括,并予正式命名。此后, 荒诞派戏剧达到了成熟和全盛的阶段。荒诞派戏剧家提倡纯粹戏剧性、通过直喻把握世界,他们放弃了形象塑造与 戏剧冲突,运用支离破碎的舞台直观场景、奇特怪异的道具、 颠三倒四的对话、混乱不堪的思维,表现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达到一种抽象的荒诞效果。代表作家有尤奈斯库、贝克特等人。
荒诞派戏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兴起于法国,50年代在巴黎戏剧舞台上上演了尤内斯库、贝克特、 阿达莫夫、热内等剧作家的剧作。这些剧作家在20世纪20年代流行的 超现实主义文学影响下,特别是在 阿尔托戏剧理论的影响下,打破了传统戏剧的 写作手法,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
这些作品呈现在舞台上的形象是光怪陆离、 荒诞不经的。
它们开始出现时受到批评界的冷遇,后来逐渐获得社会承认,并被世界上不少的国家竞相上演。在 法国戏剧影响下,其他国家亦相继出现一些从事这种新戏剧创作的剧作家。60年代初,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埃斯林在 《荒诞派戏剧》一书中,给贝克特、尤内斯库等为首的这一流派定名为荒诞派戏剧。
法国的荒诞派戏剧的几个重要剧作家,几乎全是青年时期来到法国从事文学活动的外国人,后来他们加入了法国国籍。尤内斯库原籍罗马尼亚,他加入法国籍后,并被选为 法兰西学院院士。贝克特原籍爱尔兰。阿达莫夫原籍俄国。
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主要有:贝克特的 《等待戈多》
(1952)、《 美好的日子》(1961),阿达莫夫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1953)、《塔拉纳教授》(1953),尤内斯库的 《秃头歌女》(1950)、《 椅子》(1952),热内的 《女仆》(1947)、 《阳台》(1956)、 《黑人》(1958)等。
谈论人生的荒诞性,早就见诸古代西方戏剧。自 希腊悲剧开始,在 索福克勒斯、 埃斯库罗斯的剧作中就有对人类的命运、人类的生存条件的残酷与荒诞性表示关注的一面。20世纪的 存在主义 文学家、戏剧家 萨特和 加缪在他们的许多小说和剧本中,从理性出发,揭示了人的存在的荒诞性。荒诞派戏剧家则更进一步对人生的荒诞性表示强烈的反感和深刻的讽刺,为了揭示世界的不合理性,存在的无依据、无理由,人命贱如 蝼蚁、微不足道,他们不仅借助语言,而且借助各种舞台手段去表现,使荒诞性本身戏剧化。为表现人生的荒诞不经,他们任意破坏、支解、割裂传统的 戏剧结构,把戏剧的所有传统要素如动作、语言、人物,一一去掉。荒诞派戏剧一般没有具体的情节,没有符合客观现实的人物形象,整个舞台无非是突出世界的荒唐性的一种象征。
尤内斯库、贝克特等人剧作的主题,是面对人的生存条件的荒诞不经所引起的抽象的恐惧不安之感。他们在表达这个主题时,故意不用合乎逻辑的结构和明智的理性去阐明人的生存处境的不合理性、荒诞性,而是直接用形象表现对理性的怀疑和否定。他们要表现的是" 原子时代的失去理性的宇宙"。在他们的剧作中,在戏剧发展过程中,明确的时间和地点均被抽掉,行动被压缩到最小极限,甚至行动不复存在。这些剧作没有戏剧性事件,没有剧情转折、 起伏跌宕,没有结局。他们用抽象的、还原到人的原型的形象去代替人物性格的描绘与概括。他们笔下的人物往往没有固定的姓名,而是用教授、女生、房客、女仆,甚至可以用字母做标志。语言不再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他们借助语言本身的 空洞无物,以显示存在的空虚;他们以既不联贯又毫无意义的语言、词句的多次重复或语音的反复再现,去夸大语言的机械表象,用滑稽可笑、 荒谬绝伦的语言体现人生的荒诞性。
荒诞派戏剧借助于舞台上出现的场景去表现存在的荒诞性,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舞台手段把人类的 惶惑不安呈现在观众面前。为了揭示人生现实的不合理性,机械可笑的动作,幻象的显现,灯光和音响的作用都发挥到最大程度。尤其突出的一个特点在于夸大物体的地位,让大量的物体占领舞台空间,用来说明反理性的世界倒过来压迫人的理性世界,反映了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与人的精神空虚的矛盾。
