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求是溯源

浙江省巡抚廖寿丰为创办求是书院呈报清廷的奏折,由光绪亲笔朱批浙江省巡抚廖寿丰为创办求是书院呈报清廷的奏折,由光绪亲笔朱批

求是书院

求是书院求是书院浙江大学的渊源——求是书院创建于1897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效法西方学制最早创办的几所新式高等学校之一。求是书院首届招收“举贡生监”(后称“内院生”)30名,学制5年。以后也招“经生”、“蒙生”,统称为“外院生”。书院注重“新学”,必修课设有国文、英文、算学、历史、地理、格致(物理)、化学等。延聘外籍教师,选派留学生。1898年选派4人,1900年选派18人。

初20年,创业维艰。1901年起曾几度易名并一度停办。

浙江高等学校

1901年11月,改求是书院为求是大学堂。1902年选派10人赴日留学。至1903年,浙江留日学生总数达154人,居全国第二位。

1903年12月,又改为浙江高等学堂。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北洋政府将浙江高等学堂更名为浙江高等学校。浙江高等学堂先设预科,三年毕业,升入正科。当时学堂的教职员及在校学生人数,据1907年(丁未)统计,教职员29人,学生319人。

国立第三中山大学

1927年,国民政府通过北伐战争攻克杭州,在浙江高等学校校址成立国立第三中山大学(由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和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改组为第三中山大学工学院和劳农学院),校名系国民党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定,学生数达174人。

国立浙江大学

国立浙江大学校门 (1934年)国立浙江大学校门 (1934年)1928年4月,改称“中华民国大学院浙江大学”(简称浙江大学)。同年7月1日,在校名前加“国立”两字,定名为“国立浙江大学”。著名教育家蒋梦麟、邵裴子先后出任校长。他们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增设系科,创建文理学院,拓宽校址,开辟农场。至1936年,已有文理、工、农3个学院。文理学院设有外国语文、教育、史地、数学、物理、化学、生物7个学系;工学院设有电机工程、化学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4个学系;农学院设有农艺、园艺、植物病虫害、蚕桑、农业经济5个学系。

探求崛起

西迁办学时期

国立浙江大学西迁示意图国立浙江大学西迁示意图1936年4月,蒋介石任命竺可桢为浙江大学校长,并答应了竺可桢提出的“财源须源源接济,用人校长有全权,不受国民党之干涉”的任职条件。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宣告了抗日战争的开始,战火很快延烧到浙江。同年11月,浙江大学在蒋介石的指示下,竺可桢校长率领全校师生员工及部分家属,携带大批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开始西迁,流亡办学。初迁浙江西天目、建德;继迁江西吉安、泰和;三迁广西宜山;几经周折,历尽艰辛,行程2600余公里,于1940年1月到达贵州,在遵义、湄潭、永兴等地坚持办学7年,直到抗战胜利。这是浙江大学重要发展时期,尽管办学条件十分艰苦,但竺校长敦聘名师,倡导“求是”校风,鼓励学术研究。浙大一时人才济济,成果卓著,学校有了很大的发展,筚路蓝缕, 崛起为当时国内有影响的几所著名大学之一,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称誉为“东方剑桥”,史称“文军长征”。

西迁办学时期,浙江大学曾集聚了竺可桢、苏步青、陈建功、王淦昌、卢鹤绂、束星北、谈家桢、贝时璋等一批在国内外颇具盛名的科学巨人;同一时期,浙江大学还培养出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叶笃正、谷超豪和程开甲。这些都是浙江大学西迁办学时期的代表性人物。

复员回杭

复员回杭后的开学典礼 (1945年11月16日)复员回杭后的开学典礼 (1945年11月16日)1945年10月,龙泉分校师生启程回杭,11月在杭复课,师范学院在罗苑,其余在大学路校本部。

1946年5月7日起,在遵义的师生分批返杭,6月1日起遵义浙大总校结束,改为留守处。1946年9月,师生全部抵达杭州。复员后的首要工作是修整校舍,重建校园。同年增设医学院。

1947年7月21日,校务会议决定将修复和新建的教学楼及宿舍楼冠以地方先贤和浙大西迁地名,以资纪念。

至1948年3月,已发展成设有文、理、工、农、医、法、师范7个学院,25个学系,9个研究所和1个研究室,教职工624人,学生2121人,总面积为6000余亩(包括农场、林场),其中大学路约占地400亩,华家池1100亩的著名综合性大学。

1949年5月3日,杭州宣布解放,国民党对国立浙江大学的领导由此宣告结束。6月6日,解放军杭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决定对国立浙江大学实行军事接管,并派出军代表林乎加、副军代表刘亦夫到校进行接管。

