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暗的火

微暗的火

目录导航

书名寓意

        这部小说由前言、一首四个篇章的长诗、评注和索引组成。单看这以评注为主体的四板块结构就不能不令人生疑。据说纳博科夫是在翻译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过程中产生了灵感,其注释部分的页码超出译文部分达十倍之多。作为一个前卫性的探索作家,纳博科夫一直在寻找独创的小说形式。这种以评注为主体的互文结构,反映了纳 博科夫的一个观点:“人类生活无非是给一部晦涩难懂而未完成的杰作添加的一系列注释罢了。” 

“微暗的火”首先是包含四个篇章的长诗的名字,正如金波特评注部分所点明的那样,它出自莎士比亚悲剧《雅典的泰门》第四幕第三场,也即“那位愤世嫉俗的贵族对三名窃贼谈话那一段落”。莎士比亚的原文为:“太阳是个贼,用他的伟大的吸力偷窃海上的潮水;月亮是个无耻的贼,她的惨白的光辉是从太阳那儿偷来的;海是个贼,他的汹涌的潮汐把月亮溶化成咸的眼泪。”

我们不妨这样理解:一方面金波特从谢德诗歌中偷来了银色炫目的光让众人关注他的赞巴拉故事,另一方面,谢德所写的诗歌也像太阳一样,也是个贼。它以无可置疑的崇高艺术引诱了金波特离题却精彩的注释并窃夺了该注释的合法性。

小说结构

前言

《微暗的火》是约翰·弗兰西斯·谢德(1898年7 月5 日 -1959年7 月21日)在他一生最后20天里所创作的一首英雄对偶句诗体的长诗,共4 章,999 行,于美国阿伯拉契亚州纽卫镇①他的住宅。这部由80张中号索引卡片构成的手稿,大部分系誊清的定稿,本书诗文部分完全依据手稿予以忠实付印。在每张卡片上 面,谢德把粉红线上端留作写标题用(注明第几章和创作日期),14行浅蓝线部分用来写诗文,全是用挺好的笔尖写的,笔迹纤细工整,异常清晰,空一行则表示隔行,而且他总是利用一张新卡片开始撰写新的篇章。本书中虚构的州和小城镇。

诗篇

1 我是那惨遭杀害的连雀的阴影,凶手是窗玻璃那片虚假的碧空;我是那污迹一团的灰绒毛—— 而我曾经活在那映出的苍穹,展翅翱翔。 从这室内,我也会在窗玻璃上复印出 我的身影,我的灯盏,碟里一个苹果:夜间敞着窗帘,我会让暗玻璃上现出  室内家具样样都悬空在那片草地上方,多么令人高兴呵,室外大雪纷飞。10 遮蔽我对草坪的瞥视,高高积起,使得床椅恰好矗立在皑皑白雪上,矗立在外面晶莹明澈的大地上!重摄那场大雪:雪片漫天飞舞,缓缓而无形,乳浊而飘忽不定,在那昼日苍白冷漠的落叶松树衬托下,一个暗淡的白身影映现在灰色亮光里,那亮光渐渐变得双倍的青灰昏暗,黑夜使那观察者和景色浑然一体,而黎明来临,晶莹的霜花,20 显得惊诧不已:谁的距足 从左到右越过纸般雪白的小径?识破那段从左到右的冬日密码:一个黑点儿,朝后指向的箭号;重复再现:黑点儿,朝后指向的箭号……雉鸡的脚印!美丽的颈环,雄伟的松鸡,在我住所的后院寻觅果实莫非是《福尔摩斯》中那个家伙,倒退他那革履,从而足迹朝后指向?

总述

这部小说的结构确实十分奇特,全书是以“前言”、“诗篇”、“注评”和“索引”四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999行诗,仅占全书十分之一,后一部分则是对长诗所做的繁琐注释,“前言”和“索引”也纯属虚构。纳博科夫的意图是要读者与作者合作,通过反复对照阅读,自行在头脑中构成一个曲折的故事情节。这部作品恰恰又与纳博科夫自己的写作方法吻合。他一般在创作时并非按顺序一章接一章地写下去,而是零零碎碎地写在卡片上(《微暗的火》中的主人公谢德就是这样写诗),最后再把它们颠来倒去的整理安排成篇。纳氏还喜欢用冷僻的词藻,因此,有的西方评论家说他操纵笔下人物如操纵木偶,语言如蝶翼上绚丽的色彩(纳氏本人是位收集蝴蝶品种的业余爱好者),认为他是福克纳以来美国最重要的一位作家,或是乔依斯以来最有风格、最具独创性的作家。

他是福克纳以来美国最重要的一位作家,或是乔依斯以来最有风格、最具独创性的作家.

