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营销在如今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的经济时代,消费者的需求呈现出精细化和多样化的特点,细分市场日渐成熟,同时在互联网技术快速进步和应用的刺激下,整体市场的发展节奏也在不断加快。因此,企业需要建立一套灵活的管理思维,不断优化企业结构和相关服务,轻装上阵,以自如应对不可预知的市场变化。
在这种大环境中,“微营销”的概念应运而生。市场营销作为企业实现盈利的重要辅助环节,被众多企业经营者当做制胜的法宝,然而传统粗放式推广方法已不能满足精细化市场的营销需求,企业投资回报率也在不断下降,因而市场亟待出现一种更为快捷高效的营销途径。
随着整个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网络为传播平台的营销行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壮大,其整体服务水平也呈现出阶梯式的增长,并诞生了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精准营销模式。
微营销(3)创意营销
要想达到低成本、高性价比的“微营销”,创意和新传播手段必不可少,而微博时代,碎片化的媒体传播方式正为这种四两拨千斤的营销提供了可能。
在网络经济时代,创意成为营销不可或缺的驱动力。众多商家充分运用创意营销,颠覆传统营销思路,让消费者在互动中感受企业理念,在主动中感知产品信息。
一个企业能讲好故事,就可以花很少的钱达到更好的营销效果。而真正能讲好一个故事,源于一个好的剧本。当亿万网民为一部部微电影情节津津乐道时,最令人感激的应该是幕后的创作者,是他们日夜苦思创作,让我们看到这么好的作品。也因为一部部经典作品亮相,让梁三百这样的微电影幕后创作人被大家所熟知。
“微电影营销,完全可以让企业,花几万达到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的广告效果。”梁三百的信心让我们看到微电影未来,也让中小企业低成本营销看到了希望。“在如今广告满天飞的网络环境中,仅仅一篇广告视频、一段宣传文字已经远远不能吸引网民的注意,唯有以独到的创意展现内容的新奇,才能够吸引受众的眼球,让其驻足围观”。
社会化媒体营销
源名:Social Media Marketing(简称:SMM)
别名:社会媒体营销、社交媒体营销引、社交媒体整合营销、大众弱关系营销
形成:通过社交媒体传播平台建立庞大的粉丝群,你做为媒体源就形成自媒体或者组织媒体。
属性:媒体属性及发布和传播的功能从而达到营销功能。
社会化媒体营销就是利用社会化网络、在线社区、博客、百科或者其他互联网协作平台和媒体来传播和发布资讯,从而形成的营销、销售、公共关系处理和客户关系服务维护及开拓的一种方式。一般社会化媒体营销工具包括论坛、微博、博客、SNS社区、图片和视频通过自媒体平台或者组织媒体平台进行发布和传播。
网络营销中的社会化媒体主要是指具有网络性质的综合站点,其主要特点是网站内容大多由用户自愿提供(UGC),而用户与站点不存在直接的雇佣关系。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社会化媒体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营销传播开始迈向崭新的3.0时代,一股全新营销浪潮迎面来袭,其核心就是注重媒体渠道的创新、体验内容的创新以及沟通方式的创新,强调虚拟与现实的互动。这些最适宜的承载平台正来源于社会化媒体的运用。
社会化媒体区别于传统传播介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主要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信息的分享、传播,通过不断的交互和提炼,对观点或主题达成深度或者广度的传播,其影响力传统媒体往往无法达成,更遑论赶超。以SNS、微博、博客、微电影等为代表新媒体形式,为企业达成传统广告推广形式之外的低成本传播提供了可能。
微营销(3)长周期;传播的内容量大且形式多样;每时每刻都处在营销状态、与消费者的互动状态,强调内容性与互动技巧;需要对营销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分析、总结与管理;需要根据市场与消费者的实时反馈调整营销目标等。
社会化媒体的崛起是近些年来互联网的一个发展趋势。不管是国外的Facebook和Twitter,还是国内的人人网或微博,都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社交网络的时代。社交网络属于网络媒体的一种,而我们营销人在社交网络时代迅速来临之际,也不可逃避的要面对社交化媒体给营销带来的深刻变革。
社会化媒体的营销与传统的营销手段相比具有的突出优势
首先要讲的是,社会化媒体营销具有传统网络媒体营销的大部分优势,比如传播内容的多媒体特性、传播不受时空限制,传播信息可沉淀带来的长尾效应等等。讲述网络营销对比传统媒体优势的文章很多了,这里我不在赘述,我要重点讲讲社会化媒体营销与普通网络媒体营销对比的优势。
