鹨属

鹨属

目录导航

外形特征

鹨属图册鹨属图册(7)鹨属的上体灰褐色或橄榄色,具不明显的暗褐色纵纹。外侧尾羽具大型白斑,翅下有两条白色横带,下体棕白色或浅棕色。繁殖期喉、胸部沾葡萄红色,胸和两胁微具细的暗色纵纹或斑点。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暗褐色,脚肉色或暗褐色。繁殖期下体橙黄色,胸部颜色较深,在胸部及两胁具有不明显的暗褐色纵纹。冬季下体暗皮黄色,胸部及两胁的暗褐色纵纹明显。两翼暗褐色,具有两道白色翅斑。尾羽暗褐色,最外侧的1对尾羽外翈白色。上喙较细长,先端具缺刻;翅尖长,内侧飞羽长,几与翅尖平齐;尾细长。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暗褐色,脚肉色或暗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18-27g,♀19-24g;体长♂145-183mm,♀145-175mm;嘴峰♀12-14mm;♀11-14mm;翅♂81-96mm,♀79-96mm;尾♂65-79mm,♀61-83mm;跗蹠♂21-24mm,♀20-23mm。(注:♂雄性;♀雌性)

鹨属图册鹨属图册(3) 鹨属图册鹨属图册(3)

栖息环境

鹨属图册鹨属图册(3) 鹨属图册鹨属图册(3)

分布范围

鹨常在 沼泽、农田、溪边和高山草地、林间空地活动。繁殖期主要栖息于900-1300米的高山草原、阔叶林、混交林和针叶林等山地森林中,亦在高山矮曲林和疏林灌丛栖息。迁徙期间和冬季,则多栖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草地。常活动在林缘、路边、河谷、林间空地、高山苔原、草地等各类生境,除常见于河谷、溪流、湖泊、水塘、沼泽等水域岸边活动外,有时也出现在水域附近的农田、草地水渠和居民区。甚至见于海拔2700-4400米的高山草甸及多草的高原。越冬下至稻田。通常藏隐于近溪流处。

动物食性

鹨属鸟类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格陵兰、百慕大群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及墨西哥境内北美与中美洲之间的过渡地带。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

生长繁殖

种类分化

夏季几乎完全取食昆虫,如 蝗虫、 蝽象、 甲虫、 毛虫、 蚂蚁等。冬季也取食部分 植物 种子。

常见种类

鹨大多在 苏联 西伯利亚、 中国北部和中部繁殖。繁殖期5~7月。在近水的地面上或草根部营巢。巢呈浅杯状,以干草、苔藓构成,内垫以兽毛、鸟羽等。每窝产卵3~6枚。卵色变异较大,一般都有暗色斑点。

繁殖期为5~8月份,通常营巢于林缘及林间空地,河边或湖畔草地上,也在沼泽或水域附近草地和农田地边营巢。巢多置于草丛旁或草丛中地上凹坑内,借助草丛的掩护一般不易发现。巢呈杯状,垫以兽毛、羽毛、枯草叶、枯草茎。巢的大小为7-8cm,深4.5-5cm。 营巢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每窝产卵4~5枚,卵黄色、灰色或绿色,被有暗褐色斑点,尤以钝端斑点较密较深,几为黑色。卵的大小为18-20mm×12.5-15mm。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4天,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经过亲鸟15天左右的喂养,雏鸟即可离巢。

具体种类

物种对比

1、水鹨(学名: )上体灰褐色或橄榄色,分布于全球各地。

2、山鹨:(学名:Anthus sylvanus)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地区(留鸟)。

3、草地鹨:(学名:Anthus pratensis) 分布于前苏联、格陵兰、冰岛、法罗群岛、不列颠群岛、法国、意大利、南斯拉夫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

4、布莱氏鹨(学名:Anthus godlewskii) 分布于 蒙古、 俄罗斯的 外贝加尔、 西伯利亚及中国东北

5、林鹨(学名:Anthus trivialis)分布范围在欧洲至贝加尔湖及喜马拉雅山脉西部

6、树鹨(学名: )分布于西伯利亚南部、外贝加尔、阿尔泰山、蒙古,往东至太平洋沿岸堪察加半岛、远东、朝鲜、日本,往南到喜马拉雅山区、印度、克什米尔、孟加拉国、缅甸、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地。

7、草地鹨(学名:Anthus pratensis)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

8、平原鹨(学名:Anthus campestris)分布于古北区,欧洲、地中海地区、北非、向东至伊朗北部、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以及中国。

9.北鹨(学名:Anthus gustavi)分布于前苏联以及中国黑龙江、河北、山东、江苏、福建、广东、江西和台湾等地。

10、黄腹鹨(学名:Anthus rubescens)分布于北美地区,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中美洲,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

11、红喉鹨(学名:Anthus cervinus )分布于斯堪的纳维亚,拉普兰,前苏联,阿留申群岛,阿拉斯加,非洲,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越南,泰国,朝鲜,菲律宾和中国。

