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宗教职位,在英文是priest,但是翻译到中文后未译为“祭司”,而译为“司铎”(“神父”)。之所以在英文中称为priest,是因为司铎所主持的弥撒,本义是“感恩祭”,也是一种献祭,所以主持献祭的人称为祭司就是合理的。
明清时期的耶稣会士教将Sacerdos(priest)译作“撒责尔铎德”,随后的文献渐渐简称为“铎,“铎德”或“司铎”[1][2],而“神父”则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司铎的称呼。司铎既是Sacerdos的意译,也是其音译,是个很妙的翻译。最早的一批中国本土神学家们的著作里即开始大量地使用“撒责尔铎德”、“司铎”等词。福建教友李九标曾专门解释说:“泰西诸司铎之航海而东也,涉程九万,历岁三秋。比入东土,而尺丝半粟,毫无所求于人,独铎音远播。……标不敏,戊辰秋杪,始得就艾、卢二司铎,执经问道。……司铎若洪钟,叩之即响。兹铎音具有,真足令愚者醒,顽者驯,智者见智,而仁者仁。[3]”尽管明清时期的很多儒士存有反教心理,但他们还是用“司铎”来称呼那些“西番”。直至清末民初的文献里还在大量地使用“司铎”一词,而较少见用“神父”。天主教的正式文献中也用“司铎”,如2009年教宗本笃十六世发表《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天主教主教、司铎、信友及度过献身生活者牧函(纲要)》。
近一千年来在罗马天主教只有男修士才可担当此职位,但并非所有修士都以成为司铎为志,选择终身为修士的所在多有。天主教的司铎终身不可结婚,而东正教及东仪天主教会的司铎可以在领受副执事品前结婚,但主教只能在修士中挑选,还有一些不是修士的独身者是司铎。近年有天主教改革派人物曾倡导容许由女性担任司铎但被教会内的保守派拒绝。关于女性不能领受神品的出处,是因为女性的诸多不便,在祭台前是不能用一般的血液事奉的,而女性不能恒常事奉。司铎分为教区司铎和修会司铎,教区司铎由教区主教管辖;修会司铎由修会总会长管辖。要注意的是修士不是罗马天主教的宗教职位之一。天主教的神职人员仅包含执事、司铎(神父)与主教。
司铎的首要任务是:
“服务圣道”——“你们往普天下去,向一切受造物宣传福音。”
“服务圣事及圣体”——天主借着司铎的手在教友生活的不同光景中圣化、坚强他们对主的信靠。
成为“天主子民的领袖”——就如基督一般地“他来不是为接受服事,而是为服事他人。”以百般的忍耐和各样的教训,去反驳、去斥责、去劝勉。
成为天主教司铎过程:
要找修院/堂区/资深司铎,定期会面,给予指导,分辨圣召,
若要成为教区/修会司铎便分别要向教区修院/修会申请。
若申请被接纳,
教区→修生
修会→初学生→发初愿后成为修会会士(修士/修女)
然后接受灵修、人文、哲学、神学、牧灵等培育,一般至少7年
之后,向主教申请成为执事。若主教批准,由主教授予执事圣秩,祝圣其为执事。
经过约1年过渡期,再向主教申请成为司铎(神父)。若主教批准,由主教授予司铎圣秩,祝圣其为司铎。
在战乱中,神父或牧师可以代表和平的象征,也是沟通者。例中日战争中外国来的牧师、神父从事人道救援工作,当时的日军不敢轻意冒犯,以免干犯西洋外国,遭人谴责。而在单国玺枢机的回忆中,隆其化神父曾在其小时候一人阻挡日军士兵进入教堂。
拉丁礼天主教的神父终身不可结婚,而东正教的白衣神父可以在晋铎前结婚,但主教只能在独身者中挑选。教徒们认为神父是教会内有神权的人,是他们灵魂上的父亲,可以代表天主“赦他们的罪”。
神父的职权是管理本堂所辖区教务,进行宗教活动。有付“圣洗”、听“告解”、傅“终傅”、成“圣体”、祝福“婚配”之权,如受主教委托亦可“坚振”,但无授予“神品”之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