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马陵

下马陵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下马陵又称蛤蟆陵,位于今西安市和平门附近。

  相传,汉朝时著名改革家董仲舒死后,安葬在长安城南曲江附近。一日汉武帝经过这里时,为了表示对董仲舒的尊敬,特别下马步行,于是民间称这里为下马陵,由于陕西话中“下马”二字与“蛤蟆”同音,所以几经流传,便被称作了蛤蟆陵。唐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名句“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蛤蟆陵由此闻名遐迩。

  从明代开始,从文庙到关中书院到蛤蟆陵一直是文人墨客流连之处。抗战时期,下马陵曾是西安最重要的政治中心。在西安,紧贴城墙内侧的一圈巷道多以“顺城巷”命名,但在西安南城墙和平门与文昌门之间的顺城巷,却有一个独特的、也很著名的名字——下马陵。它的得名,缘于巷口附近的董仲舒墓。虽然近些年来,一些学者经考证,认为这里并不是真正的董仲舒墓,但那千百年来有关“过者皆下马”的传说,却已深入人心。

尽管连接着西安城区两条繁华要道,下马陵却远没有和平路、柏树林那般热闹与喧嚣。夏日里,阳光照透了空气,洒在青石板上,时间在这里好像慢了下来,路边的行道树郁郁葱葱,为这份古朴、安静增添了绿色生机。纵使有汽车驶过,也像匆匆过客,车轮碾轧青石板发出的声音随着汽车的身影迅速远去,留下的,是路边悠闲聊天、打牌的居民。沿下马陵向西走,不几步,北侧人行道上便可见一干休所围墙上嵌着一块文物保护碑。碑是陕西省西安市人民政府所立,上写“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董仲舒墓”,时间是“一九五六年八月六日”。围墙之内,有西汉思想家、儒学大师董仲舒的墓及为纪念他而设的董子祠和凉亭等,总占地2.16亩,树木丛生,环境幽静。董子祠靠南,内挂一幅董仲舒像。董子祠背后,是董仲舒墓冢。墓冢并不大,现存封土高约2.5米,直径约6米,四周由青砖围墙保护着,墓前立着一块墓碑。墓碑对面的墙根处,还堆放着一些残碑。根据董仲舒墓文保碑上的记载,下马陵得名原因是:“昔汉武帝每幸芙蓉苑,至董仲舒墓下马”,后又经明清建园、重建、修缮,以示对这位西汉学者的尊敬。

  据西安市文物局文物处工作人员介绍,这座董仲舒墓是经陕西省人民委员会于1956年公布的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主要由属地单位负责保护管理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