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颈䴙䴘

目录导航

基本信息

编号: 1301
拉丁目名: PODICIPEDIFORMES
中文目名: 鸊鷉目
中文科名: 鸊鷉科
拉丁科名: Podicipedidae
中文属名: 鸊鷉属
拉丁属名: Podiceps
拉丁种名: nigricollis
定名人: Brehm
年代: 1831
中文名: 黑颈鸊鷉
原始文献: Handb. Naturg. Vog. Deutschl.: 963
模式产地: 德国中部
英文名称: Black-necked Grebe
生境: marshes, ponds, lakes or streams with sufficient cover and vegation
国内分布: 夏时分布于新疆(天山), 内蒙古(东北部呼伦贝尔盟, 东部中部, 西南部), 迁徙经东北南部, 华北各省, 西抵甘肃, 青海, 新疆以至福建, 广东, 台湾, 云南, 四川等处越冬
国外分布: 欧亚中部, 南部, 非洲, 北美洲西部以至中美洲
资料来源: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一卷:82-83. A Synopsis of the Avifauna of China (中国鸟类区系纲要)

描述

编号: 1301
拉丁目名: PODICIPEDIFORMES
中文目名: 鸊鷉目
中文科名: 鸊鷉科
拉丁科名: Podicipedidae
中文属名: 鸊鷉属
拉丁属名: Podiceps
拉丁种名: nigricollis
定名人: Brehm
年代: 1831
中文名: 黑颈鸊鷉
原始文献: Handb. Naturg. Vog. Deutschl.: 963
模式产地: 德国中部
英文名称: Black-necked Grebe
生境: marshes, ponds, lakes or streams with sufficient cover and vegation
国内分布: 夏时分布于新疆(天山), 内蒙古(东北部呼伦贝尔盟, 东部中部, 西南部), 迁徙经东北南部, 华北各省, 西抵甘肃, 青海, 新疆以至福建, 广东, 台湾, 云南, 四川等处越冬
国外分布: 欧亚中部, 南部, 非洲, 北美洲西部以至中美洲
资料来源: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一卷:82-83. A Synopsis of the Avifauna of China (中国鸟类区系纲要)

分布

中等体型(30厘米)的䴙䴘。繁殖期成鸟具松软的黄色耳簇,耳簇延伸至耳羽后,前颈黑色,嘴较角䴙䴘上扬。冬羽:与角??的区别在嘴全深色,且深色的顶冠延至眼下。颏部白色延伸至眼后呈月牙形,飞行时无白色翼覆羽。幼鸟似冬季成鸟,但褐色较重,胸部具深色带,眼圈白色。

虹膜- 红色; 嘴-黑色;脚-灰黑。

叫声:繁殖期发出哀怨笛音poo-eeet及尖厉颤音。

习性

分布范围:分布不连贯,于北美洲西部、欧亚大陆至蒙古西部、非洲、南美洲及中国东北。冬季分散至北纬30°以南地区。

分布状况: 指名亚种为罕见繁殖鸟及冬候鸟。繁殖于天山西部、内蒙古及中国东北;有记录迁徙时见于中国多数地区,越冬于华南和东南沿海及中国西南的河流。可能在云南北部洱海湖也有繁殖现象。在香港为迷鸟。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