小说梗概

         诗作者是美国阿巴拉契亚州(虚构的州名)的著名诗人、华兹史密斯大学教授约翰·谢德。这首分成四章的诗一共有999行,谢德花了不到20天写完。后来有一名罪犯误认谢德是判他入狱的法官而将他枪杀。(谢德住在法官的隔壁,长相也有点像法官。) 

真正住在法官房子里的另一个教授查尔斯·金波特实际上是遥远的“白色国度”赞巴拉国的前国王,1958年5月1日被废黜后隐姓埋名躲到这个美国大学里教书。他一天到晚沉浸于赞巴拉的历史之中,忧心忡忡地等着一个化名格拉杜斯的杀手来杀他。当他得知谢德在写一首长诗的时候,想让谢德把赞巴拉的历史写进这首诗里,让真实的赞巴拉永存于伟大的诗中。谢德很有名,在美国的诗人排名中“差一步排在弗罗斯特之后”。在遥远的赞巴拉,谢德的诗作也曾脍炙人口,连王后迪莎都曾把谢德的诗抄在自己的摘记本里。

金波特决心已下,题目都替谢德想好了,叫《孑然一身的国王》。但谢德虽然对赞巴拉的故事有兴趣听一听,却不想写进自己的诗里,对金波特的追问一直以哼啊哈的态度来打发。谢德去世之后,金波特拿到了手稿,读完之后,气愤地发现这首诗里,“我一直怀着催眠师的耐心和情人的激情催逼他接受我所提供的错综复杂的题材,根本就一点也没有。”这是首什么诗呢?金波特刻薄地说这是“一位阿巴拉契亚地区的知名人士模仿蒲柏的韵律风格写的一首相当老派的自传体叙事诗。” 

金波特没有泄气,他决心利用他独有的财富——手稿来行使他的编辑权,撰写他独特的注释。他声称:“我在诗中,尤其是啊,尤其是在那些宝贵的异文中,这儿那儿都发现了不少我那种思绪的回响和彩饰亮片儿,我那光荣业绩泛起的一阵阵涟漪余波。”经过仔细地分析甄别,我们可以发现,那些“异文”许多是金波特自己杜撰的。另外,据金波特自己解释,“我对这首诗的注释,不过是试图拣出那些回响,细致的火浪,微暗的点点磷光和无数潜在的受惠于我的地方罢了。”

小说寓意

这本小说还有另几种读法,喜爱金波特的读者可以发现金波特可能是那家学府俄语系中的一个腐儒教授波特金,幻想自己成了赞巴拉国王。而喜爱谢德的读者可以发现书中虚构的阿巴拉契亚可能就是赞巴拉,长诗和注释也可能皆出自诗人谢德之手,等等。调皮的金波特最后还意味深长地说了:“我也许在另一个校园里,变成了一个上了年纪,快乐而健康,异性恋的俄国佬,一名流亡作家,没有名望,没有未来,任什么也没有,而只有他的艺术。”   《微暗的火》是对小说体裁的一次极为成功的颠覆,它的后现代性还表现在主旨的转变。它是一本绝对的认识论不确定性文本,对它至少有六种明晰的假设:

(1) 金波特一直在讲真话并只讲真话。谢德的诗《微暗的火》确实是金波特本人的传记,一部间接的,掩饰得很绝妙的传记。金波特就是查尔斯二世,赞巴拉前国王。

(2) 金波特确实是赞巴拉的流亡国王,他的故事是真实的,但是他错误地把谢德的诗当成他自己生活的曲折的反映。 

(3) 金波特是俄国流亡者,本名叫波特金。关于赞巴拉的一切全是幻觉。不言而喻,谢德的诗肯定与赞巴拉国无关。

(4) 金波特是俄国流亡者,不仅赞巴拉是幻觉,连有关谢德的一切都是幻觉。

(5) 谢德没有死,因此也就没有什么金波特、波特金或查尔斯。

(6) 一切——赞巴拉及国王、谢德和他的诗是被一个既不叫谢德也不叫金波特的人构建出的。他是谁?或许是纳博科夫?还有没有别的可能? 