第一,社会化媒体可以精准定向目标客户。
社交网络掌握了用户大量的信息,抛开侵犯用户隐私的内容不讲,仅仅是用户公开的数据中,就有大量极具价值的信息。不只是年龄、工作等一些表层的东西,通过对用户发布和分享内容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判断出用户的喜好、消费习惯及购买能力等信息。此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社交用户使用移动终端的比例越来越高,移动互联网基于地理位置的特性也将给营销带来极大的变革。这样通过对目标用户的精准人群定向以及地理位置定向,我们在社交网络投放广告自然能收到比在传统网络媒体更好的效果。
第二,社会化媒体的互动特性可以拉近企业跟用户的距离。
互动性曾经是网络媒体相较传统媒体的一个明显优势,但是直到社会化媒体的崛起,我们才真正体验到互动带来的巨大魔力。在传统媒体投放的广告根本无法看到用户的反馈,而在网络上的官方或者博客上的反馈也是单向或者不即时的,互动的持续性差。往往是我们发布了广告或者新闻,然后看到用户的评论和反馈,而继续深入互动却难度很大,企业跟用户持续沟通的渠道是不顺畅的。而社交网络使我们有了企业的官方微博,有了企业的人人网官方主页,在这些平台上,企业和顾客都是用户吗,先天的平等性和社交网络的沟通便利特性使得企业和顾客能更好的互动,打成一片,形成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此外,微博等社交媒体是一个天然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通过寻找用户对企业品牌或产品的讨论或者埋怨,可以迅速的作出反馈,解决用户的问题。如果企业官方账号能与顾客或者潜在顾客形成良好的关系,让顾客把企业账号作为一个朋友的账号来对待,那企业的获得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第三,社会化媒体的大数据特性可以帮助我们低成本的进行舆论监控和市场调查。
刚才详细描述了社会化媒体在互动性方面的优势,除此之外,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社交网络的大数据特性得到很好地体现。而企业如果能做好社交网络的数据分析与处理,也能从中收到很大的好处。
首先,通过社交媒体企业可以低成本的进行舆论监控。在社交网络出现以前,企业想对用户进行舆论监控的难度是很大的。而如今,社交媒体在企业危机公关时发挥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任何一个负面消息都是从小范围开始扩散的,只要企业能随时进行舆论监控,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品牌危机产生和扩散的可能。
其次,通过对社交平台大量数据的分析,或者进行市场调查,企业能有效的挖掘出用户的需求,为产品设计开发提供很好的市场依据,比如一个蛋糕供应商如果发现在社交网站上有大量的用户寻找欧式蛋糕的信息,就可以加大这方面的蛋糕设计开发,在社交网络出现以前,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如今,只要拿出些小礼品,在社交媒体做一个活动,就会收到海量的用户反馈。
最后,社会化媒体让企业获得了低成本组织的力量
这句话有点拗口,但是无组织的组织力量确实是互联网带给我们的最大感触。通过社交网络,企业可以以很低的成本组织起一个庞大的粉丝宣传团队,而粉丝能带给企业多大的价值呢?举一个例子,小米手机如今有着庞大的粉丝团队,数量庞大的米粉成为了小米手机崛起的重要因素,每当小米手机有活动或者出新品,这些粉丝就会奔走相告,做足宣传,而这些,几乎是不需要成本的!如果没有社交网络,雷军想要把米粉们组织起来为小米做宣传,必然要花费极高的成本。此外,社会化媒体的公开信息也可以使我们有效地寻找到意见领袖,通过对意见领袖的宣传攻势,自然可以收获比大面积撒网更好的效果。
社会化媒体在营销方面的优势显而易见,但是同时也还有很多问题的存在。比如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可控性差,投入产出比难以精确计算等等。不过随着社交网络时代的到来,社交媒体营销的体系也必然会逐渐完善,所以,每一个营销人都不能选择躲避它,我们要直面这个新的挑战。
微营销(3)微营销不只是微信营销,微信营销是微营销的一个组成部分。微博、微信、微信公众平台、微网站、APP同时组合在一起也不是微营销,他们都是实现微营销的一个工具和方法的一部分。
微商认知
微商,其实只是“微营销”的一部分。微营销主要作用是品牌的传播、推广与粉丝沉淀;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一些品牌商发现WEB3.0时代的互联网完全可以跳脱出传播渠道,成为一个很好的产品销售通路闭环,随后逐渐发展成了人人皆可参与的“微商”时代。
微商,其实只是微营销的一部分!