调整发展

院系调整院系调整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10月,校名前所冠的“国立”二字被新中国政府去掉。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进行调整,浙江大学的学科和院系设置发生了很大变动。其部分系科调整到省外兄弟院校,部分院系或独立成校,或与之江大学、浙江省立医学院等院校组合重新建校。

浙江大学文学院、理学院的一部分、之江大学的文理学院和浙江师范专科学校合并,建立浙江师范学院,1958年又与新建的杭州大学合并,定名杭州大学;

浙江大学的农学院单独分出成立浙江农学院,1960年更名为浙江农业大学;

浙江大学的医学院与浙江省立医学院合并,成立浙江医学院,1960年更名为浙江医科大学。

调整后的浙江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的工业大学。

(之江大学前身为建于1897年的育英书院;浙江省立医学院前身为建于1912年的浙江医学专门学校。)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源出一脉的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均取得了较大成就。

1957年,经高等教育部批复,浙江大学开始恢复理科专业,同年重建了数学系、物理系。

1958年,浙江大学重建了化学系。

1960年,浙江大学重建了地质系。浙江大学由此成为了全国工科大学中第一个重建理科的大学,重新走上了理工结合的办学道路,由工科大学逐渐发展为以工为主的理工科大学。

1963年9月12日,浙江大学成为了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

1978年3月25日,中国科学院和浙江省革委会向国务院报告,决定同意将浙江大学归属中国科学院和浙江省委双重领导,以中国科学院为主。

1979年2月8日,中国科学院党组任命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钱三强兼任浙江大学校长。1980年11月25日,经国务院批复,浙江大学由中国科学院领导改为教育部和浙江省委双重领导,以教育部为主,仍然是全国重点高校。

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4]

1988年2月,浙江大学在路甬祥老校长的领导下,走上了飞速发展的道路,路甬祥老校长也因此成为了浙大校史中地位仅次于竺可桢的校长,并为浙大确立了“创新”校训。由此,“求是创新”被固定为浙大的校训。

1989年1月28日,经国家教委批复,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成为了两所综合改革试点院校。综合改革的总体目标:争取到2000年之前,把浙江大学建设成为以工为主、理工结合、设有文管、教育质量和教学研究水平稳定地全面地居于全国大学前列,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综合性理工科大学。

浙江大学1995年成为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计划的重点大学之一。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也分别成为浙江省属重点大学,并分别通过了“211工程”部门预审和重点建设项目立项论证。[15]

争创一流

竺可桢亲笔题写的“求是精神”竺可桢亲笔题写的“求是精神”经国务院批准,1998年9月15日,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浙江大学,新的浙江大学仍定名“浙江大学”,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实行教育部与浙江省共建共管。至此,自1952年院系调整以来所形成的四校分治的局面结束了。浙江大学由此停止了对苏联模式的使用,恢复了1952年之前的学科设置,重新成为了综合性大学。

1999年,浙江大学成为首批9所列入国家“985工程”建设计划的全国重点大学之一。

1999年,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6]

2007年1月21日,浙江大学恢复了1952年院系调整时停办的航空航天系,该系隶属于新成立的航空航天学院。

2007年5月28日,第11届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校长级年度会议在浙江大学开幕,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等海外著名学府的校长共同参加。

2009年上半年,浙江大学实行了学部制,全校调整为七大学部——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理学部、工学部、信息学部、农业生命环境学部、医药学部。10月9日,中国的九校联盟(C9)启动,浙江大学成为联盟成员之一。

2012年6月10日,浙江大学成立了海洋学院,学院由海洋科学系、海洋工程学系、海洋信息学系和海洋经济管理系组成,隶属于工学部,位于浙大新成立的舟山校区。

2013年5月15日,浙江大学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就建立联合学院事宜签署了“浙江大学——帝国理工联合学院合作谅解备忘录”,浙江大学成为中国首个在世界名校建立海外校区的高校。

2017年9月,浙江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A类(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15]

2018年11月,浙江大学等9所“双一流”建设高校联合组建了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10]

2019年2月,浙大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17]5月22日,在芜湖发起成立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18]

2020年7月,入选第二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名单。

2021年6月6日,浙江大学成立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19]1月17日,加入长三角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资源共享研究联盟。1月24日,加入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联盟。3月27日,成立浙江大学成立数字法治研究院[20]。4月22日,安庆市人民政府与浙江大学签署协议,将共建浙江大学安庆未来产业技术研究中心[21]。4月23日,发起组建“长三角可持续发展大学联盟”。6月6日,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在浙江杭州成立。11月10日,浙江大学控制学院石虎山机器人创新基地正式成立[22]