因此我们知道在发生一些事情,却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么大的认识困惑必然导致了认识的崩溃和对本体的质疑。如果我们相信前面两个假设,王国就存在;反之,就不存在。这样在《微暗的火》中,我们就从现代主义的“世界能否认识”转向了“世界是什么?”这一本体的问题。纳博科夫的三部作品实现了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向:《塞巴斯提安?奈特的真实生活》是一部现代主义的成熟作品,《洛丽塔》是过渡作品,而《微暗的火》则是典型的后现代作品,它正如玛丽?麦卡锡所说,“是一个玩偶匣,一块瑰丽的宝石,一个上弦的玩具,一次疑难的棋局,一场地狱般的布局,一个捕捉评论家的陷阱,一部由你自行组织的小说。”

在这本小说里,纳博科夫的确什么也不在乎,他没有“总的思想要去开拓”,没有想把道德理想灌输给谁。在这里,所有的情节尚在熔铸之中,原生态的艺术全身心地展示了自身。纳博科夫把滚烫的乡愁、对艺术的迷恋、沉思的癖好、对痛苦的玩味全部包裹在热切的幽默里奉献给了20世纪。尽管20世纪的读者有他们自己读书的习惯,“不理解幽默本身是伟大的,不需要附加什么道德说教。” 

纳博科夫由于1955年那部争议性很大的小说《洛丽塔》而遐迩闻名,当时西方一般读者大都视他为一部通俗畅销书作者,纳博科夫对此大不以为然。美国作家兼评论家怀特·麦克唐纳认为纳博科夫写《微暗的火》,好像是带着一种高傲的微笑,对广大读者说:“你们认为我是个畅销书制造者,那就请读读这部作品试试看!”

译者后记

六十年代初,美国一度出现小说形式危机的论调,认为古往今来的作家已把小说形式用尽,不可能再有什么突破性发展。纳博科夫的《微暗的火》于一九六二年出版后,著名女作家玛丽·麦卡锡当即赞扬这部小说为“本世纪伟大的艺术作品之一”,并以此为依据驳斥了上述说法。英国作家安东尼·伯吉斯称它是一部才华横溢的拼合起来的小说,并把《微暗的火》与纳博科夫另一部小说《防守》收在他的《现代小说:九十九本佳作》一书中。

这部小说的结构确实十分奇特,全书是以“前言”、“诗篇”、“评注”和“索引”四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九百九十九行诗,仅占全书十分之一,后一部分则是对长诗所做的繁琐注释,“前言”和“索引”也纯属虚构。纳博科夫的意图是要读者与作者合作,通过反复对照阅读,自行在头脑中构成一个曲折的故事情节。

纳博科夫曾把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译成英文。他一向反对附庸风雅的意译,主张直译,并靠注解来阐释,因此该诗译成后竞达四大卷两千页,译文仅占二百○八页,其他均为注释,工程可谓浩大。因此可以说他写《微暗的火》无疑是在译《叶甫盖尼·奥涅金》的过程中产生灵感而写的。纳博科夫又熟谙英国文学。十八世纪英国诗人蒲柏曾写过一部《群愚史诗》,对批评他的人进行讽刺,全诗以英雄双韵体写成四章,并附带一名虚构的评论家所作的古怪注释以及一个令人发噱的索引(实为对自我中心的学者炫耀学识所作的滑稽模仿)。纳氏在写《微暗的火》时,显然也受到蒲柏这部著作的影响。

