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

消息

目录导航

词语释义

基本解释

1、生息与衰减,泛指盛衰、生灭: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消息盈虚,终则有始。

2、音信:至今仍无失踪孩子的消息|走露消息。

3、开关机件的装置:不巧撞开消息,掉下地道。

4、迅速及时和简要报道社会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用电报传递的称“电讯”,特别简短的称“简讯”、“简明新闻”。 

5、为传送信息所需制作的载体。为该信息的调制波或符号组合。前者为连续的时间函数,称为“连续消息”,如语言、图像等;后者为离散的时间函数,称为“离散消息”,如状态、字母、数字等。同样,邮件和信鸽也是消息的一种形式。

分解解释

(xiāo,)消 xiāo 溶化,散失:烟消云散。消融(亦作“消溶”)。消失。消逝。消亡。消沉。消极。消化。灭掉,除去:消除。消灭。消毒。消炎。把时间度过去:消夜。消夏。消闲。消遣。消磨(mì)。减少,损失,耗费:消耗。消损。消退。需要:不消说。中医学病名:消疾。消渴。
(xī,)息 xī 呼吸时进出的气:鼻息。喘息。叹息。窒息。瞬息万变。停止,歇:休息。歇息。息怒。息兵。息事宁人。息止。平息。偃旗息鼓。繁殖,滋生:休养生息。滋息。音信:消息。信息。儿女:子息。 利钱:息率(lǜ)。利息。月息。[1]

使用示例

(xiāo,)消 xiāo 溶化,散失:烟消云散。消融(亦作“消溶”)。消失。消逝。消亡。消沉。消极。消化。灭掉,除去:消除。消灭。消毒。消炎。把时间度过去:消夜。消夏。消闲。消遣。消磨(mì)。减少,损失,耗费:消耗。消损。消退。需要:不消说。中医学病名:消疾。消渴。
(xī,)息 xī 呼吸时进出的气:鼻息。喘息。叹息。窒息。瞬息万变。停止,歇:休息。歇息。息怒。息兵。息事宁人。息止。平息。偃旗息鼓。繁殖,滋生:休养生息。滋息。音信:消息。信息。儿女:子息。 利钱:息率(lǜ)。利息。月息。[1]

特点

1、听到中国足球队已经出线的消息,球迷们欣喜万分。

2、他因打架受了处分的消息在小镇上沸沸扬扬地传开了。

3、那条消息已在人群中扩散开来。

4、知道她自杀的消息真让人大吃一惊。

5、鲁迅先生听到爱国青年遭受反动派杀害的消息,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一篇篇战斗的杂文。[2]

种类

消息的特点:

一是,及时报道最新的事实;

二是,文字简明扼要,篇幅短小;

三是,报道及时快速;

四是,表现方法灵活,活泼生动。

消息只需报道事实,没有必要把事件的根源及相关问题挖得很深很透。

信息与消息

消息的种类可以从不同角度区分

  • 从报道内容上分,可分为: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文教新闻、军事新闻、体育新闻、法制新闻、社会新闻等等

  • 从新闻和事件的关系上分,可分为:事件新闻、非事件新闻

  • 从反映的对象上分,可分为:人物新闻、事件新闻

  • 从篇幅长短上分,可分为:长消息、短消息、简讯、一句话新闻、标题新闻等等

  • 我国新闻界较为通行的分法是按写作特点分成四种:动态消息、综合消息、经验消息、评述消息

  • 动态消息:也称动态新闻,这种消息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国际的重大事件,报道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新气象、新成就、新经验。动态消息中有不少是简讯(短讯、简明 新闻),内容更加单一,文字更加精简,常常一事一讯,几行文字。

  • 综合消息:也称综合新闻,指的是综合反映带有全局性情况、动向、成就和问题的消息报道。

  • 典型消息:也称典型新闻,这是对某一部门或某一单位的典型经验或成功做法的集中报道,用以带动全局,指导一般。

  • 述评消息:也称新闻述评,它除具有动态消息的一般特征外,还往往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由作者直接发出一些必要的议论,简明地表示作者的观点。记者述评、时事述评就是 其中的两种。

写作

乍一看并无多大区别,但仔细分析,它们之间却有一些明显的差异。信息,对于在坐的大家都比较熟悉,乡镇,县直单位都要向本级,上级党委政府报写信息,这个 叫政务信息,它是用较短的篇幅,最简洁的文字,及时准确反映政府,单位工作运转情况,以及与政务活动有关的新情况,新问题,供领导决策和管理的信息形式。而消息则是新闻的主体,是传播新近发生事件的报道。 消息比较复杂一些,而信息则相对简单一些。

首先,从形式上看,消息的标题完整而全面,消息可以有引题,主题和副题,而信息却只有主题,一般没有副题,只有在特殊人物的身份需要说明和对科技信息需要补充说 明两种特殊情况,才有副题,但绝对不能有引题.因此,信息要采用单标题,即只有一个主标题,特殊情况可以有副标 题。