2022年2月14日,教育部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浙江大学在列。[23]7月28日,“浙大欢迎您”仪式在紫金港校区举行,著名经济学家陈松年教授全职加盟浙江大学,受聘为首位青山讲席教授。8月20日,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智能医疗联合研究与转化中心成立。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据2022年5月浙江大学官网显示,浙大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交叉学科等13个门类,设有7个学部、39个专业学院(系)、1个工程师学院、2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7家直属附属医院。[6]

专业 学院
汉语言文学、古典文献学、历史学、哲学   人文学院
文物与博物馆学   艺术与考古学院
传播学、新闻学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日语、俄语   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
英语、俄语、日语、翻译、德语、法语、西班牙语  
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财政学   经济学院
教育学   教育学院
工商管理、会计学   管理学院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行政管理、 农林经济管理 、社会学、 土地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   公共管理学院
法学   光华法学院
人文社科实验班、智能财务班   竺可桢学院
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   数学科学学院
物理学   物理学系
心理学   心理与行为科学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管理学院
生态学、生物科学   生命科学学院
环境工程、环境科学   环境与资源学院
化学   化学系
地理信息科学、大气科学、地质学   地球科学学院
车辆工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能源工程学院
化学工程与工艺 、生物工程   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建筑学(5年)、城乡规划(5年)、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   建筑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气工程学院
工程力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航空航天学院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能源工程学院
信息安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
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
自动化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
机器人工程   竺可桢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人工智能   竺可桢学院
机械工程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   ZJU-UIUC联合学院
工业设计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临床医学(8年本博连读)   医学院
海洋工程与技术(后二年在舟山校区学习)   海洋学院
海洋科学(后二年在舟山校区学习)  
农业资源与环境   环境与资源学院
园艺、植物保护、农学、茶学、园林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动物科学、动物医学(5年)   动物科学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工程   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训练   体育教育   教育学院
书法学   艺术与考古学院
视觉传达设计   环境设计  
产品设计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临床医学(儿科方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   医学院
口腔医学(5年)、临床医学(5年)  
预防医学(5年)  
生物医学、生物信息学   ZJU-UoE联合学院
药学   药学院

师资力量

专业 学院
汉语言文学、古典文献学、历史学、哲学   人文学院
文物与博物馆学   艺术与考古学院
传播学、新闻学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日语、俄语   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
英语、俄语、日语、翻译、德语、法语、西班牙语  
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财政学   经济学院
教育学   教育学院
工商管理、会计学   管理学院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行政管理、 农林经济管理 、社会学、 土地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   公共管理学院
法学   光华法学院
人文社科实验班、智能财务班   竺可桢学院
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   数学科学学院
物理学   物理学系
心理学   心理与行为科学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管理学院
生态学、生物科学   生命科学学院
环境工程、环境科学   环境与资源学院
化学   化学系
地理信息科学、大气科学、地质学   地球科学学院
车辆工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能源工程学院
化学工程与工艺 、生物工程   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建筑学(5年)、城乡规划(5年)、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   建筑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气工程学院
工程力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航空航天学院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能源工程学院
信息安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
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
自动化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
机器人工程   竺可桢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人工智能   竺可桢学院
机械工程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   ZJU-UIUC联合学院
工业设计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临床医学(8年本博连读)   医学院
海洋工程与技术(后二年在舟山校区学习)   海洋学院
海洋科学(后二年在舟山校区学习)  
农业资源与环境   环境与资源学院
园艺、植物保护、农学、茶学、园林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动物科学、动物医学(5年)   动物科学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工程   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训练   体育教育   教育学院
书法学   艺术与考古学院
视觉传达设计   环境设计  
产品设计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临床医学(儿科方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   医学院
口腔医学(5年)、临床医学(5年)  
预防医学(5年)  
生物医学、生物信息学   ZJU-UoE联合学院
药学   药学院

学科建设

据学校官网显示,截至2021年底,学校有教职工9778人,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含双聘)3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双聘)31人、文科资深教授1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4人。[6]

中国科学院院士
唐孝威 沈之荃 杨  卫 段树民 杨树锋 杨德仁 孙斌勇
沈家骢 韩祯祥 贾承造 翟明国 陈云敏 吴朝晖 阮勇斌
陈子元 张  泽 杨文采 励建书 罗民兴 蒋华良 徐世烺
路甬祥 朱位秋 麻生明 朱诗尧 杨经绥 叶志镇
中国工程院院士
巴德年 岑可法 宫先仪 李兰娟 龚晓南 朱利中 任其龙
汪槱生 董石麟 邬江兴 许庆瑞 杨华勇 夏长亮 郑津洋
路甬祥 潘云鹤 刘志红 谭建荣 陈  纯 唐纳德·格里尔逊(外籍) 高翔
孙优贤 郑树森 王  浩 侯立安 王金南 吴汉明 喻景权
文科资深教授