岩鹨

中文名称 拉丁学名
1. 南极鹨 Anthus antarcticus
2. 伯氏鹨 Anthus berthelotii
3. 帕拉鹨 Anthus bogotensis
4. 短尾鹨 Anthus brachyurus
5. 南非鹨 Anthus caffer
6. 平原鹨 Anthus campestris
7. 红喉鹨 Anthus cervinus
8. 查科鹨 Anthus chacoensis
9. 黄胸鹨 Anthus chloris
10. 非洲鹨 Anthus cinnamomeus
11. 科雷鹨 Anthus correndera
12. 南非石鹨 Anthus crenatus
13. 短嘴鹨 Anthus furcatus
14. 布氏鹨 Anthus godlewskii
15. 北鹨 Anthus gustavi
16. 斑喉鹨 Anthus gutturalis
17. 赫氏鹨 Anthus hellmayri
18. 树鹨 Anthus hodgsoni
19. 山地鹨 Anthus hoeschi
20. 纯背鹨 Anthus leucophrys
21. 条纹鹨 Anthus lineiventris
22. 长尾鹨 Anthus longicaudatus
23. 黄鹨 Anthus lutescens
24. 灰鹨 Anthus melindae
25. 赭胸鹨 Anthus nattereri
26. 印度鹨 Anthus nilghiriensis
27. 澳洲鹨 Anthus novaeseelandiae
28. 长脚鹨 Anthus pallidiventris
29. 石鹨 Anthus petrosus
30. 草地鹨 Anthus pratensis
31. 田鹨 Anthus richardi
32. 粉红胸鹨 Anthus roseatus
33. 黄腹鹨 Anthus rubescens
34. 东方田鹨 Anthus rufulus 

鹡鸰

中文名称 拉丁学名
1. 南极鹨 Anthus antarcticus
2. 伯氏鹨 Anthus berthelotii
3. 帕拉鹨 Anthus bogotensis
4. 短尾鹨 Anthus brachyurus
5. 南非鹨 Anthus caffer
6. 平原鹨 Anthus campestris
7. 红喉鹨 Anthus cervinus
8. 查科鹨 Anthus chacoensis
9. 黄胸鹨 Anthus chloris
10. 非洲鹨 Anthus cinnamomeus
11. 科雷鹨 Anthus correndera
12. 南非石鹨 Anthus crenatus
13. 短嘴鹨 Anthus furcatus
14. 布氏鹨 Anthus godlewskii
15. 北鹨 Anthus gustavi
16. 斑喉鹨 Anthus gutturalis
17. 赫氏鹨 Anthus hellmayri
18. 树鹨 Anthus hodgsoni
19. 山地鹨 Anthus hoeschi
20. 纯背鹨 Anthus leucophrys
21. 条纹鹨 Anthus lineiventris
22. 长尾鹨 Anthus longicaudatus
23. 黄鹨 Anthus lutescens
24. 灰鹨 Anthus melindae
25. 赭胸鹨 Anthus nattereri
26. 印度鹨 Anthus nilghiriensis
27. 澳洲鹨 Anthus novaeseelandiae
28. 长脚鹨 Anthus pallidiventris
29. 石鹨 Anthus petrosus
30. 草地鹨 Anthus pratensis
31. 田鹨 Anthus richardi
32. 粉红胸鹨 Anthus roseatus
33. 黄腹鹨 Anthus rubescens
34. 东方田鹨 Anthus rufulus 

人工饲养

鸟的选择

该属鸟类体形均较小,如一般麻雀大小。嘴细尖,嘴基较宽,而在嘴长的中间部位有一明显的紧缩,这是该科鸟类特异之处;鼻孔大而斜向,并有皮膜盖着;嘴须少而柔软;前额羽稍松散,并不彼此紧贴覆盖;尾为方尾或稍凹;跗蹠前缘具盾状鳞。

笼的特点

身体小,头顶黑色,前额纯白色,嘴细长,尾和翅膀都很长,黑色,有白斑,腹部白色。吃昆虫和小鱼等。

饲料和喂法

管理和调教

野生成鸟不易驯熟,长时期饲养才能小声鸣叫,故一般只饲养当年幼鸟,第二年换羽后方能驯熟、大声鸣啭。

种群现状

黄雀笼或山雀笼最合适,封闭笼底(死底)上铺布笼垫。

保护级别

鹨按食谷鸟饲养,很少能养到“大叫”。因为岩在自然界主食昆虫,不主食植物种子。

饲养鹨喂鸡蛋(占20%)小米或蛋黄搓鸡料面,每隔两天喂少量昆虫幼虫和青菜叶,它能生活得很好。

词条图册

鹨容易饲养,管理简单。除保证常备料清洁、充足外,每隔日换一次饮水,每周清刷一次鸟笼及罐、栖杠即可。水浴视鸟的需求,如鸟自行沾水罐中水洗浴时,则供给浴水。岩耐寒,冬季无需保温。不必遛鸟,只需挂高处就能起兴。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