另外,任何消息都有讯头,新闻消息的讯头用来标明消 息的来源,而信息不需要讯头,不需要刻意标明作者获取信 息的具体地方。

其次,从内容上看,虽然信息与新闻消息都有导语,且 导语的形式大多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即在文章开头的 那一段,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放在最前面,其它内容依 重要与新鲜程度顺序排列。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人们要求 用最短的时间得到最大和最多的信息。但是一般新闻消息的 导语或主体部分可以有新闻背景,甚至有一些细节,而信息 则要求直接切入正题,不做过多的展开,直来直去,言简意 赅。

第三,从语言风格上看,信息语言要求朴实、简洁、明快,不需要过多的修饰用语,信息讲求一个"短"字,行文 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求说得多深多透,只告诉受众是什么不是什么,只求点到为止,既在"短"字上见真功夫。因 此,对信息的基本要求是:信息字数虽少,但内涵要丰富,字数少,要求不摆"龙门阵",只登"豆腐块".信息短而 实,不在乎有多长,三言两语,直截了当,把事情说清楚,抓住主要矛盾,给人以一清二楚的印象即可.而消息则可以 多做渲染和铺垫,还有对背景材料的灵活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常错误地把信息等同于消息,认为得到了消息,就是得到了信息.例如,当人们收到一封E_Mail,接到一个电话,收听了广播或收看了电视等等,就说得到了"信息"。确实,人们从接收到的 E_Mail,电话,广播和电视的消息中能获得各种信息,信息与消息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信息与消息并不是一件事,不能等同.消息 中包含信息,是信息的载体.得到消息,从而获得信息。在我们写作过程中如何处理消息和信息呢,其实很简单:向新闻媒体投稿就写消息,向上级部门就报信息,消息可改成信息,信息稍为加工一下可改成消息,两者兼顾,这就解决了。你们有些同志说的既要完成新闻报道任务,又要完成信息报送任务,没有时间写的问题。

事例

题材:

一是从网上找新闻.各政府部门基本上建立了自己 的网站,他们会将本部门的信息上传到网站。同时,经常浏 览一些本地的论坛,看论坛里大家在讨论什么问题;

二是从会议上找新闻;

三是从公文中找新闻。

要素:

写作消息要设想并回答读者问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构成了新闻五要素,即:When(何时)、 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新闻学上补充了一个要素:HOW(如何)。在五个W和一个H中,最主要的是What(何事)、Who(何人)。写作时要认真写好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当我们弄清了“我要说些什么”,接下来就是“怎么说这些内容”,显然这涉及到了如何安排消息的结构。只要我们用心分析一下报刊发表的消息,就会发现,消息的结构比较固定、简单,大多数消息的结构都是“倒金字塔式”式的,即: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开头,次要材料放在后面。消息的结构具体表现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并在文中穿插背景。

(一)标题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拟写得好,可以吸引读者;拟写得差,一篇好消息也会被埋没。可见标题有着向读者推荐的作用。如:《两位市长直接关怀大港“油郎”喜结良缘》(新华社1990 年1月6日电讯稿)、《地球三分钟 净增五百人》(新华社1996年7月13日电讯稿)、 《杭城新事见新风 拎书拜年书压岁》(1991年2月19日《解放日报》)。

消息的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消息标题有主题(正题)、引题(眉题)、副题(次题)三种。

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二)导语

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要做到第一条,必须具备训练有素的分析能力;要做到第二条,则要有写作技巧。

导语写作中的思维过程,通常是以作者的自问自答开始的:

  • 什么事情是已经发生的事件中最重要的?

  • 什么人参加进去了?谁干的或谁讲的?

  • 是用直接性导语,还是用延缓性导语?

  • 有没有什么吸引人的词汇或生动形象的短语要写进导语中?

  • 主题是什么?什么样的动词能最有效地吸引读者?

  • 以上五个问题中,第三个问题涉及到导语的类型。那么,导语有哪些类型呢?

    一类是直接性导语:直接写出事实的核心的导语。多是陈述性的像速记一样地反映事实。

    另一类是延缓性导语:多用于“软”消息。即所报道的不是正在发展中的、变化中的或突发性的事件。它通常用来设置一种现场或创造某种气氛。多是解释性、说明性的。

    导语的形式主要有:

  • 叙述式。用摘录或综合的方法,把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简明扼要地写出来。

  • 描写式。对消息的主要事实或某一有意义的侧面作简洁朴素而又有特色的描写,以酿成气氛。

  • 提问式。先揭露矛盾,鲜明地、尖锐地提出问题,再作简要的回答,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

  • 结论式。把结论写在开头,提示报道某一事物的意义或目的或总结。

  • 号召式。提出号召,给读者指出方向和奋斗目标。

  • 另外还有摘要式、评论式、综合式、解释式等等。

    导语要"立片言以居要",但在写作时,往往免不了出 现各种问题,常见问题称之为导语写作十忌:

  • 一忌名称罗列式导语,某一活动往往是由五六家单 位主办的,有的人在导语中将这些单位名称全部罗列出来,使导语显得既啰嗦又臃肿.读者关心的是这场活动,而不是 主要单位,如果非要出现,可放到消息末尾。

