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县

砀山县

目录导航

建制沿革

地名由来

《汉书·地理志》:“砀山出文石”。《水经注》:“获水又东迳砀县故城北,秦立砀郡,盖取山之名。”训诂学家颜师古注:“以有砀山故名砀郡,砀,文石也,其山出焉,故以县名。”《明史·地理志》:砀山县“东南有砀山,其北有芒山。”《寰宇通志》:“砀山,在砀山县东南七十里,县之名取此。”

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属宋国。

战国,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前286年),齐国灭宋国,改属齐国。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燕国乐毅率燕、秦、赵、魏、韩五国联军攻齐,齐国战败,原宋国领土归属魏国。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灭魏国,置砀郡,为三十六郡之一,在县境设下邑县。

县城县城(2)汉王元年(前206年)四月,今县境仍设下邑县(治今县城东毛李庄),属项羽西楚国(都彭城,今徐州市)砀郡(治睢阳县,今商丘市睢阳区)。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正月,砀郡改属彭越的梁国(国都为定陶)。六年春,随砀郡归汉。十一年三月丙寅,随砀郡改属刘恢梁(都睢阳,今商丘南)。高后七年(前181年)二月,改属吕产的吕国。八年八月,改属梁国。后九月,砀郡归汉。汉文帝前元二年(前178年)二月乙卯,砀郡改属刘楫梁国。十二年,复为刘武梁国(都睢阳,今商丘睢阳区)。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梁国改属豫州刺史部。

新莽时(9年),改梁国为陈定郡,砀县改为"节砀县"(今永城市芒山镇),改下邑县为"下治县"(今砀山县城东),仍属豫州刺史部。

东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复砀郡(仍治睢阳县,今商丘市睢阳区),下邑县改名夏邑县(仍治下邑故城,今砀山县城东),属豫州(治谯县,今亳州市谯城区)。建初四年(79年),梁国迁都下邑故城,夏邑县属之。

三国(魏)革梁国,属徐州。三国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魏代汉,今县境仍设夏邑县(治今砀山县城东),属豫州(初治谯,后多次移治)梁郡(治夏邑,今砀山县东1千米毛李庄)。青龙四年(236年),夏邑县(治砀山县东)兼梁国国都。

西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复梁国,砀县并入下邑县(治今砀山县城东)。

南北朝宋时,复置砀县(治今永城市芒山镇),南齐(479年)废。

北魏孝昌元年(525年)夏邑县移治今河南夏邑;二年(526年),置砀郡、砀县。砀郡治所在原下邑城(今砀山县城东),砀县治所鲁城(今永城市芒山镇)。北齐(555年)废砀郡、砀县,置安阳县(治今永城市芒山镇)。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安阳县为砀山县(治今永城市芒山镇),隋大业六年(610年)割彭城、瞧阳二郡之地置永城县,原砀山县城(今芒山镇)划归永城,砀山县治所迁至今砀山县城东,芒砀山以北为砀山县辖区。

唐,砀山县(治今砀山县城东)属瞧阳郡。光化二年(899年),朱全忠以砀山、单父、虞城、曹州之成武,表置辉州。后唐砀山县属单州。

砀山县旅游交通图砀山县旅游交通图宋,砀山县(治今砀山县城)属单州。

金兴定元年(1217年),砀山县改属归德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兴定五年升永城县为永州,辖下邑、砀山、酂三县,芒砀山一带属砀山县(治今砀山县城)辖,宋理宗绍定年间(1228—1233年)砀山县(治今砀山县城东)为洪水荡没,迁治所至芒砀山南麓保安镇(今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镇柿园村)。

元宪宗七年(1257年),复置砀山县(治今砀山县城东),还旧地属东平路。元至元二年(1265年),降永州为永城县,芒砀山一带再属永城县。是年,砀山县并入单父县,至元三年,复置砀山县(治今砀山县城东),属济州,八年,属济宁路。