《微暗的火》的情节大致是这样的:一个幻想的欧洲赞巴拉(虚构的国度)的国王,被废黜后逃至美国,化名金波特在美国一家学府任教。他是个同性恋者和素食主义者,对他的邻居诗人教授谢德施加影响,希望后者能把他的生平事迹写进诗作。后有一名罪犯误认谢德是判他入狱的法官而将他枪杀,但金波特却认为那名枪手是革命后的赞巴拉国派来的刺客,原想杀害的是他。他征得谢德夫人同意,代为编订出版谢德的诗作遗稿《微暗的火》,但发现诗中并无他的传奇经历,便妄加揣测,穿凿附会,东拉西扯,加以注释。全诗其实是那位既不信仰马克思、也不推崇弗洛伊德的美国资产阶级老诗人苦心经营的、罗勃特·弗罗斯特式的自传体叙事诗,对人的出生、病痛、爱情、结婚、死亡和来世等人生意义,现实与虚幻,时空,美学,艺术同现实的关系等方面的探讨。

诗名《微暗的火》出自莎翁悲剧《雅典的泰门》第四幕第三场中对比日月光源那句话,意指太阳虽然可能是个吸取大海水分的窃贼,却还原给大地以果实,是生命力的源泉,而月亮则是个彻头彻尾的窃贼,寄生虫,一种反复无常而欺骗的源泉,它那微暗的火只是反射之光而并非真正的光芒。纳博科夫借此在书中暗喻诗人谢德是个太阳似的人物,从现实中汲取经验,把它变成真实的艺术以丰富人生,而疯狂的金波特却是个月亮似的人物,虚幻地对待现实,徒劳无益地妄想从谢德诗中吸取光芒。纳博科夫仿佛是在探讨两种迥异的作家的创作想象力,一种是健康的,另一种则是病态的。西方评论家大都赞誉纳博科夫这首长诗是篇佳作,堪与美国著名诗人弗罗斯特的作品相媲美。

纳博科夫在本书中展示了他那浩瀚才智和丰富学识,运用了大量文学典故、引喻、多语义性、多种语文的双关语以及镜像等等,并把作品编织得迷津一般,需要读者耐心阅读方能识破谜底。他曾说,“文学,真正的文学,并不能像某种也许对心脏或头脑—— 灵魂之胃有益的药剂那样让人一口囫囵吞下。文学应该给拿来掰碎成一小块一小块——然后你才会在手掌间闻到它那可爱的味道,把它放在嘴里津津有味地细细咀嚼;——于是,也只有在这时,它那稀有的香味才会让你真正有价值地品尝到,它那碎片也就会在你的头脑中重新组合起来,显露出一个统一体,而你对那种美也已经付出不少自己的精力。”《微暗的火》正符合了纳博科夫这种要求。因此可以说他对自己心目中的读者要求甚高:他们必须具有丰富的文学修养,精通多种语文,又得是个头等诗人和福尔摩斯,还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特强的记忆力。纳博科夫曾大声疾呼道:“给我具有创造性的读者。这个故事是给他写的。”确实,《微暗的火》不仅要求读者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甘愿劳神参加小说中错综复杂的游戏,例如上述的小说情节仅是表面一层的故事,细加追究,金波特又可能是那家学府俄语系中的一位腐儒教授波特金,幻想自己成了赞巴拉国王,书中虚构的阿巴拉契亚又可能就是赞巴拉,长诗和注释也可能皆出自诗人谢德之手,等等。

另外,这部作品恰恰又与纳博科夫的写作方法吻合。他一般在创作时并非按顺序一章接一章地写下去,而是零零碎碎地写在卡片上(《微暗的火》中的主人公谢德就是这样写诗),最后再把它们颠来倒去地整理安排成篇。他还喜欢用冷僻古奥的词汇,读他的作品尚需备一部《韦伯斯特大辞典》在手边作为向导。因此,有的西方评论家说他操纵笔下人物如操纵木偶,语言如蝶翼上的瑰丽色彩,认为他是福克纳以来美国最重要的一位作家,或是乔伊斯以来最有风格、最具独创性的作家。

作者信息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Vladimir Nabokov),俄裔美籍小说家、文体家、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同时也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著名作品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微暗的火》、《说吧,记忆》、《阿达》、《透明》、《劳拉的原型》等。

《微暗的火》是纳博科夫所有小说中最奇特的一部。它怪模怪样的一问世,差点把正统的批评家吓着,甚至连先锋批评家也认为它不是小说,例如戴维·兰普顿认为它的“杂交形式”使人对“小说”一词的意义产生怀疑。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