序号

所在院(系)

所在学科

姓名

1

管理学院

企业管理

王重鸣

2

教育学院

教育史

田正平

3

人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张涌泉

4

光华法学院

法学理论

张文显

5

传媒学院

文艺学与美学

徐 岱

6

经济学院

西方经济学

史晋川

7

公共管理学院

劳动经济学

姚先国

8

光华法学院

国际法学

王贵国

9

外语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

许 钧

10

人文学院

中国近代史

桑 兵

11

人文学院

外国哲学

倪梁康

12

公共管理学院

社会保障

李 实

13

教育学院

教育史

刘海峰

14

传媒学院

传播学

黄旦

15

经济学院

应用经济学

张俊森

教育部教学名师

序号

单位

姓名

获得年度

备注

1

人文学院

吴秀明

2003

第一届

2

数学学院

林正炎

2003

第一届

3

机械学院

陆国栋

2006

第二届

4

理学院

杨启帆

2006

第二届

5

外语学院

何莲珍

2006

第二届

6

生工食品学院

应义斌

2008

第四届

7

生命科学学院

吴敏

2008

第四届

8

生工食品学院

何勇

2009

第五届

9

光电学院

刘旭

2011

第六届

10

农学院

朱军

2011

第六届

附属医院名录
名称 级别 地址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杭州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三级甲等 杭州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三级甲等 杭州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 三级甲等 义乌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 三级甲等 杭州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 三级甲等 杭州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三级甲等 杭州[24]

教学建设

中国科学院院士
唐孝威 沈之荃 杨  卫 段树民 杨树锋 杨德仁 孙斌勇
沈家骢 韩祯祥 贾承造 翟明国 陈云敏 吴朝晖 阮勇斌
陈子元 张  泽 杨文采 励建书 罗民兴 蒋华良 徐世烺
路甬祥 朱位秋 麻生明 朱诗尧 杨经绥 叶志镇

社会服务

中国工程院院士
巴德年 岑可法 宫先仪 李兰娟 龚晓南 朱利中 任其龙
汪槱生 董石麟 邬江兴 许庆瑞 杨华勇 夏长亮 郑津洋
路甬祥 潘云鹤 刘志红 谭建荣 陈  纯 唐纳德·格里尔逊(外籍) 高翔
孙优贤 郑树森 王  浩 侯立安 王金南 吴汉明 喻景权

国际合作

文科资深教授

序号

所在院(系)

所在学科

姓名

1

管理学院

企业管理

王重鸣

2

教育学院

教育史

田正平

3

人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张涌泉

4

光华法学院

法学理论

张文显

5

传媒学院

文艺学与美学

徐 岱

6

经济学院

西方经济学

史晋川

7

公共管理学院

劳动经济学

姚先国

8

光华法学院

国际法学

王贵国

9

外语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

许 钧

10

人文学院

中国近代史

桑 兵

11

人文学院

外国哲学

倪梁康

12

公共管理学院

社会保障

李 实

13

教育学院

教育史

刘海峰

14

传媒学院

传播学

黄旦

15

经济学院

应用经济学

张俊森

学术研究

教育部教学名师

序号

单位

姓名

获得年度

备注

1

人文学院

吴秀明

2003

第一届

2

数学学院

林正炎

2003

第一届

3

机械学院

陆国栋

2006

第二届

4

理学院

杨启帆

2006

第二届

5

外语学院

何莲珍

2006

第二届

6

生工食品学院

应义斌

2008

第四届

7

生命科学学院

吴敏

2008

第四届

8

生工食品学院

何勇

2009

第五届

9

光电学院

刘旭

2011

第六届

10

农学院

朱军

2011

第六届

科研平台

附属医院名录
名称 级别 地址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杭州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三级甲等 杭州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三级甲等 杭州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 三级甲等 义乌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 三级甲等 杭州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 三级甲等 杭州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三级甲等 杭州[24]

自主设立基地

综述

截至2018年12月,浙大拥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1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8个。[6]

2021年11月,浙江大学获全国首批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5]

1、学位授予点

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海洋科学、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农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艺术学理论、设计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25]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大气科学、船舶与海洋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工程、临床医学、口腔医学

硕士专业学位:金融、税务、国际商务、法律、社会工作、教育、体育、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心理、翻译、新闻与传播、文物与博物馆、建筑学、工程、城市规划、农业、兽医、风景园林、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药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工程管理、艺术

2、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数学

化学

机械工程

光学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电气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 土木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园艺学 农业资源利用 植物保护 管理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教育史

