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的诞生》是德国现代哲学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第一部较为系统的美学和哲学著作,[3]写于1870-1871他的哲学的诞生地,是一本值得重视的著作。该书表面上是一部美学著作,实质上是一部哲学著作。[2]本书的中文译本可看《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三联书店1986年版。
本书共25节,第1节至第15节讨论了古希腊艺术的起源、发展,悲剧的诞生,悲剧的主要特征,悲剧的灭亡等问题。第16节至第25节的主要内容是:结合近代文学艺术和文化的发展,尤其是结合近代德国艺术与社会的现实,讨论了悲剧与音乐艺术形式的关系,悲剧的再生,以及在悲剧的再生中德意志民族所起的作用等问题。
《悲剧的诞生》一书的最独特之处是对古希腊酒神现象的极端重视。这种现象基本上靠民间口头秘传,缺乏文字资料,一向为正宗的古典学术所不屑。尼采却立足于这种不登大雅之堂的现象,把它当作理解高雅的希腊悲剧、希腊艺术、希腊精神的钥匙,甚至从中提升出了一种哲学来。他能够凭借什么来理解这种史料无征的神秘现象呢?
只能是凭借猜测。然而,他不是凭空猜测,而是根据自己的某种体验,也就是上述所谓“一种被确证的、亲身经历的神秘主义”。对于这一点,尼采自己有清楚的意识。还在写作此书时,一个朋友对他的酒神理论感到疑惑,要求证据,他在一封信中说:“证据怎样才算是可靠的呢?有人在努力接近谜样事物的源头,而现在,可敬的读者却要求全部问题用一个证据来办妥,好像阿波罗亲口说的那样。”在晚期著述中,他更明确地表示,在《悲剧的诞生》中,他是凭借他“最内在的经验”理解了“奇异的酒神现象”,并“把酒神精神转变为一种哲学激情”。
尼采的美学是一种广义的美学,实际上是一种人生哲学。他自己曾谈到,传统的美学只是接受者的美学,而他要建立给读者即艺术家的美学。事实上,尼采的美学尽管不太受志治美学史的学者重视,对于艺术家却有极大的魅力,影响了一大批作家、艺术家的人生观及其作品的思想内容。在这方面,别的美学理论恐难与之匹敌。
贯穿于本书的两个基本概念是日神和酒神。日神阿波罗是光明之神,在其光辉中,万物显示出美的外观;酒神则象征情欲的放纵,是一种痛苦与狂欢交织着的癫狂状态。尼采以日神和酒神象征说明古希腊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及人生的意义。由日神产生了造型艺术,如:诗歌和雕塑,由酒神冲动产生了音乐艺术。人生处于痛苦与悲惨的状态中,日神艺术将这种状态遮掩起,使其呈现出美的外观,使人能活得下去,希腊神话就是这样产生的。酒神冲动则把人生悲惨的现实真实地揭示出来,揭示出日神艺术的根基,使个体在痛苦与消亡中回归世界的本体。
尼采认为,古希腊艺术产生于日神冲动和酒神冲动。悲剧产生于二者的结合。悲剧是不断地走向日神形象世界的酒神歌队。在悲剧中,一方面是酒神的合唱抒情,一方面是日神的舞台梦境。但酒神是悲剧的根据和基础。当古希腊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试图将悲剧安放在日神的基础上时,悲剧就走向了灭亡。
尼采的悲剧世界观强调,只有在酒神状态中,人们才能认识到个体生命的毁灭和整体生命的坚不可摧,由此才产生出一种快感,一种形而上的慰藉。在悲剧中所体现出的人生态度是一种非科学的、非功利的人生态度。尼采对西方自苏格拉底以来的理性主义的、科学主义的和功利主义的人生观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认为它们是一种浅簿的乐观主义。它们只能使人类丧失其生存的基础,人类只有在悲剧的再生中才能实现自我拯救。
尼采对西方近代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积极的意义。但总的来说,从人的本能出发,视酒神状态为人生的基础,这是其反理性主义的根据,也是其强力意志学说的根据,在阅读时,应对其进行批判性的思考。
一种自我批评的尝试
序言:致理查德·瓦格纳
正文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科利版编后记
译后记[5]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德国近代诗人、哲学家。他宣告:“上帝死了!”彻底动摇了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石,他高蹈的“超人哲学”与酒神精神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主要著作有《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善恶之彼岸》、《论道德的谱系》、《快乐的科学》、《曙光》、《权力意志》等。尼采既有哲学家的深邃洞见,又有诗人的澎湃激情。深受他影响的思想文化巨人,有里尔克、萧伯纳、弗洛伊德、加缪、萨特、海德格尔、梁启超、鲁迅等。尼采和马克思、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等同时荣获“千年十大思想家”的盛誉。[6]
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著名德国思想家,诗人哲学家。他强力批判西方传统的基督教文化,否定基督教传统的道德体系,主张重估一切价值;他提倡创造一种生存的意义,为后来的存在主义奠定了基础,被誉为存在主义的先驱之一;他热爱生命,提倡昂然的生命力和奋发的意志力,肯定人世间的价值,给欧洲古典哲学注入新鲜血液并开辟了古典语言学的崭新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开创了人类思想史的新纪元,哲学史可以以尼采前和尼采后来划分。在尼采之后,传统的哲学体系解体了,哲学由非存在转变为存在,从天上回到了地上,由神奇莫测、玄而又玄转变为引起亿万人心灵的无限共鸣。
尼采跟马克思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一样。是对20世纪的精神生活起了最大影响的思想家。本书是尼采一鸣惊人的巨作,也是读者理解尼采美学和哲学的入门书,尼采自称这是一本为那些兼有分析和反省能力的艺术家写的书,充满心理学的创见和艺术的奥秘,是“一部充满青年人的勇气和青年人的忧伤的青年之作”。在这部著作中,尼采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说明了艺术的起源、本质、功用以及人生的意义。
在存在主义的演讲过程中,尼采占着中心的席位。如果没有尼采的话,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和萨特是不可思议的。并且,加缪《西西弗斯的神话》的结论,听来也像是尼采遥远的回音。——考夫曼教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鲁迅《且介亭杂文·拿来主义》
媒体推荐
一部充满青年人的勇气和青年人的忧伤的青年之作,即使在似乎折服于一个权威并表现出真诚敬意的地方,也仍然毫不盲从,傲然独立。
——尼采
名人推荐
尼采知道什么是哲学,而这种知道是稀罕的。唯有伟大的思想家才拥有这种知道。
——海德格尔
尼采是一个启示。我是满怀激情地读他的书,并改变了我的生活。
——福柯
老子与尼采的相同之处,是他们两人同是反抗有神论的宗教思想,同是反抗藩篱个性的继成道德,同是以个人为本位而力求积极的发展。
——郭沫若
西方思想界,柏拉图雄霸两千年,后世哲学大都成了他的微言大义的诠释。其间足可与之争锋者,尼采而外,更有谁人?