朋友们经常聚在一起讨论什么是微商,如何才能做好微商,也常常有人批判“微商”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讨论毫无意义。那么,微商到底是什么?又为何饱受争议?
现在编者为大家简单阐述一下这个时代人人都在谈论的“微商”市场。
首先,对于微商本身是否为伪命题,我只能套用一句老话“存在的,即是合理的”。
目前遍布中国每个角落的微商人群,每年已经能够创造几百亿的经济效益,解决了数以万计就业问题,与此同时增加了众多人群的收入,它给客户本身带来的便利性、灵活性、机动性,正在冲击着传统渠道,它是不是伪命题也就无需再去过多解释,毕竟事实胜于雄辩。
那么何为微商?目前仍然没有一个统一认知的定义。
提到微商,大多数人会顾名思义,认为就是微信上售卖货品的人群,因为微信是我国目前最主流的手机移动沟通软件,但其实微商不仅涉及微信营销,微信仅仅是微商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其中的一个媒介载体。
微商不只是微信,何谓微商?
提到微商,我们要从互联网的兴起说起。众所周知,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互联网革命的三大时代。三大时代分别为:
web1.0时代:以新浪、搜狐、网易为代表的“资讯时代”,是一个“他们说,我们听”的时代;
web2.0时代:以猫扑、天涯、人人为代表的“社交时代”,是一个“一部分人说,我们听”的时代;
web3.0时代:以微博、微信、陌陌为代表的“碎片化沟通互动时代”,是一个“我们说,我们听,人人能够参与”乐此不疲的时代。
每一个次生互联网时代,品牌商家据其不同的时代特性转变营销策略,不难看出,品牌商家传统的粗犷式广告投放方式逐步在改变,越来越多的企业抓住了互联网时代发展带来的新的机遇与便利,WEB3.0时代为企业提供了细分市场的无限可能。
其精准定位目标客户、低成本的市场调查与舆论监督、人人参与的互动病毒传播,曲线不断攀升的商家投资回报率,呈现出一个快捷高效的营销途径。在这个时代,一个好的创意,完全可以让企业仅花费几万即能达到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的广告效果。这种低成本、高性价比的四两拨千斤的营销手段,我们称之为“微营销”。
“微营销”在滥觞之初,其主要作用是品牌的传播、推广与粉丝沉淀;随着时代发展,很快一些品牌商发现WEB3.0时代的互联网完全可以跳脱出传播渠道,成其为一个很好的产品销售通路闭环,后来,逐渐发展成了人人皆可参与的“微商”时代。
WEB3.0时代下的互联网,具备人人有权发布信息、建立兴趣圈层的社交化,及时沟通可阅读、可学习、整合时间效率的碎片化、以及随时随地便于支付、远程操控等智能化特点,满足了人们“我的地盘我做主”的个人精神诉求及物质诉求,同时满足了那些想增加一些收入,却因着传统渠道与电商渠道的高门槛、高成本、区域局限性而深感无门路可寻,没有时间、精力和实力的人群,这些就是微商迅猛发展的前期必要存在条件。
那么微商到底是什么?
微商其实是以“个人”为单位的、利用web3.0时代所衍生的载体渠道,将传统方式与互联网相结合,不存在区域限制,且可移动性地实现销售渠道新突破的小型个体行为。
是可谓移动互联网下的C2C市场,其投入小、门槛低、传播范围广、足不出户便可推广与销售、只需个体行为等特点,满足了大多数有意愿自己做点生意,却不敢轻易尝试实体性创业,亦没有太多资本投入,也不熟悉企业运营的个体。
微商目前已经在市场上形成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2014年的晚秋,很多国内知名品牌已经进驻微商战场。它弥补了传统市场与电商市场的渠道费等高成本、短促人员高管理要求、投入成本回收慢等问题,不仅可以快速铺开销售渠道,还可以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势,用低成本将广告铺向中国的每一个角落。
微商为何饱受争议?