应用心理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理论物理

凝聚态物理 植物学 生物物理学 生态学 固体力学
通信与信息系统 计算机应用技术 化学工程 农业机械化工程 环境工程
作物遗传育种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 内科学(传染病) 儿科学 外科学(普外)
肿瘤学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外国哲学 政治经济学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生物化工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妇产科学  眼科学 药物分析学 农业经济管理

国家一流建设学科: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农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园艺学、植物保护、基础医学、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

3、博士后流动站

博士后流动站: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数学、中国史、物理学、考古学、世界史、化学、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农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园艺学、软件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生物工程、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空间安全

学科排名

根据2019年3月ESI公布的数据,浙大18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排名前1‰,居全国高校第一;5 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排名前50位、7 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排名前100位,均居全国高校第二;1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排名前万分之一,居全国高校第三。

在2022年2月国家最新公布的名单中,浙江大学及21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6]

浙江大学双一流学科名单 [26]
序号 学科名称
1 化学
2 生物学
3 生态学
4 机械工程
5 光学工程
6 材料科学与工程
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8 电气工程
9 控制科学与工程
1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1 土木工程
12 农业工程
13 环境科学与工程
14 软件工程
15 园艺学
16 植物保护
17 基础医学
18 临床医学
19 药学
20 管理科学与工程
21 农林经济管理
浙江大学学科评估结果排名 [26]
序号 一级学科名称 评估结果
1 生态学 A+
2 光学工程 A+
3 控制科学与工程 A+
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A+
5 农业工程 A+
6 软件工程 A+
7 园艺学 A+
8 农业资源与环境 A+
9 植物保护 A+
10 临床医学 A+
11 农林经济管理 A+
12 中国语言文学 A
13 外国语言文学 A
14 机械工程 A
15 材料科学与工程 A
16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A
17 土木工程 A
18 化学工程与技术 A
19 环境科学与工程 A
20 药学 A
21 管理科学与工程 A
22 公共管理 A
23 理论经济学 A-
24 法学 A-
25 马克思主义理论 A-
26 教育学 A-
27 数学 A-
28 物理学 A-
29 化学 A-
30 生物学 A-
31 电气工程 A-
32 电子科学与技术 A-
33 生物医学工程 A-
34 食品科学与工程 A-
35 作物学 A-
36 畜牧学 A-
37 基础医学 A-
38 工商管理 A-
39 设计学 A-
40 哲学 B+
41 应用经济学 B+
42 心理学 B+
43 体育学 B+
44 新闻传播学 B+
45 力学 B+
46 信息与通信工程 B+
47 建筑学 B+
48 护理学 B+
49 社会学 B
50 考古学 B
51 世界史 B
52 兽医学 B
53 口腔医学 B
54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B
55 中国史 B-
56 海洋科学 B-
57 地质学 C+
58 船舶与海洋工程 C-
59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C-

联合共建基地

数学

化学

机械工程

光学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电气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 土木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园艺学 农业资源利用 植物保护 管理科学与工程

文化传统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教育史

应用心理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理论物理

凝聚态物理 植物学 生物物理学 生态学 固体力学
通信与信息系统 计算机应用技术 化学工程 农业机械化工程 环境工程
作物遗传育种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 内科学(传染病) 儿科学 外科学(普外)
肿瘤学



形象标识

外国哲学 政治经济学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生物化工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妇产科学  眼科学 药物分析学 农业经济管理

精神文化

浙江大学双一流学科名单 [26]
序号 学科名称
1 化学
2 生物学
3 生态学
4 机械工程
5 光学工程
6 材料科学与工程
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8 电气工程
9 控制科学与工程
1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1 土木工程
12 农业工程
13 环境科学与工程
14 软件工程
15 园艺学
16 植物保护
17 基础医学
18 临床医学
19 药学
20 管理科学与工程
21 农林经济管理

学校排名

浙江大学学科评估结果排名 [26]
序号 一级学科名称 评估结果
1 生态学 A+
2 光学工程 A+
3 控制科学与工程 A+
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A+
5 农业工程 A+
6 软件工程 A+
7 园艺学 A+
8 农业资源与环境 A+
9 植物保护 A+
10 临床医学 A+
11 农林经济管理 A+
12 中国语言文学 A
13 外国语言文学 A
14 机械工程 A
15 材料科学与工程 A
16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A
17 土木工程 A
18 化学工程与技术 A
19 环境科学与工程 A
20 药学 A
21 管理科学与工程 A
22 公共管理 A
23 理论经济学 A-
24 法学 A-
25 马克思主义理论 A-
26 教育学 A-
27 数学 A-
28 物理学 A-
29 化学 A-
30 生物学 A-
31 电气工程 A-
32 电子科学与技术 A-
33 生物医学工程 A-
34 食品科学与工程 A-
35 作物学 A-
36 畜牧学 A-
37 基础医学 A-
38 工商管理 A-
39 设计学 A-
40 哲学 B+
41 应用经济学 B+
42 心理学 B+
43 体育学 B+
44 新闻传播学 B+
45 力学 B+
46 信息与通信工程 B+
47 建筑学 B+
48 护理学 B+
49 社会学 B
50 考古学 B
51 世界史 B
52 兽医学 B
53 口腔医学 B
54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B
55 中国史 B-
56 海洋科学 B-
57 地质学 C+
58 船舶与海洋工程 C-
59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C-