贝克特在他的剧作里塑造的人物都是些病态、丑恶的 流浪汉、 瘪三、残废者、老人。从《等待戈多》中的流浪汉, 《最后一局》中的4个残废人,汉姆和他的缩在垃圾桶里不时探头出来觅食的双亲,到 《美好的日子》
里埋在沙土中的老妇温尼,都是些丧失"自我"、徒具人形的人。一方面 呼号"自我"的不存在,一方面又在探索寻找"自我"。他在剧作中一再表现的另一个基本命题,即人在死亡面前束手无策,人生荒诞绝望,只能无可奈何地走向死亡。
尤内斯库的剧作描述了现实的荒诞、人格的消失、人生的空虚和人的存在无希望无意义。
阿达莫夫剧作中的人物几乎全是还原为人的原型的人,旨在揭示物质文明的残酷而又冷漠无情。
热内的剧作最突出的特点是美化罪恶,使邪恶成为美德,视黑暗为光明的化身,把地狱变为天堂。他笔下的人物全是正常社会之外的人,并表明人世间现存的一切都是梦幻和骗局。
荒诞派戏剧是战后西方社会的一面 哈哈镜,它曲折地反映了战后一代的人们从内心深处对于资本主义现实生活感到的荒诞和虚无。这一流派被认为战后西方 社会思想意识通过舞台艺术的最有代表性的反映。荒诞派戏剧最终被西方正统文学所承认,贝克特于1969年获 诺贝尔文学奖金,尤内斯库于1970年成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由于这一戏剧流派所反映的精神空虚在西方社会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因此,继法国荒诞派戏剧之后,西方各国在50、60年代陆续出现其他一些 荒诞派剧作家,法国荒诞派戏剧因而成为西方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学 潮流。
荒诞派戏剧在 50 年代最早出现在法国,后来风行于法国、英国、美国, 60 年代统治了西方戏剧领域,成为 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最重要的戏剧流派之一。荒诞派戏剧全面反对传统戏剧的创作程式,这一派戏剧以存在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在创作上吸取了 表现主义、 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 表现手法加以融会,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法上独辟蹊径,进行了大胆的试验和创新,创作出了一批离奇怪诞、泅异于传统戏剧的作品,因此被戏剧评论家们称为“ 先锋派”、“反戏剧派”。 60 年代初,英国戏剧家埃斯林将其定名为“荒诞派戏剧”,这个名称很快被文学戏剧界认可。
一、荒诞派戏剧的产生和发展
荒诞派戏剧是对西方 现代派文学中的“荒诞文学”的发展。荒诞最有概括性的含义是:人与世界处于一种敌对状态,人的存在方式是荒诞的,人被一种无可名状的异己力量所左右,他无力改变自己的处境,人与人、人与世界无法沟通,人在一个毫无意义的世界上存在着。这种“荒诞”观集中体现了 西方世界带普遍性的精神危机和悲观情绪。这种普遍存在的危机和悲观情绪是西方荒诞文学产生的土壤。在 20 世纪 20 年代, 西方现代派文学中就出现了以踉一“翩”观的文学。 卡夫卡是这种荒诞文学的代表。他的 《审判》、 《城堡》、《 变形记》、 《地洞》等可以说是 荒诞小说的代表。 30 、 40 年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兴起,萨特、加缪等存在主义哲学家以文学来宣传“世界是荒诞的”、“人的存在是荒诞的”这些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主张,创作出了 《恶心》、 《局外人》等一批著名荒诞作品。荒诞派戏剧接受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主张和超现实主义等流派 文学观念及表现手法,并加以融会,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把荒诞文学推向高峰。应该说荒诞派戏剧与萨特、加谬为首的 存在主义文学思想内容的总体倾向上是基本一致的,不同的是荒诞派戏剧选择了独特的表现形式,这是他们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戏剧流派存在的主要原因。荒诞派戏剧是用荒诞的形式来表现荒诞的内容,如怪诞、模糊、病态、丑陋的的人物, 若有若无的剧情,背离常理的舞台设置,颠三倒四、 胡言乱语式的戏剧对白等。这种怪诞的手法贴切地表现了荒诞的主题,也使这个流派以其“反戏剧”、“反文学”、“先锋派”的面貌出现在 世界文学之林,成为了一个风格独异,影响巨大的戏剧流派。 参考文献:《荒诞派之荒诞性》、 《起点》