明洪武四年(1371年),砀山县随徐州改属中书省。六年九月,改临濠府为中立府(治中立县,由钟离县改)。七年八月,中立府改为凤阳府(治临淮县,由中立县改)。八年十月,凤阳府徙治凤阳县(今府城镇)。十三年正月,凤阳府直隶六部。十四年十一月,砀山县改属直隶六部徐州直隶州。永乐元年(1403年),徐州直隶南京(今南京市),南京后改为南直隶,又称直隶南京(仍治今南京市)。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水患,迁砀山县治于小神集(今砀山县城关镇东南陈寨北门外小神集)。四十四年,复旧治(今砀山县东毛李庄)。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改治旧城西1千米秦家堂(今城关镇),二十八年竣工,为夯土砖堞城垣。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升徐州为府,砀山县属徐州府。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砀山县属江苏省徐海道;民国22年属江苏行政督察铜山区;民国24年属江苏省行政督察第九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5月,日军陷徐州。日伪以徐州为中心的苏皖边区的1个市21个县作为特区直接控制。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5日,国民党接管汪伪砀山县。

1949年元月,属中原行政区商丘专署所辖。1949年10月,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专署。

砀山风光砀山风光1949年10月1日建国,砀山县仍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专区。

1950年2月,砀山县民主政府改称砀山县人民政府。

1952年11月15日,砀山县划归江苏省。

1953年3月6日,砀山县改属江苏省徐州专区(驻徐州市)。

1955年2月21日,将砀山县划入安徽省宿县专区。

1956年1月12日,撤销宿县专区,砀山县改属蚌埠专区。1月,砀山县人民政府改称砀山县人民委员会。

1959年3月22日,撤销萧县、砀山县,组建萧砀县,属蚌埠专区。

1961年4月7日,萧砀县改属宿县专区。12月15日,撤销萧砀县,恢复砀山县,仍属宿县专区。

1968年8月,砀山县革命委员会成立。

1981年12月30日,砀山县革命委员会改称砀山县人民政府。

1998年,宿县地区更名为宿州市,砀山县属宿州市管辖。

区划沿革

清朝末年,全县划分4坊21社,后改为25里。

民国元年(1912年),废除里,全县划为3个市4个乡,人口不足4万者为乡,人口大于4万者称市。民国18年废市、乡,改设为7个区,下辖118个乡镇。民国23年,将一、七区合并为一区,五、六区合并为五区,全县划分为5个区,69个乡镇。建立了保甲制度,全县有271个保,3828个甲。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1月7日砀城解放。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废除保甲制度,全县设9个区,72个乡镇,1446个村。

1950年7月,撤消卞楼区,设立城西区,城厢区改称城关镇(区级),全县9个区(镇)100个乡(镇)。

1952年2月,全县调整为8个区,84个乡(镇),1592个行政村。

1953年8月6日,华山县撤消,将原来属砀山县故黄河北(即华山县六、七区)的20个乡,255个自然村划砀山县管辖。仍称六、七区,后改为高寨、周寨区。

1953年9月2日,改名范集区为一区,阚寨区为二区,陈寨区为三区,周集区为四区,唐寨区为五区,高寨区为六区,周寨区为七区,吴集区为八区,城西区为九区,所辖乡未动。

1953年10月17日,山东省单县第六区8个整乡和3个半乡计96个自然村划归砀山管辖,改设成9个乡(马良、王范庄、陈庄、刘庄、吴楼、罗寨、汪庄、陈集、玄庙),称第十区。按旧治系一村两省的马良、卢王庄、杨庄集、贾庄、姜庵等5村划归砀山。另有单县胡杨庄、董台子两村经双方县政府与当地干部协商亦划归砀山,这时砀山原界一体,全县计有10个区,112个乡、镇,1373个行政村。