学校领导

竺可桢学院

浙大与哈佛学子同上一堂VR考古课浙大与哈佛学子同上一堂VR考古课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成立于2000年5月,是以竺可桢老校长之名命名,为浙江大学优秀本科学生实施“特别培养”的荣誉学院,其前身为创办于1984年的原浙江大学(工科)混合班。

学生进入竺可桢学院后,不分专业,先在文、理、工三大类平台上进行通识课程和基础课程的前期培养。在第二学年,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确认主修专业,并进入后期培养阶段,同时实行本科生专业导师制。

2006年起,为优秀本科学生专门制定了“本科生教育特别培养基本框架”,学生既可以按各专业普通通道进行后期培养,亦可以按照长学制及双专业、双学位等多通道多规格发展途径进行后期培养;学院在后期培养阶段,重点构建了多通道、多规格、模块化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专门制定了“本科生教育特别培养基本框架”,为优秀本科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途径;学生既可以按各专业普通通道进行后期培养,亦可以按照长学制(如巴德年医学八年本硕博连读、教育学本硕(博)连读、法学本硕(博)连读、管理学本硕(博)连读)直接进入研究生培养,以及双专业、双学位(如计算机+X、生物+X、外语+X、X+信息、X+管理、X+法学、X+经贸)等多通道多规格发展途径进行后期培养。

竺可桢学院除设有文、理、工三大类平台外,还设有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公共管理强化班、工程教育高级班三个专业外辅修方式的交叉复合型本科人才培养平台。

竺可桢学院吸取中国国外著名大学荣誉学院的办学经验,选聘各学院的学科带头人、两院院士、政府基金奖励学者、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十大我最喜爱的老师”、“教书育人标兵”等一批学识渊博、思想活跃、经验丰富、对教学工作满腔热情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

同时,竺可桢学院为学生提供众多跨文化的交流机会和国际化的实践机会,资助和派遣优秀本科学生前往欧、美、澳、亚洲等国家和香港地区进行为期1周至1年的交流学习。[27]

本科生培养

1、质量工程

截至2018年5月,浙大有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8个,国家级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4个,国家级战略产业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双创示范基地1个,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7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50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6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9门,国家级特色专业3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3个。[28][27][29][30]

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数学、化学、心理学、生物学、基础医学、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物理学

国家级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工程图学、化学、力学、物理学

国家级战略产业人才培养基地:生命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示范性软件学院

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浙江大学国家双创示范基地

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浙江大学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生物学、力学、工程训练、机械工程、农业生物学、电工电子、能源与动力、机电类专业、环境与资源、计算机技术与工程、化工类、土建类、医学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东方锅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厦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杭州矽力杰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杭州中粮包装有限公司、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台达能源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亚德诺半导体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浙江盾安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省电力公司、浙江网新恒天软件有限公司、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中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国家级精品课程:嵌入式系统、电力电子技术、应用光学、生物物料学、应用统计学、综合化学实验、环境微生物学、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生理科学实验、外科学、药物分析、电子商务系统结构及应用、生理学、园艺产品贮运学、宪法学、并行计算与多核程序设计、软件工程、微观经济学、动物营养学、植物保护学、整合与创新设计、病理学、信息安全管理、公共经济学、电力电子技术、定量生理学、妇产科学、工程训练(金工)、机械制图及CAD基础、农业政策学、信号分析与处理、政治学基础、当代科技哲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分子物理、应用计算机图形学、用户体验与产品创新设计、热工实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游戏程序设计、化工设计、环境生物学、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技术创新管理、微积分、药物分析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理论与设计、植物生理学、工程训练(金工)、高分子化学、化工设计、热工实验、工程热力学、3S技术与精细农业、动物营养学、植物保护学、遗传学、外科学、C程序设计基础及实验、计算机游戏程序设计、电力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大学英语、当代科技哲学、电子技术基础、妇产科学、高分子物理、工程图学、机械制图及CAD基础、行政法学、宪法学、环境生物学、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化学、嵌入式系统、软件工程、操作系统、用户体验与产品创新设计、生命科学导论、植物学、生物生产机器人、数学建模、微观经济学、物理学与人类文明、信号分析与处理、药物分析、应用光学、传染病学、生理科学实验、网络营销、生理学等