——郜元宝
书名: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
作者:【德】尼 采著
翻译:周国平译
出版:三联书店1986年12月第一版
印刷:1987年2月北京第二次印刷
印数:50101——100200册
开本:32开
页数:387页
书号:2002·299
定价:28.5元
其他版本
1986年版
书名:悲剧的诞生
作者:【德】尼 采著
翻译:刘 琦译
出版:作家出版社1986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开本:32开
页数:136 页
定价:1.15元
人民出版社版
书 名: 悲剧的诞生
作 者:(德国)尼采
出版社: 世界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9年07月
ISBN: 9787208085664
开本: 16开
定价: 42.00 元
漓江出版社版
作 者: (德)尼采 著, 赵登荣等译
出 版 社: 漓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2-1
字 数: 226000页 数: 215
开 本: 16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540725068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哲学>> 世界哲学
定价:¥22.80
‘生命意志’——才获得了表达。”在秘仪中,信徒们对生殖的崇拜,性的放纵,与神合一的象征仪式,如此等等。“希腊人用这种秘仪担保什么?永恒的生命,生命的永恒回归;被允诺和贡献在过去之中的未来;超越于死亡和变化之上的胜利的生命之肯定;真正的生命即通过生殖、通过性的神秘而延续的总体生命……这一切都蕴含在狄俄尼索斯这个词里:我不知道还有比这希腊的酒神象征更高的象征意义。在其中可以宗教式地感觉到最深邃的生命本能,求生命之未来的本能,求生命之永恒的本能,——走向生命之中,生殖,作为神圣的路……”这个说明当然混人了尼采后来的观点,例如永恒回归,但基本精神是一贯的,即他从酒神秘仪中看到,希腊人不只是一个迷恋于美的外观的日神民族,更是一个深知个体化之痛苦、渴求永恒生命的酒神民族。
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也谈到了酒神节庆在古代世界的普遍存在。酒神节庆的场面与日神节庆形成鲜明对照。在日神节,“手持月桂枝的少女们向日神大庙庄严移动,一边唱着进行曲,她们依然故我,保持着她们的公民姓名”;相反,“酒神颂歌队却是变态者的歌队,他们的公民经历和社会地位均被忘却,他们变成了自己的神灵的超越时间、超越一切社会领域的仆人。”在尼采看来,人在酒神节不复是个人并因此而进入一种极乐的境界,这一现象是最值得注意的。它表明除了执著于个体化和制造美的外观之幻觉外,人还有一种更强烈的冲动,便是要摆脱个体化的束缚,打破外观的幻觉,回归自然之母的怀抱。在此意义上,“酒神的本质”就在于“个体化原理崩溃之时从人的最内在基础即天性中升起的充满幸福的狂喜”。
版权页:
然后在此状态中又被奉为查格琉斯而广受崇敬——这就暗示出,这样一种解体,即真正狄奥尼索斯的苦难,宛若一种向气、水、土、火的转变,所以,我们就必须把个体化状态视为一切苦难的根源和始基,视为某种本身无耻下流的东西。从这个狄奥尼索斯的微笑中产生了奥林匹斯诸神,从他的眼泪中产生了人类。以这种作为被肢解之神的实存,狄奥尼索斯具有双重本性,他既是残暴野蛮的恶魔,又是温良仁慈的主宰。可是,秘仪信徒们却指望着狄奥尼索斯的再生,对于这种再生,我们现在必须充满预感地把它把握为个体化的终结:对于这个即将到来的第三个狄奥尼索斯,秘仪信徒们报以激荡的欢呼歌唱。而且,只是因为有了这种希望,被分解为个体的支离破碎的世界才焕发出一缕欢乐的容光——通过沉浸在永恒悲伤中的得墨忒耳,神话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当她听说她能再次把狄奥尼索斯生出来时,她第一次重启笑容。以上述观点,我们已然有了一种深刻的、悲观主义的世界观的全部要素,同时也就理解了悲剧的秘仪学说:那就是关于万物统一的基本认识,把个体化当作祸患之始基的看法,艺术作为那种要打破个体化之界限的快乐希望,以及作为对一种重建的统一性的预感。上文早已指出,《荷马史诗》乃是奥林匹斯文化的诗作,这种文化用它来歌唱自己如何战胜了泰坦诸神之争的恐惧。现在,在悲剧诗作的强大影响之下,荷马神话得以重新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