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语言

副语言

目录导航

定义

有 狭义、 广义之分。狭义的"副语言"指有声现象,如说话时气喘,嗓子沙哑或者尖溜溜,吃吃笑,整句话 带鼻音,某个字音拉得很长,压低嗓音打喳喳,结结巴巴说话不连贯等等。这些是伴随话语而发生或对话语有影响的,有某种意义,但是那意义并非来自词汇、语法或一般语音规则。广义的“副语言”指无声而有形的现象,即与话语同时或单独使用的手势、身势、面部表情、对话时的位置和距离等等,这些也能表示某种意义,一般有配合语言加强表达能力的作用。

英国人提到“副语言”,往往用于狭义;美国人提到“副语言”,往往采用广义,也叫做“体语”或身势语。

用处

在人际交往中,师生之间的交往最为生动,特别是教师打破习惯上的以有声语言为 交际载体,恰到好处地使用以表情、动作、体态为主要形式的 副语言的时候,那种无声的交流形成的共鸣和默契是极其微妙、奇特。

教师要掌握和应用的副语言很多,其中主要有三种:一是表情语,二是动作语,三是服饰语。现就表情语的功效作详述:

表情,特别是面部表情,是人输送和接受信息的高级中心。心理学家曾经写过这样一个公式:人的情感表达=百分之七的语言词+百分之三十八的声音+百分之五十五的面部表情。在师生的交往中,教师的一颦一笑,一个感叹都能对学生某种暗示作用,学生会从教师的表情中“读”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指令。根据心理学研究,人的脸部表情能做出大约法25万种不同的表情。据统计,在 托尔斯泰笔下就出现过85种不同的眼神和97种不同的笑容。教师的表情语一般是通过眼神和笑容传达的。

研究

关于有声的副语言, 美国的G.L.特拉格(1906~ )最早提出了定义。1958年他指出,副语言现象不属于 语言,不能归入音位系统。这个定义许多人讨论过,但是什么才是副语言,至今没有一致看法。1974年,英国D.克里斯特尔指出,音高、重音、“音渡”,这些音位应属于语言,但是发音时提得特别高,念得特别响,拉得特别长,还有其他一些超音段效果,应属于副语言。1964年,N.N.马克尔说,一个人的音质会表现出他的体格特点和行为特点。1966年,P.H.普塔西克和E.K.桑德尔说,从嗓音可以测出说话人的年龄。但是这些语言特征与音位不同,难于严格分类,更难于下严格的定义。

一个人非但有言谈,还有举止。按广义看法,举止就是无声的副语言。1959年美国E.T.霍尔指出下面这些常见现象:一个人倾听别人说话时,会望着那人的脸,尤其是他的眼睛。为了表示注意,听话人会轻轻地点头,或者说 hmm 。如果哪一句话他很同意, 点头就点得很深。感到怀疑,他会扬起眉来,或者两个嘴角往下搭拉。要是不想再听下去了, 他会把身子挪一挪, 把腿伸一伸,或者移开视线,不再注视说话人。关于诸如此类的现象,50~60年代美国有些人如R.L.伯德惠斯尔、J.法斯特等做过比较细致的研究。

民族性

在不同文化中,某些副语言知识意义相通,有些差异较大,甚至意义相反。譬如:在 中国的文化中点头表示赞同,摇头表示否定,而在 尼泊尔意义则恰好相反。中国人用竖起拇指好的、赞同等肯定意义,英美在这一点上与中国类似,而同样的手势在 澳大利亚则被视为侮辱的信号而引起反感和敌意。在表示“0~10”数字时中国人只用一只手的五个指头,而英美人在表示“5”以上的数字时则两手并用。这不是由于后者的笨拙,而是出于不同的民族习惯而已。他们在表示“1~4”时除用同中国人的一套的手势外,通常用拇指表示“1”,拇指和食指表示“2”,而后一种手势会被中国人看作是“8”。

体现本意

身势语、手势语能加强有声语言的意义,例如一边说“不对”,一边使劲摆手。但是副语言也能改变有声语言的意义, 例如用正常语调说“ 佩服”,那是赞赏;如果“佩”字起点特别高,终点特别低,中间又拉得很长很长,那就分明有 讽刺之意了。语言有真有假,副语言如语调、面容等作为思想感情的表现却较为真实,因为往往是不自觉的。

现实表现

在公关交际活动中,这些特点的单个或结合运用就可以表达语言的特定意思,或友好的,或嘲讽的;或兴奋的,或悲哀的;或诚恳的,或虚假的,甚至自觉不自觉地打开情绪状态的“密码” ,展示一个人的身份和性格。就以礼貌用语中用的比较多的一个“请”字来说,语调平稳,会显得客气,满载盛情; 语调上升,并带拖腔,便意味着满不在乎,无可奈何;而语调下降,语速短促,就会被理解是命令式的口气,怀有敌意。事实上,人们在语言沟通时,同一句话,同一个字,就因为使用不同的副语言而造成人们不同知觉的事例还有不少,比如,人们往往倾向于把说话语速较快、口误较多的人知觉为地位比较低且又紧张的人,而把说话声音响亮,慢条斯理的人知觉为地位较高、悠然自得的人。说话结结巴巴、语无伦次的人会被认为缺乏自信,或言不由衷;而用鼻音哼声又往往会表现出傲慢、冷漠和鄙视,令人不快。不仅如此,一个人激动时往往声音高且尖,语速快,音域起伏较大,并带有颤音;而悲哀时又往往语速慢,音调低,音域起伏较小,显得沉重而呆板;同样,爱慕的声音往往是音质柔软,低音,共鸣音色,慢速,均衡而微向上的音调,有规则的节奏以及含糊的发音;而表示气愤的声音则往往是声大、音高,音质粗哑,音调变化快,节奏不规则,发音清晰而短促。比如,我们在收听球赛广播时,尽管看不见播音员的面容和动作,有时也不完全听清说话的内容,但却能从尖锐、短促、乃至声嘶力竭的语调中知觉其兴奋或紧张的心情;而从低沉、叹息声中知觉出惋惜之情。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