1954年8月27日,撤销第二区建制,原第九区改名为第二区。

1956年3月,撤区并乡,成立26个乡和城关镇。

1958年9月,全县划为河北乡周寨、城西乡砀城、中心乡陇海、唐寨乡唐寨、李庄乡良梨、陈寨乡陈寨六个人民公社(乡),实行“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

1959年6月,城西乡砀城人民公社分为城关镇砀城人民公社、城西乡东风人民公社。

1961年9月,原来的7个公社划为15个公社。陈寨公社划分关帝庙、黄楼、回龙3个公社;周寨公社划分周寨、高寨、大寨3个公社;城西公社划分官庄、曹庄、陈庄3个公社;唐寨公社划分唐寨、赵楼2个公社;陇海公社划分陇海、权集2个公社。李庄、砀城两个公社规模不变(砀城公社包括城关镇)。

1964年2月,砀城公社公为城关镇和砀城公社,城关镇辖城镇居民和四关生产大队,砀城公社辖屈楼、刘阁、毛园、曾庄、冯园、土山等生产大队。砀城公社后改称城郊公社。

1964年4月11日,为利于解决水利纠纷,经安徽、河南两省商定,将本县东南边沿地区,即黄楼公社所辖的6个行政村划归河南省夏邑县。

1965年5月,李庄公社分成李庄、良梨两个公社。全县设16个公社,1个镇,下辖224个生产大队,3043个生产队。

1980年2月,设区划社,全县设11个区,1个城关镇,改划为63个公社,349个生产大队,4558个生产队。

1984年,撤销公社体制,设立乡政府,乡下设行政村。全县共11个区,1个镇,63个乡,584个行政村。

1988年2月,撤区并乡,全县设7个乡,11个镇。

1992年2月,设立文庄镇,将唐寨镇的毛堂、东汪庄、侯口、文庄4个行政村和赵楼乡的段楼、倪庄、刘庄、王寨4个行政村划归文庄镇,镇政府驻文庄。

1996年5月,赵楼乡改设程庄镇。良梨乡改设良梨镇,镇政府驻于楼。

2000年4月,陇海乡的杨楼、屈楼、土山、七神庙、毛园、刘阁、冯园7个行政村和赵屯乡的苇子园、于楼2个行政村划归城关镇。

砀山县地图砀山县地图2001年,全县设5个乡,14个镇,共383个行政村。

2004年12月,城关镇更名砀城镇,陇海乡整建制并入砀城镇。全县共置18全乡镇、[10]394个行政村。

2005年,全县进行部分村委会合并调整,年末行政村由原来的394个调整为358个。

2007年月12月,撤消西南门镇、文庄镇、黄楼乡、权集乡、刘暗楼乡,并分别整建制并入砀城镇、唐寨镇、关帝庙镇、玄庙镇、周寨镇;改设赵屯乡为赵屯镇。全县原来18个乡镇混合型区划体系调整为13个镇级区划体系,由原来358个行政村调整合并为155个行政村,10个社区。将原西南门镇整建制并入砀城镇,镇政府为原砀城镇驻地(西河北路1号)。将原文庄镇整建制并入唐寨镇,镇政府为原唐寨镇驻地(局子街)。将原刘暗楼乡整建制并入周寨镇,镇政府为原周寨镇驻地(周寨村)。将原黄楼乡整建制并入关帝庙镇,镇政府为原关帝庙镇驻地(关帝庙)。将原权集乡整建制并入玄庙镇,镇政府为原玄庙镇驻地(砀山县果园场场部所在地)。同时还将赵屯乡撤销,设立赵屯镇,行政区划范围不变,镇政府为原赵屯乡驻地(陈庄村)。保留葛集镇、李庄镇、良梨镇、程庄镇、朱楼镇、曹庄镇、官庄坝镇7个镇,行政区划范围、镇政府驻地不变。

行政区划

区划概况

截至2021年,砀山县下辖13个镇,1个开发区,1个加工园,1个新区。[11]