荒诞派戏剧最主要的代表作家是 尤金·尤奈斯库( 1912- )和贝克特( 1906 — 1989 )。尤金·尤奈斯库是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他原籍罗马尼亚,母亲是法国人,幼年全家迁往法国,后来返回罗朗懈。 1938 年定居法国。他的《秃头歌女》( 1949 )是最早的荒诞派戏剧之一, 1950 年首次在巴黎的一家小剧院上演,备遭冷落,景况十分可怜,曾因只有三个观众而 退票停演,但尤奈斯库并未因观众的冷落而该弦另张,不懈地做他的戏剧实验。从 1956 年起, 《秃》剧引起注意,后连演 70 多场,成为 法国历史上连续演出时间最长的戏剧之一,被译成多种文字。
塞缪尔·贝克特是长期居住在法国的爱尔兰犹太小说家、戏剧家,继尤奈斯库之后,他的荒诞戏剧《等待戈多》 1953 年在巴黎上演成功,使荒诞派戏剧被观众,确立了它在法国 剧坛上的地位,《等待戈多》也成为法国战后最叫座的一出戏,在巴黎连演三百多场,被译成 20 多种文字。荒诞派戏在 50 年代后期越过法国国境,在欧美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尤奈斯库在《秃头歌女》之后,先后写了 《椅子》( 1952 )、《未来在鸡蛋中》( 1953 )、《阿麦迪或脱身术》( 1957 )、 《犀牛》( 1959 )等 40 多个剧本。贝克特则在《等待戈多》之后,写出了《最后一局》(又译 《剧终》)( 1957 )、《 哑剧》( 1957 )、 《尸骸》( 1959 )、《美好的日子》( 1961 )等 10 多个剧本。贝克特获得 1969 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奖的原因是“他那具新奇形式的小说和 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瑞典 皇家学院的代表在授奖仪式上称赞贝克特的戏剧“具有 古希腊戏剧的进化作用。”
除尤奈斯库和贝克特外,重要的荒诞派戏剧作家和作品还有:在俄国出生的法国剧作家阿尔图尔·阿达莫夫( 1908-1970 )的 《侵犯》( 1950 )、《弹子球机器》( 1955 ),让·日奈的《女仆》( 1951 )、《阳台》( 1956 )、《黑人》( 1958 )、 《屏风》( 1948 )等。在 50 年代后期,形成了一个国际性的荒诞戏剧流派。英国有荒诞戏剧家 哈罗德·品特( 1930- ),著有《一间屋》( 1957 )、《 生日晚会》( 1958 )、 《侏儒》( 1960 )等 20 多部荒诞派戏剧。美国的 阿尔比( 1928- )是美国战后最重要的戏剧家之一,著有《动物园故事》( 1958 )、 《美国之梦》( 1960 )、《谁害怕维吉尼亚· 伍尔芙》( 1962 )等。
50 年代和 60 年代初是荒诞派戏剧的鼎盛时期, 60 年代中期后荒诞派戏剧便开始走向衰落,虽然依然有荒诞派戏剧问世,但没有出现《秃头歌女》、《等待戈多》一类引起轰动的作品。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尤奈斯库认为:现代派文学已经走入了死胡同,而从这一条死胡同内走出来就应该向传统回归。当然,他指的这种回归并不是要放弃 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重新去走传统的现实主义老路,而放弃现代主义的一些过分晦涩、怪诞、抽象的表现手法,吸收现实主义比较明朗单纯的表现手法。对于荒诞派戏剧,他说:“我们的路已经走到了眼,现在不太清楚怎样走下去。”后来他寻求的一条新的创作道路是:深入到平凡生活中去寻找那些不平凡的、奇特的和新鲜的东西。尤奈斯库的困惑和对新的创作道路的寻求,表现了西方现代派 文学思潮的总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