第一,品牌商对微商运营不了解
微商市场是一把双刃剑,尽管其具低成本、回款快等特点,但由于其门槛低、要求不高、个体行为等原因,给品牌商带来了运营管理上的难题,经常能看到某些微商为了现金流低价倾销、串货,为了利润混入假货,侵害其他微商、商家、甚至客户的利益,随着时间的积累,很多微商及客户会对商家品牌产生质疑,导致品牌疾速死亡等现象。
第二,用法不当,刷屏不断,引人反感
微商主要的推广渠道是基于目前的微信朋友圈推广,而朋友圈是社交平台,更是一个私人圈子,大多数人上朋友圈是为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了解朋友的最新动态,拉近朋友间的距离,看看新奇特的事物,或者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去学习与分享。
发布一两次产品,大家可能会觉得新鲜,但简单粗暴地反复刷屏,则会引起朋友们的反感,进而屏蔽甚至删除其朋友圈关系。这就好比,电话是用来达成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但很多企业却用电话营销这种手段推销产品。
第三,大量非法暴利的三无产品混入
一方面,很多不法商家,没有资本、研发和生产实力,利用微商渠道的隐蔽性,不易监管,市场混乱等特点,生产、销售主流市场明令禁止的产品,利用效果好、价格低等噱头,不断圈钱、跑路换品牌重新圈钱;另一方面,微商从业者缺失法律法规常识,贪图效果好、利润高的产品等客观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三无产品的流入。
而这些三无产品往往伪造质检文件,以明显的效果快速占有市场,而当消费者身体出现不适,媒体曝光后,却找不到生产厂商。例如“泰国童颜神器”,在媒体曝光其“扒皮膏”铅汞超标1万倍后,国家监管部门却找不到其生产厂家。
其实,现在的非主流市场上,存在着很多这样的不良商家,只是他们大多没有被曝光,如前两周我接触的两个品牌,一个对外宣称是法国产品,香港监制;另一个号称英国伦敦出品,北京总代。从包装上来看,此二者均是全英文包装,无中文标识,号称英国出品的这个品牌,在伦敦的产地是一处公寓房间;而来自法国,香港监制的产品,更是连厂家联系方式都没有。
如今微商的市场,的确存在着很多问题,暴力刷屏、公信力弱、部分产品品质低劣确实让人不爽,但是这些都将会在不久的将来逐渐规范、解决。
微商营销在朋友圈的不规范,才导致其饱受各界争议。但微商未来的发展谁也不敢妄下定论。可以确定的是,微商不是伪命题,因其寄托了很多向往美好生活,受资本、资源所限没能实体创业的个体人群振奋有为的希望,也将作为一种常态存在下去。
“两微一抖”是当下较为热门的微营销平台,而在这些内容社交平台上,常见的模式和运作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用直接明显的利益让渡进行诱导(红包、砍价、优惠、奖励、流量等)
在微信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分享送红包、送流量或者优惠等类似的活动,微博上也有领红包主动关注的设置,这样明显的利益诱导往往可以吸引很多用户进行关注或者转发分享,在社交圈中得到有效的传播。面对商家做出的一小部分利益的让渡,人们普遍的占便宜心理往往会为了这点利益而随手进行关注或者转发,既能够让用户尝到甜头,也能很快让商家达到营销的目的,可谓是商家和用户之间的双赢。
这种直接让渡一定价值或者利益的微信营销最为常见,也是较为省事和有效的模式,因为商家做出这一策略时,往往不需要太多的创意和内容,只需要了解目标用户的普遍需求,像红包、优惠券、流量、折扣等生活中人们追求的一些利益。就比如抢红包作为微信必不可少的功能之一,也成为了很多企业出于营销而经常使用的功能,比如京东就曾经在一次“6·18”活动中发出了总计10亿元的红包,引发了大众的关注和分享热情,取得了非常好的营销效果。此外,移动、联通、电信这类企业,更多是通过送流量送话费的形式来增强用户们的自主传播意愿。
2. 利用助人心理和同情心进行传播(助力互动、公益分享等)
除了直接发红包外,还有一些助力活动也在微信群和朋友圈中屡见不鲜。比如抢火车票时通过分享和好友助力可以加快抢票速度,借助好友点击可以获得更多砍价优惠和折扣,等等。通过用户交际圈中的交情和助人为乐的心理,社群传播和自主传播也发挥出了不俗的效果。
而与此类似的,利用人们的同情心理进行公益转发也很常见,比如QQ空间、朋友圈中常见的水滴筹募集活动,通过转发让更多人奉献爱心,也让更多人知道了水滴筹这样一个公益平台。
