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介绍结构主义这一哲学思潮的著述,全书共为五章,分别对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的一些基本理论观点和人物进行了述评。结构主义是本世纪六十年代在西方哲学中兴起的一股思潮,在这股思潮的发展过程中又演化出一股对结构主义的基本假定提出质问的“后结构主义”思潮。目前,“后结构主义”思潮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成了在当代西方世界中影响越来越大的思潮流派。但是,结构主义不是一个哲学流派,而是发轫于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种方法论。正是索绪尔在二十世纪初发动了一场对哲学社会科学的许多部门先后产生巨大影响的“语言学的变革”。这场“语言学的变革”的内容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的?由此形成的结构主义具有一些什么样的哲学特征?它同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科学主义思潮处在怎样的关系中?它是怎样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在结构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怎么会繁衍出后结构主义思潮来?后结构主义的基本特征,它和结构主义的区别点和共同点是什么?它的主要表现形式——德里达的消解哲学是怎样的?它的哲学含义和政治含义又是什么?……在这本书里,作者首先力求历史地逻辑地说明这些问题。
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不仅是一些在现代西方哲学中有影响的思潮,而且是一些始终同马克思主义发生密切接触的思潮。它忽而同马克思主义“结合”,以“阐释”和“补充”马克思主义,忽而又向马克思主义提出挑战,忽而在诸如阶级、国家、权力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提出解释,企图取代马克思主义,十分明显,为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于这一切,都是应当认真加以考察?剖析和回答的。为此,本书在从哲学的角度考察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的演变的同时,又以相当的篇幅集中考察亚尔都塞(又译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普兰查斯的结构主义的阶级理论和国家理论,以及福科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后结构主义的挑战。著者希望通过这些,能从另一个角度展现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的面貌,认清它对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具有的意义。这便是该书的主要学术价值。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17万字,责任编辑:杨永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