区划详情

13个镇:砀城镇、赵屯镇、李庄镇、唐寨镇、葛集镇、周寨镇、玄庙镇、官庄坝镇、曹庄镇、关帝庙镇、朱楼镇、良梨镇、程庄镇。

1个开发区:经济开发区。

1个加工园:薛楼板材加工园。

1个新区:高铁新区。[11]

位置境域

砀山县砀山县砀山县东南连安徽省萧县,南部、西南部、西部分别与河南省永城市、夏邑县、虞城县接壤;西北部与山东省单县,东北部与江苏省丰县毗邻。介于北纬34°16′—34°39′,东经116°29′—116°38′之间,总面积1193平方千米。[12]

地质构造

砀山县地处山东台背斜徐蚌拗折带。沉积了巨厚的第四系地层,其厚度自东向西至西北逐渐增大。县境南部的程庄、王湾、陈庄、关帝庙一带,第四系厚度为318.15米—456.77米。下伏基岩为古生代二迭系砂页岩。砀城南4里王庄钻孔打至500米尚未穿过第四系地层。第四系地层初步划分为中下更新统(Q1—2),上更新统(Q3),全更新统(Q4)3组。

①中下更新统(Q1—2)本组地层为冲积——湖积层,其顶部常为灰绿色粘土,局部棕黄色亚粘土,多含直径1—2厘米的白色、灰白色钙质结核,局部含有直径1—4毫米的黑色铁锰结核,一般呈半固结状态,层厚40—70米,顶板埋深111.45—193.0米之间。此层为承压水,常夹1—3层以石英为主的细砂、粉砂。单层厚度一般为1.5—7米,据深孔抽水资料表明,该层富水性较好,单位涌水量为0.067—0.47升/秒米,渗透系数为0.53—2.99米/昼夜。水质以HCO型为主,矿化度一般小于1克/升。

②上更新统(Q3)本组地层为冲积——洪积成因的青黄杂色、棕黄色、棕红色的粘土、亚粘土为主,结构致密,常含有直径1—4毫米的黑色铁锰结核及直径1—5厘米的灰黄、灰白色的钙质砂。地层沉积厚度,县东南部为60—97米,西北部较厚为100—128米,此层为承压水,一般夹有1—3层黄色、棕色、浅黄色以石英粒为主的细砂或粉砂。单层厚1—12米,多呈西北~东南向条带状分布。根据抽水资料表明,上部含水层钻孔抽水,单位涌水量为0.04—0.8升/秒米,个别达0.76升/秒米,渗透系数一般1—5.7米/昼夜。水质主要为SQ24—CR型,其次为HEQ23型,水温17℃左右,矿化度多为1—2克/升,个别2—4克/升。

③全统(Q4)本组地层为冲积——洪积层。表层为黄河泛滥的冲积带,以亚砂土为主所复盖。在垂向上以亚砂、亚粘、粘土互层,形成了复杂的地质结构。其沉积厚度一般为44—54米,郭庄、黄楼、谢集等处厚度为56.27—63.85米,此层常夹有1—3层黄色、灰黄色粉砂,单层厚度1.5~10米,大徐庄厚度达33.09米,均匀松散,以石英粒为主,颗粒分选较好,砂层呈透镜状,经常尖灭,在水平方向常发生相变。本组内赋存的地下水是农业灌溉开采利用的主要对象。此层为潜水和局部承压水。1977年12月20日—22日普查测量:故黄河大堤冲积平原地下水位的埋深一般为2.0—4.75米,堤外冲积平原地下水位的埋深一般为1.5—2.7米,矿化度一般小于2克/升,故黄河背河洼地局部为2—4克/升左右。

