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九棘鲈体长可达40-55厘米。
斑点九棘鲈(6)身体为暗褐色或黑紫色,体侧及各鳍布满具有黑圈之灰色斑点。眼小,短于吻长。口大;上颌稍能活动,可向前伸出,末端延伸之眼后之下方;上下颌前端具小犬齿,下颌内侧齿尖锐,排列不规则,可向内倒状;锄骨和腭骨具绒毛状齿。体椭圆形为侧扁,吻部较为突出。体被细小栉鳞;侧线鳞孔数46至51枚,纵列鳞数95至110枚。背鳍无深刻,背鳍硬棘4枚,软条15至17枚;臀鳍硬棘3枚,软条9枚;腹鳍腹位,臀鳍第二棘较第三棘略长。[1]
背鳍Ⅸ-16;臀鳍Ⅲ-9;胸鳍15—17;腹鳍Ⅰ-5;尾鳍17。侧线鳞69—73。鳃耙数10—13+16—17。标本体长109—295mm,体长为体高2.8—3.1倍,为头长2.3—2.5倍。头长为吻长3.2—4.2倍,为眼径5.3—8倍。体长椭圆形,侧扁。口大,口裂略倾斜,上颌骨末端后伸达眼后下方。前鳃盖具细弱锯齿,鳃盖骨具3扁棘。体被细栉鳞,头部除吻、唇外皆被鳞。尾鳍圆形。生活时体呈褐色,头、体侧及各鳍均散布小于瞳孔的蓝色小圆点,中间色浅。背、臀鳍条部、胸鳍、尾鳍边缘均白色。为热带珊瑚礁习见鱼类,食用。分布于中国南海诸岛和澎湖列岛;红海、印度洋非洲东岸至太平洋中部,北至日本。[2]
斑点九棘鲈分布在印度太平洋区,包括红海、印度洋非洲东岸至太平洋中部、东非、澳洲、法属波里尼西亚、豪勋爵岛,北至日本南部、小笠原群岛以及南海诸岛和澎湖列岛、台湾恒春等海域。[1]
斑点九棘鲈常栖息于热带珊瑚礁区,水深10至40米。会改变身体的颜色。以小鱼、无脊椎动物等为食物。[1]
斑点九棘鲈患有虚喘哮喘、肾阳不足、虚弱、久喘不止、男子阳痿不育、孕妇难产(产妇子宫阵缩无力而难产之时)以及跌打损伤后内伤疼痛等病症者适宜食用。
阴虚火旺、男子性欲过旺、性功能亢进的人以及孕妇不宜食用。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