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福楼 岷县一中广福楼 岷县一中位于岷县城西南,二郎山西北之二级台地(今天岷县一中)。北宋时修建,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重修后改称为广福寺。一九四七年(民国三十六年),甘肃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决定,在广福寺旧址修建岷县中学,并成立建校委员会,由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蔡呈祥亲任总督导,县长姜凤仪任主任委员,地方士绅何殿章(字约三)督工修建,逾两年而落成,一九五0年春季正式启用。校园建筑布局严整,从北向南,以门楼、礼堂和广福楼正门为中轴,向东西两侧对称展开。整个建筑以广福楼为主体,呈现群星拱北之气势,是当时甘肃省内建筑规格最高的中学。
广仁禅院旧址藏传佛教寺庙 禅定寺763年(唐宝应二年)岷州陷于吐蕃,直到1073年(北宋神宗熙宁六年)王韶收复岷州,在这三百年中,汉藏边界不断向中原腹地推进,鄯、阶、宕、洮、岷、文、甘、肃、瓜、沙、秦、泾、仪、渭等诸州悉数落入吐蕃,大量的藏族人源源不断地迁入安多地区,岷州著名的后氏家族祖先、卓尼杨土司的祖先也都是在此时迁入岷州、卓尼的。到宋代时,今岷县地区已是蕃族云集了,王韶的《平戎策》就曾言及于此:“……今董毡虽在河湟间,而沿边诸族自为种落,如木征瞎药及欺巴温之徒皆与汉界近,在洮河间,其种落大者不过一、二万人,小者二、三千人,皆分离散处,不相统一,此正可以并合而兼抚之……”。在这些散处于洮河边的吐蕃部落中,藏传佛教已经较为盛行,当时知岷州的种谔便因势利导,倡修寺院,广仁禅院开工于种谔知岷州,完成于元丰七年,前后历经十载。熙宁七年(1074年)六月,该寺被赐名为广仁禅院,“结官田五顷,岁度僧一人。”从《广仁禅院碑》来看,它是以宏传藏传佛教为主的寺院。除了广仁禅院外,宋时岷州所修的寺院还有报恩寺、普救寺,其中报恩寺在当时也是声名远播,跻身于“岷州八景”中的“城南古刹”。明代江奎作诗咏之:
丛林巨刻多佳制, 岁深剥落无全字。
庭院尘空向昼闲, 瑶草琪花生满砌。
历览归来日欲昏, 月边时听僧敲门。
盛时偶尔纵行乐,皈依不如如来尊。
新修岷州广仁禅院记
奉议郎权发陕府西路计度转运副使公事兼劝农使轻车都尉供紫王钦臣撰。
奉议郎充都大经制熙河兰会路边防财用司勾当公事赐徘鱼袋周书。
奉议郎权通判岷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事骑都尉借绊王彭年篆。
王师既开西疆,郡县皆复,名山大川,悉在封内。惟是人物之未阜,思所以繁庶之理;风俗之未复,求所以变革之道。诗书礼乐之外,盖有佛氏之道大焉,乃敕数州皆建佛寺,岷州之寺曰广仁禅院。于是,守臣为之力,哲僧为之干,酋豪为之助,虽经历累岁而数百区之盛若一旦而就。初,前守种侯度爽垲之地于川之西南,背山面川,规可以容数百区之广,以为不如是之宏大,则不足称佛宇之尊;今守张侯谓经营之既久,而恐勤者有惰,日加戒促,以底厥成功。
初,岷州之复也。诏以秦州长道、大潭二县隶之。长道有僧曰海渊,居汉源之骨谷,其道信于一方,远近归慕者众。州乃迎海渊以主其事,其道勤身以率下,爱人而及物,始至则程其力之所及,必使力胜其事;事足其日,又有药病咒水之术,老幼争趋,或以车致,或以马驮,健者则扶持而至,人大归信。
郡之酋豪曰赵醇忠、包顺、包诚,皆施财造像。荆棒剃而宫殿巍然,门扉辟而金人焕然,次则范钟以鼓其时,藏经以尊其道,徒有常居,客有枚舍,储峙有廪,涓洁有庖;最其凡四百六十区。其众瞻于高山大川,深林巨郭之际,来者趋,过者下,咸曰:壮哉,吾土之未尝有也,吾昔之所谓佛居而持其教知为口矣。
岷州,故和政郡。通吐谷浑青海塞,南直白马氐之地,大山重复以环绕,洮水荡橘于其中,山川之胜,可以言天下之壮伟。前日之颓垣废垒,今雉堞楼橹以卫之;前日之板屋聚落,今栋宇衢巷以列之,又得佛宫塔庙以壮其城邑,凡言阜人物,变风俗者,信无以过此也。
西羌之俗,自知佛教,每计其部人之多寡,推择其可奉佛者使为之,其诵贝叶傍行之书,虽侏离鸯舌之不可辩,其音琅然如千丈之水赴壑而不知止。又有秋冬间聚粮不出,安坐于庐室之中,曰坐禅,是其心岂无精粹识理者,但世莫知之耳。虽然其人多知佛而不知戒,故妻子具而淫杀不止,口腹纵而荤酣不厌,非中土之教为之开示提防而导其本心,则其精诚直质且不知自有也。
传曰:用夏变夷,信哉其言乎。恭惟圣主之服远也,不以羁縻恍忽之道待其人,必全以中国法教驭之。故强之并弱,大之凌小,则有甲兵刑罚以威之;擅山泽,专障管,则或赋或禄又易之,鸟兽惊散,则文告期会以束之;闲田沃壤,则置兵募士以耕之;书劳告勤,则金帛爵命以宠之;争讼不决,则置吏案法以平之;知佛而不知戒,则塔庙尊严以示之。日计之不足,岁计之有余,必世而后仁,尽在于是矣。
元丰初,予以市国马数至其郡,见海渊首其事,其后继之,则见其功之半;今年遂自来,告其功毕,请予记其终始。予谓海渊既能信其众,又能必其成,复能知其终,必以示后皆非苟且者,乃为书之。七年八月十四日记。
皇城使持节嘉州诸军事嘉州刺史充本州防御使知岷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事兼管内洮东沿边安抚司公事骑都尉清河县开国伯食邑九百户张若纳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