④全更新统又分为全新统下段、全新统中段和全新统上段,全新统下段(Q14),为棕红、棕黄色,紫灰色粘土、亚粘土与亚砂土、粉砂互层,一般厚度10—20米,顶板埋深为30—40米,下部为褐黄、灰黄色亚砂土或粉砂,单层厚度一般为1—5米,上部为棕红褐黄色粘土、亚粘土土层。质细、较匀一,结构紧密,微层理发育,含少量钙质结核,间有淡水螺化石,全新统中段(Q24),为青黄杂色、棕黄色亚粘土与粉砂、亚砂土沉积,一般厚度为0—18米,顶板埋深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大,堤外平原为9—15米,下部为淡黄色亚砂土,粉砂,发育不好,呈透镜,单层厚度为2—5米,上部为青杂色亚粘土含钙质结核。全新统上段(Q34),为近代黄河泛滥冲积之厚层,其岩性为亚砂土,部分为粉砂夹粘土的透镜体,含水层厚度一般5—16米,为潜水和局部承压水,水平发育含淡水螺化石。表土层,故黄河堤内平原及小神湖洼地为棕红色粘土、亚粘土,其余多为黄色粉砂、亚砂土。

地形地貌

砀山县地势平坦,系黄河冲积而成,境内中部略高,南北稍低。黄河故道以北海拔平均47.8米,以南海拔平均44米,县西北最高处达海拔54.8米,县东南最低处为40.4米,由于黄河屡次泛滥及改道,中小地势起伏,岗、坡、洼相间。这种微域地形的地貌变化,使水、盐重新分配,形成本县的五种地貌类型:

废黄河高滩地

废黄河高滩地废黄河高滩地为黄河及其泻道在不断增高的人工堤约束下形成的高出地面的河床沉积,它包括黄河故道和滩地,宽10—20公里,故黄河砂质废河槽,宽1—1.5公里,废河槽两旁是天然堤带(高0.5—1.0米,宽20—50米),两天然堤带外侧为1—8公里的波状起伏高滩地,高滩地的外侧为背河洼地,高滩地与背河洼地的地面高程相差6—8米。

决口扇形地系

黄泛决口水流堆积而成,黄河泛滥时,洪水冲决堤口,向堤外平原漫流,因流速减小发生沉积,随着漫流范围的扩大,形成由决堤口向外展开的扇状地形。本县决口扇形地主要有3个,一是故黄河北岸的苗城河上游地区;二是砀山城西沙河、利民河上游地区;三是砀山城东的李庄东北地区,决口扇形地地势复杂,地形起伏不平,由于沉积的多是粉沙及细砂,土壤结持力弱,经风力的再搬运,堆积成沙岗、沙丘及波状物。

缓平坡地

由黄河泛滥漫流沉积而成,是全县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地貌类型,地势平缓,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微度倾斜。地面坡降1/10000左右。地下水位为2.5—3米。地下水矿化度1克/升左右。

浅平洼地

浅平洼地分布在城东南小神湖洼地一带,上层多为静水沉积较厚的重壤土或粘土,海拔高程在40—42.5米之间,低于缓平坡地,地势低平,地面由四周向中心缓缓倾斜。坡降在1/5000至1/10000。一般年份地下水位在2米以下,干旱季节达2.5米,汛期在1米左右,地下水矿化度低于1克/升。

背河洼地

亦称交接洼地。主要分布在故黄河两大堤外侧低洼处,与大堤平行呈带状分布。背河洼地的一侧与废黄河高滩地相接,高差极为明显,洼地的另一侧向缓平坡地逐渐过渡,地势缓缓高起,边缘很不明显。背河洼地由于受两侧地下水补给,特别是受高滩地的静水压力影响较大,地下水位较浅,排水困难,地面及地下水迳流滞缓,地下水埋深在1.5—2.5米,汛期短时期在1米以内,矿化度1—2克/升。

气候特征

砀山县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冬季受西北利亚冷高压控制,多北风,气候晴燥,雪雨稀少;春季北方冷高压渐退,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渐增、多东风,气温回暖快、降水逐渐增多;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南风,炎热多雨;秋季副热带高压减退,北方冷高压增强,多北风,气温降低,降水减少。