  • 二忌"为了式"或目的式导语.即将新闻事实所要 达到的目的放进导语里,使导语膨胀沉重,不堪重负。

  • 如为 了迎接北京2008年奥运会,为了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干 什么就干什么,不要穿靴戴帽。

  • 三忌背景材料式导语。新闻背景材料一般是解释新 闻主体的,导语应开门见山,开始就用背景材料,不仅说不 清,而且也容易使读者如坠云雾。

  • 四忌学术语言作导语.将一些学术专业性强,难懂 的专业名词放在导语中,显然使人看不懂,这里要做好"第 二种语言的翻译",使之通俗化,大众化,口语化。

  • 五忌导语公式化.一些通讯员或记者喜欢用一个 框框去套多种内容,结果是平淡无奇,千篇一律.公式化导 语必然导致导语无新意,面目可憎。

  • 六忌概念化.导语内无具体新闻事实,充斥了大而 空的套话,空话,官话.。

  • 七忌数字堆砌.导语内数字过多,就会淹没新闻事 实.统计数字一般来说是枯燥乏味的,最好不要将其放进导 语内,即使要写,也应将数字形象化。

  • 八忌长导语.导语冗长,使人感到很沉闷,根本没 有兴趣再看下文。一般应控制在80字内,最多不要超过150 字。

  • 九忌逻辑不清,概念模糊。

  • 十忌标题与导语重复。如题目:县 ХХ 部门举行迎新春 座谈会;导语:昨日,县 ХХ 部门在该局会议室举行慰问老 干部座谈会.题目和导语几乎是"一模一样"。

  • (三)主体

    这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 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 四)背景

    1、新闻背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它方面的联系等。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也就是回答五个"W"中的Why(为什么)。

    西方新闻学认为背景就是对新闻事件作出的解释。美国新闻学家赖斯特说得很清楚:“我看不出新闻背景与解释有什么区别。”“解释,在我看来,就是新闻报道的深入化。就是把单 一的新闻事件放到一系列的事件中去写”,“就是提供新闻的背景知识,从而使读者能够对 新闻事件作出客观的判断。”

    但是“解释”不是议论,解释本身就是事实,也就是说用事实去解释。所以新闻背景又称之为“事实背景”。

    2、背景的作用:

    第一个作用,是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

    第二个作用,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

    第三个作用,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

    第四个作用,表明记者的观点。记者是不准在新闻中发表议论的,但是,谁也无法禁止记者 通过自己来写的新闻表达自己的立场和看法。纯客观的报道是不存在的。

    3、背景的类型,常见的有三种:对比性的,说明性的,注释性的。有的新闻学则将 背景分为四种:人物背景、地理背景、历史背景和事物背景。

    (五)结尾

    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这些结尾写作与一般记 叙文结尾的写作并无大的不同。

    写作误区:

  • 误区一:弱化标题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如果眼睛不明 亮,那新闻是很难吸引人的。我们平时在写作过程中,将大 部分心思用在稿件的内容上,常常是写完稿后再起标题,想 不出好的就随意编个了事,总觉得无关紧要.其实,这是陷 入了弱化标题拟定环节的误区.标题绝对是一篇稿件成功与 否的关键所在.我们阅读消息时,最先看到的常是新闻的标 题,一个好的标题会抓住受众的眼球让他不由自主被吸引着 看下去;而一个索然无味的标题只能让你一扫而过不想再探 究下面的新闻。因此,我们要多在标题拟定上下功夫,要按 照创新,贴切,准确,精炼等原则做好每一个标题. 误区二:角度错位。

  • 误区二:角度错位

    大家都知道,我们负有及时宣传报 道本单位大事要闻的职责。为此,我们大家都付诸了极大努 力,但写出的东西质量却不是很高。

    主要问题还是出在消息 的采写角度上.我们的报道应该精益求精,努力增强报道的 新闻性,亲民性,创新性,尤其在调整报道方向,拓展大众 视角上下功夫,要善于从小的新闻素材中提取最有价值的新 闻点。

    比如,基层会议和基层领导的活动不是新闻,而会议 里出台的重要举措和领导强调的工作导向才是重点,我们在 写作时只有避开会议角度将这些新闻要点"拎"出来,稿件 才能出彩.如果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那角度就是新闻的灵 魂,找准了新闻的角度,也就找到了报道成功之源。

  • 误区三:贪大求全

    我们在写作时,总想把单位的各项 工作全面地反映出来,写消息时就不得要领地"一,二,三,四"方方面面都想带上一笔,殊不知,那也是陷入了另一个 消息写作的误区:贪大求全.我曾经有段时间在新闻写作时 常会不自觉地带有机关应用文写作的痕迹,把稿件写成了总 结报告式,总想面面俱到,却面面不到。

    其实,在消息写作 中是要求的是一事一题,一篇消息只需说清一件新闻就可以 了,如果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题那这篇消息就很难写出质量了。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