禺山是传说中的山名,出自中国古典名著《 山海经》。据《山海经》之《山经》卷二《 西山经》记载,禺山位于 石脆山以西七十里, 竹山以东五十二里。是禺水的发源地。
(石脆山)以西七十里,曰英山,其上多杻橿,其阴多铁,其阳多赤金。禺水出焉,北流注于招水。其中多鳢鱼,其状如鳖,其音如羊。其阳多箭竹,其兽多(牛乍)牛、羬羊。有鸟焉,其状如鹑,黄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遗,食之已疠,可以杀虫。
据《广州市志》等史志记载,古代广州城内有三座著名的山丘,分别是番山、禺山和坡山。
番山,是秦汉时广州城市内山岗之一,在今文德路中山图书馆旧址北面的“九思亭”小丘一带。番山原来较高,南汉 时扩大广州城区而被凿平。宋代在此山旁筑“九思亭”,后改称“番山亭”,今亭还在(今孙中山文献馆内)。
坡山,旧广州城内山岗之一。在惠福西路北侧米市路与甜水巷之间。晋时是珠江北岸的渡口,称“坡山古渡”。唐时 是广州对外贸易和外侨聚居地。南汉时凿平后今仍高出地面6米,呈高坡状,是广州现今老城区中惟一残存的裸露天然岩石。 今存“穗石洞开”和“五仙观”等名胜。
据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市文管会副主席麦英豪研究员介绍,关于番山、禺山的具体位置,有多种 说法,以上说法只是史学界一般的看法,尚有存疑之处。麦老认为,禺山的位置基本无大的争议,但番山就不同。比如前几年 在越秀山镇海楼后面发现一座唐墓,墓内石碑记载该墓位于“番山之左,越井之下”,似也佐证唐人称越秀山为“番山”。广 州是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要弄清番山的具体位置以及“番禺”二字的来历,仍有待进一步的考古发现。
据史书记载,黄帝后裔奚仲之裔族儋耳人,在商代初期迁往岭南,后部分又迁入今海南省。商末周初,黄帝裔支伶人 南迁入广东乐昌冷君山。商代,黄帝裔支迁入番禺(今广州),周代后期与当地少数民族扬越、南越融合,称番越。广州的番 山、禺山以番禺人而得名。
但广州市考古所副所长朱海仁认为,此说较牵强。先有人,人再赋山泊以名,这在逻辑上似乎说得通。但专家以为, 在黄帝后裔迁入广州以前,广州就有人居住;到底是先有番禺人还是先有番山、禺山,这个问题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拗 一样,可能永远都是一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