日照

砀山县年平均日照数为2480.6小时,年际差552.1小时,全年以5、6两月日照时数多,分别为246.3小时和260.8小时,2月最少为167.1小时,从季节来看,夏季最多,为244.1小时,冬季最少,为169.7小时。

温度

砀山县年平均气温14℃,1~7月份为升温过程,7~12月份为降温过程。一年之中,最冷月份为1月,平均气温-0.9℃,最热月份为7月,平均气温27.2℃。常年高温(日最高气温35℃)天数为15天。全年逐旬平均气温以7月下旬最高,为28.2℃;1月中旬气温最低,为-1.2℃,旬平均气温高于27.0℃的有3旬,低于0℃的也有3旬。

降水

砀山县年平均降水量约773.6毫米,四季降水分配极不平衡,春季平均降水量134.8毫米;夏季平均降水量450毫米,其中7月份降水量最大,约占年降水量的28%;秋季平均降水量141.8毫米;冬季平均降水量46.2毫米,其中元月份降水量最小,仅占年降水量的2%。年平均降水日数87天。春季平均降水日数22.1天;夏季平均降水日数31.7天;秋季平均降水日数20.6天;冬季平均降水日数12.6天。

蒸发

砀山县年蒸发量平均为1712.4毫米,约为年平均降水量的2.5倍。夏季蒸发量最高,年平均为672.5毫米,占年总蒸发量的39%,冬季蒸发量最低,年平均156.1毫米,占年总蒸发量9%。6月份蒸发量最大,为287.6毫米,1月份蒸发量最小,为43.7毫米。

砀山县秋冬季多北风,春季多东风,夏季多南风。春末夏初常有西南干旱风,气温高、湿度小,风速大,引起强烈的地面蒸发与植物蒸腾作用,严重影响小麦灌浆,致使千粒重降低。风速常年平均2.5米/秒,最大风速为20米/秒。

水文概况

地表水

砀山河流属新汴河,南四湖两大流域,以黄河故道为分水岭,以北为南四湖流域,汇水面积440.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6.9%;黄河故道以南为新汴河流域,汇水面积752.6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3.1%。

地表水主要来源是大气降水。砀山县降水总量丰水年为13.41亿立方米,平水年为9.32亿立方米,枯水年为6.28亿立方米。多年平均降水9.51亿立方米。

县境内地表水径流年际变化较大,多年平均径流深为110.2毫米,年径流量1.31亿立方米。最大年(1963年)径流深373.3毫米,年径流量4.45亿立方米,最小年径流深16.2毫米,年径流量0.19亿立方米,正常年全县地面蓄水量为4829.50万方。黄河故道湿地黄河故道湿地

地下水

砀山县地下水资源,划分为浅、中、深3个地层,即4~50米,50~150米,150~200米,富水性按勘探钻孔成井的砂层累计度(细砂、粉砂、亚砂土)划为富水区、中等富水区、弱富水区3个类区。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砀山县木本植物:主要有桑、刺槐、榆、椿、梧桐、柳、楸、毛白杨、皂角、野柿、文观果、海棠、山定子、毛桃、杜梨、土杏、君迁子、毛樱桃、圣柳、郁李等。

草本植物:主要有狗尾草、扁蓄草、梭梭草、稗子、大蓟、小蓟、鸡眼草、黑天天、谷谷子、牛舌、吉祥草、芥菜、马兰、苦菜、马炮、米米蒿、附附草、麻麻流、葛草、猪牙草、拉拉秧、银银菜、盐瞿子、猫耳眼、蝎子草、臭麻子、泽漆麻、醋酸子、蚂蜂菜、鸡蛋头、黄花蒿、碱蓬、碱灰菜、扫帚苗、罗布麻、牛毛毡、三棱草、蒲草、芦苇等。