国家级特色专业:新闻学、软件工程(设3个专业方向)、信息与通信工程、动物科学、农林经济管理、电子信息工程、数字媒体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临床医学、工业设计、生物医学工程、建筑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环境科学、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机械电子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科学、自动化、教育学、物理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环境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土木工程、植物保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系统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国家级教学团队:工程图学教学团队、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数学建模方法与实践教学团队、生命科学导论教学团队、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外科学教学团队、中国现当代文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生物系统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程序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机械制造基础实践教学团队、电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生理科学实验课程教学团队

2、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在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比中,由浙大主持的11项教学成果获第八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

在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比中,由浙大主持的11项教学成果获第七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0项。

在2010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比中,由浙大主持的11项教学成果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0项。

在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比中,由浙大主持的15项教学成果获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3项。

在2001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比中,由浙大主持的10项教学成果获第四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二等奖10项。

研究生培养

从1999年至2018年,浙大共授予博士学位22316人,授予硕士学位96974人。

截至2018年12月,浙大共有48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93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

为建立健全浙江大学研究生奖助制度,强化资助育人功能,浙大先后制定了《浙江大学研究生学费管理办法(试行)》、《浙江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办法(试行)》、《浙江大学研究生资助管理办法(试行)》、《浙江大学非全日制研究生奖学金实施办法(试行)》。[31]

现任领导

2018年,浙大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签横向技术合同 3493 项,合同经费18.75 亿元,横向到款科研经费15.31 亿元。转化科技成果 287 项,知识产权收益 1.19 亿元。继续教育办学总收入超 10.52 亿元。

浙大7家附属医院完成门急诊1887.66 万人次,住院70.08万人次,住院手术29.95 万人次,业务总收入 218.25 亿元。

浙大教育基金会规模达到 27.78 亿元。全年社会捐赠签约金额 4.13 亿元,到款 4.55 亿元,获中央捐赠配比 1.14 亿元。

浙大控股集团实现收入 25.98 亿元、净利润 1.32 亿元、上交税费1.20 亿元。创新技术研究院投资的科技型公司,出资孵化成立项目 1 个。国家大学科技园新增入园企业 86 家,培育毕业企业 10家,入选杭州市培育计划企业 6 家,大学生创业企业 52 家。出版社总收入 2.30 亿元。建筑设计研究院签订设计合同 1247 项,合同总金额 7.83 亿元。[32]

历任领导

2018年,浙大接待海外访问团组1252人次,新签和续签校际合作协议及学生交换协议56项,全校师生海外学习交流总数达到13146人次,其中本科生赴海外学习交流4416人次,研究生公派出国(境)3312人次,博士研究生海外交流率达90.18%。[32]

获得荣誉

词条图册

政府批建基地

国家重点实验室

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

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

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参加)

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参加)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病毒性肝炎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儿童保健和儿童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光学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电液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列车智能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水煤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参加)

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国家健康和疾病人脑组织资源库

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浙江国际纳米技术联合研发中心

先进能源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中国-葡萄牙先进材料联合创新中心

园艺作物品质调控与应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海洋土木工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流程生产质量优化与控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光电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肝病和肝移植研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出生缺陷诊治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发改委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出生缺陷诊治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

生物饲料安全与污染防控国家工程实验室

垃圾焚烧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

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

海洋工程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浙江)

工业生物催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浙江)

园艺产品冷链物流工艺与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浙江)

药物制剂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浙江)

智能食品加工技术与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浙江)

先进结构设计与建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浙江)

教育部

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

脑与脑机融合前沿中心

教育部集成攻关大平台

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

煤炭分级转化清洁发电协同创新中心

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

人工智能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工业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生物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生命系统稳态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动物分子营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污染环境修复与生态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软弱土与环境土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恶性肿瘤预警与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生殖遗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生物质化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视觉感知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膜与水处理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嵌入式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计算机辅助产品创新设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表面与结构改性无机功能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数字图书馆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高压过程装备与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电子病历与智能专家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海洋感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浙江长兴作物有害生物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浙江舟山群岛海洋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光子学与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教育部其他

智能科学与技术网上合作研究中心(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

国家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质基因保护中心(教育部、国家林业局)

教育部含油气盆地构造研究中心

浙江国际纳米技术研发中心(教育部、国家外专局)

磁约束核聚变教育部研究中心(联合)

新型飞行器联合研究中心(教育部)

农业农村部

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

农业农村部核农学重点实验室

农业农村部园艺作物生长发育重点实验室

农业农村部作物病虫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农业农村部华东动物营养与饲料重点实验室

农业农村部动物病毒学重点实验室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产后处理重点实验室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产地处理装备重点实验室

