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地方古代史》是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资助项目,西藏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重点课题资助项目。
第一章 西藏自然地理、史前社会及花族族源
第一节 影响世界的西藏独特自然地理
一、史学家特别关注的地理位置
二、地质地貌实证沧海变桑田的传说
第二节 从石器文化看西藏史前杜会
一、旧石器时代的西藏社会
二、新石器时代的西藏社会
三、史前西藏杜会及文化的早期发展
四、对史前西藏社会及文化的几点宏观认识
第三节 藏族族源
一、关于藏族族源问题的导盲
二、关于藏族族源“猕猴变人说”的传说
三、文献记载及藏族族源单纯“西羌说”的难以成立性
第二章 吐蕃王朝建立以前的西藏社会及鹘提悉补野《补杰》部落
第一节 西藏远古小邦时代
一、西藏远古小邦时代
二、关于苯教
第二节 西藏远古部落联盟时代
一、西藏部落联盟时代历史综述
二、象雄、鹘提悉补野(补杰)、苏毗三大部落联盟的形成
第三节 西藏远古鹘提悉补野(补杰)部落的统一事业
一、关于聂赤赞普
二、鹘提悉补野(补杰)部落的统一事业
第三章 吐挤王朝的兴亡
第一节 吐蕃王朝的建立
一、松赞干布统-青藏高原
二、迁都拉萨
三、制定管理体制和法律制度
四、创造文字
五、唐蕃联姻促进了藏族杜会大发展
第二节 吐蕃王朝鼎盛时期
一、噶氏家族
二、赤德祖赞
三、赤松德赞
第三节 吐蕃王朝崩溃
一、赤祖德赞
二、唐蕃结大和盟约
三、热巴巾被杀,达磨遇刺
第四节 吐蕃文化
一、文学、史学及艺术
二、史学著作
三、科技文化
四、建筑工艺与绘画艺术
第四章 西藏地方分裂割据时期
第一节 吐蕃王朝的解体
一、吐蕃境内平民起义
二、吐蕃边境嗢末起义
第二节 佛教后弘期各教派的形成
一、佛教后弘期的开始
第五章 元朝统-全中国对西改地方全面施政
第六章 明朝中央对西旅的治理
第七章 西旅地方第司旅巴政权
第八章 清朝中央对西藏地方的治理-西蔽地方甘丹颇章政权
第九章 清朝全面加强对西蔽地方的管理
后记
版权页:
第一章 西藏自然地理、史前社会及藏族族源(远古—公元前469年)
第一节 影响世界的西藏独特自然地理
一、 史学家特别关注的地理位置
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南部,是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西北、东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交界,东隔金沙江与四川省相连,东南与云南省和缅甸相接,南与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毗邓,西与克什米尔地区接壤。其位置约在北纬26°40′36°30′东经78°25′~99°06′之间,东西最长近2000千米,南北最宽约100(,千米.边境线长约3842千米,面积约122.84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8.相当于11个浙江省和33个台湾省,仅次于新疆。为我国的第二大省区。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5%以上,还有汉、回、门巴、珞巴等民族。
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气候寒冷,太阳年辐射量大,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其最高点是珠穆朗玛峰,海拔高达8844.43米,而最低处海拔仅约100多米,在垂直空间上相差达到8000多米,就地理位置而言,西藏东南部地区离印度洋较近,直线距离约为450千米;西北部则距海洋较远,且与亚洲腹地的干早中心及帕米尔高原相邻,界于热带与温带,西亚的干早亚热带和东亚的湿润亚热带之交汇点。这样的空间位置和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对生态和气候无疑产生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