这一种模式的运作在微博、朋友圈、QQ空间、淘宝等多个平台都可以看到,可见其普及面和受众并不仅仅受限于小范围的交际圈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对于这样的举手之劳也是非常乐意参与的。
3. 通过交际和情感共鸣引发传播意愿(节日问候、生活真情、文化故事等)
在重大节日到来时,商家们进行的节日营销或者借势营销活动中在各大媒体平台也是各显神通,在各类创意中,利用人们对于节日的情怀来大做文章是较为常见的营销方式,尤其是人们对于节日的仪式感能够在这期间产生更为强烈的共鸣。比如母亲节大多数品牌都会着眼于“母爱”“感恩”这类话题,通过一些场景、故事的设计,让大多数人都能够感同身受,而端午这类传统节日更多的是着眼于传统文化和家国情怀。五芳斋作为一个较为知名的粽子品牌,曾经就在端午节通过一支端午送粽子的微信视频中传达出了品牌对于大众的祝福,同时也在视频中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也让其品牌文化在其中凸显出了存在感,获得了很多人的分享。
除了节日情感营销外,在生活真情、品牌故事上也可以打感情牌,通过对一些具有真实感的故事来打动人心,唤起消费者心中的情感共鸣,也同样能够让品牌深入人心,并在品牌与消费者之间建立情感上的联系。
4. 发布重大、即时新闻消息吸引关注
人们对于即时通讯工具和媒体平台的持续关注有很大一部分是出于获取信息资源的便利性,很多资讯媒体拥有较为可观的稳定粉丝量,必然拥有一手新闻资源,或是在看法意见上具有独到之处。通过重大、即时、持续跟进的新闻消息来获得流量,保持客观、公正、深度等特性,是当下很多新闻媒体都在追求的目标。而除了先天承担着一部分社会责任的新闻媒体以外,一些圈子中的“传声筒”“营销号”等账号,也需要借助一些“爆料”和争议言论来博眼球,获得更多的粉丝和互动量,从而增加更多曝光度。
无论是重大的新闻事件,还是不同文化圈中的名人轶事,人们备受关注的一些信息对于媒体来说就是引流和吸粉的最佳手段,但这样的硬性要求并非大多数媒体都能做到,需要有雄厚的实力、资源和人脉,在这方面才更具有优势,而如果为了细分不择手段哗众取宠,是无法赢得口碑和美誉度的。
5. 抓住人们的好奇和虚荣心理(心理测试、榜单等)
在营销心理学上,微营销可利用的大众心理有很多,除了同情心和情感共鸣外,人的好奇心、攀比、虚荣心等一些心理,来吸引用户进行关注或者分享传播,在玩游戏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分享战绩的按钮,而一些商家为了吸引消费者,经常会推出心理测试这类的游戏,为了就是迎合大众的好奇和自我探求的心理,而通过这些心理测试可以让大众产生更多分享自我和社交的乐趣,从而激发用户们的自主传播。
除了心理测试游戏外,到了年末各种年度榜单也开始充斥在朋友圈、微博和QQ空间,这种对用户个人行为习惯的总结也勾动了很多人的探求和分享心理,比如支付宝的年度榜单可以让自身和亲朋了解自己的消费习惯和状态,而QQ音乐、网易云音乐的年度榜单也同样展示了用户个人的兴趣品味,加强了对自身的认知,同时也为社交创造很多可聊的话题。
6. 新奇有趣、有用的内容(干货、技能、段子、生活趣事等)
微营销中最为看重的是创意营销,并通过实际的内容展现和奏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借助这些平台最主要是用于日常社交和娱乐,所以创意、有用的内容是可以吸引很多用户的注意力的。
在当下,有意思的段子、视频,有用的干货、技能知识,接地气的真实生活、日常趣事,等等,都是较为热门的内容类型。通过这些具有创意,或是实用亲切的内容,人们能够获得及时的收获或是增长更多见识,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这种间接性的利益对于当下的网络用户来说存在着无形的引力。
7. 游戏思维
人们的游戏思维,在游戏中追求快感和成就感的一种心理也令很多商家在进行微营销时添加很多游戏元素或环节,通过游戏的玩法和奖励吸引用户尝试,一般这种游戏在操作上都较为简单,非常适合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短小有趣,很容易消磨时间,还容易上手体现出一定的能力,比如曾经红火一时的微信游戏跳一跳,就成功地占据了大多数了碎片时间,而其中品牌的众多信息也随之在用户心智上留下了一定印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