农业农村部设施农业装备与信息化重点实验室

农业农村部光谱检测重点实验室

卫生健康委

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

卫生健康委传染病重点实验室

卫生健康委多器官联合移植研究重点实验室

卫生健康委医学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实验室(三级)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计算机辅助中药分析实验室(三级)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与毒理实验室(三级)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免疫(肾病)实验室(三级)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心血管)实验室(三级)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病理生理(胃肠病)实验室(三级)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分析与代谢实验室(三级)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血液病)实验室(三级) 

其他部委

国家环境保护燃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

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中央网信办)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浙江呼吸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科技厅

浙江省实验室

良渚实验室

浙江应用数学中心

浙江应用数学中心

浙江省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医学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应用化学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饲料与动物营养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细胞与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核农学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信息处理与通信网络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农业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心脑血管检测技术与药效评价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电磁及复合暴露健康危害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动物预防医学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女性生殖健康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传染病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医学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水体污染控制与环境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新生儿疾病(诊治)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血液肿瘤(诊治)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服务机器人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微生物生化与代谢工程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心血管病诊治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疾病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有机污染过程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医学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空间结构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腔镜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光电磁传感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重要致盲眼病防治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肾脏疾病防治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网络多媒体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技术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作物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电池新材料与应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海洋可再生能源电气装备与系统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抗肿瘤药物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饮用水安全与输配技术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三维打印工艺与装备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精神障碍诊疗和防治技术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园艺植物整合生物学研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大数据智能计算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制冷与低温技术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新型吸附分离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软体机器人与智能器件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临床体外诊断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海洋岩土工程与材料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化工高效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先进微纳电子器件智能系统及应用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肝胆胰肿瘤精准诊治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胰腺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口腔生物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海洋观测-成像试验区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呼吸疾病诊治及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生殖障碍诊治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作物病虫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量子技术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设计智能与数字创意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电机系统智能控制与变流技术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骨骼肌肉退变与再生修复转化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药物临床研究与评价技术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肿瘤微环境与免疫治疗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地学大数据与地球深部资源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免疫与炎症疾病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智能预防医学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运动系统疾病研究与精准诊治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增龄与理化损伤性疾病诊治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心血管介入与再生修复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蚕蜂资源利用与创新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区块链与网络空间治理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激发态材料合成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癌症分子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遗传缺陷与发育障碍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角膜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智能生物材料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严重创伤与烧伤诊治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新型信息材料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参加)

浙江省微量有毒化学物健康风险评估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参加)

浙江省微生物技术与生物信息研究重点实验室(参加)

浙江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浙江省现代服务业电子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浙江省认知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浙江省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浙江省网络媒体云处理与分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参加)

浙江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长兴作物有害生物浙江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浙江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浙江省心脑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浙江省肝胆胰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浙江省腹腔脏器微创诊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浙江省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浙江省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浙江省肾脏与泌尿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浙江省血液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浙江省运动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浙江省急危重症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浙江省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浙江省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浙江省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肝病和肝移植研究浙江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园艺产品品质调控技术研创与应用浙江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海洋土木工程浙江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食品药品安全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出生缺陷诊治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消化道肿瘤研究浙江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微创医学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先进材料微结构与性能调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心血管疾病研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健康食品制造与品质控制国际合作基地

种质创新与分子设计育种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农业智能装备与机器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生物饲料研发与安全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环境污染与生态健康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化工智能制造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肿瘤免疫诊断与治疗新技术创新基地

高分子健康材料与应用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电力电子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生殖健康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工程生物学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微纳设计与制造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情绪和情感研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生物医学与工程转化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软机器与柔性电子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医学影像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浙江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浙江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浙江省工业自动化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浙江省饲料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浙江省发改委

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

海洋装备试验浙江省工程实验室

工业生物催化浙江省工程实验室

园艺产品冷链物流工艺与装备浙江省工程实验室

海洋工程材料浙江省工程实验室

药物制剂浙江省工程实验室

食品加工技术与装备浙江省工程实验室

微生物制药浙江省工程实验室

低碳烃制备技术工程实验室

移动终端安全技术工程实验室

先进结构设计与建造工程研究中心

医学人工智能浙江省工程实验室

干细胞与细胞免疫治疗浙江省工程实验室

水污染控制浙江省工程实验室

磁性材料浙江省工程实验室

心血管疾病浙江省工程实验室

微创技术与装备研发浙江省工程实验室

土壤污染协同防治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

数字创意智能技术与装备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

数理心理健康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

设计工程及数字孪生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

智慧交通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

浙江省教育厅

浙江省协同创新中心

煤炭资源化利用发电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

工业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协同创新中心

作物品质与产品安全协同创新中心

智慧东海协同创新中心

乡村振兴协同创新中心

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