野生中药材:主要有生地、薄荷、蒲公英、白矛、马齿苋、芍药、香附、野地黄、兔丝子、苍耳草、野山楂、枸杞、栝楼、牛旁、益母草、金银花、牵牛花、夏枯草、旱莲、艾、西天草、车前子、串筋花、秫秸花等。

动物资源

砀山县野生动物哺乳纲:有野兔、老鼠、黄鼠狼、獾、蝙蝠等。砀山县野生动物砀山县野生动物(3)

鸟纲:有麻雀、云雀、雀鹰、喜鹊、兰鹊、乌鸦、鸽、布谷鸟、大雁、白燕、啄木鸟、猫头鹰、黄鹂、斑鸠、鹌鹑、麻鸪尤、野鸡、野鸭等。

鱼纲:有鲤鱼、青鱼、草鱼、鲢鱼、鲫鱼、鲇鱼、鲲鱼、葛牙、刀鳅、黄鳝、鳙鱼、棒花鱼、黄桑鱼等。

爬行纲:有龟、鳖、蛇、壁虎、蜥蜴等。

甲壳纲:有青虾、黄虾、紫虾等。

昆虫纲:有蜻蜓、蟑螂、螳螂、蚕、土蜂、蜜蜂、马蜂、蝉、蝼蛄、蟋蟀、牛虻、蝇、土鳖虫、金龟子、萤火虫、蚜虫、蛴螬、地老虎、蝗虫、瓢虫、蝈蝈等。

矿产资源

煤矿

安徽省地质矿产局325地质队于1958-1962年在普查填图工作中,发现砀境南部地下蕴藏煤。1978年,325地质队同安徽省煤田第三勘探队对煤田地质情况作进一步勘探,以李庄至朱楼公路为界,325队勘探东矿段,第三队勘探西矿段,勘探表明:煤田西自杨集车站,东至县界,长30多千米,南北宽10千米左右,总面积300多平方千米;地处永城背斜北冀,含煤地层为石河子组和山西组,呈向北斜的单斜构造,倾角5度至15度,煤层倾角与地层倾角一致;可采煤层为G1、G2、D1、C1、C2共5层,总厚度1.6米至13.87米;G1为主煤层,平均厚度1.25米,埋深290至1040米;其品种有焦煤、瘦煤、贫煤、自然焦等,总储量为7亿吨。即将开采的朱楼煤田主要位朱楼镇境内,属砀山东段煤田西南的一部分,井田面积76平方千米,初步探明煤炭地质储量2亿吨,其中可开采储量约为1.03亿吨,以瘦煤为主,主要用于炼焦。

石油、天然气

1979年,国家地质部石油勘探队、江苏省石油勘探队及中原油田石油公司先后到砀山县勘查石油、天然气资源,施工钻孔4个,钻地探尺1.7万多米,勘得县境北部玄庙一带地下有储油、储气构造,面积约12平方千米。

人口

2020年砀山县常住人口为765564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373965人,占48.85%;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91599人,占51.15%。全县常住人口0—14岁人口为171827人,占22.44%;15—59岁人口为429941人,占56.16%;60岁及以上人口为163796人,占21.4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31424人,占17.17%。

政治

党委领导
职务 姓名
县委书记
唐明
县委副书记
秦晓明、陈莉
参考资料来源:砀山县人民政府[13]
政府领导
职务 姓名
县长
秦晓明
副县长
叶争奇、刘建、许雷侠、张少付、陈冲、陈晓强
参考资料来源:砀山县人民政府[14]
人大领导
职务 姓名
主任
王洪生
副主任
王胜利、孙爱华、李振平
参考资料来源:砀山县人大常委会[15]
政协领导
职务 姓名
主席
武云峰
副主席
仇卫东、汪丽、吉瑞华、杨忠峰、李民峰
参考资料来源:安徽网[16]

经济

党委领导
职务 姓名
县委书记
唐明
县委副书记
秦晓明、陈莉
参考资料来源:砀山县人民政府[13]

综述

政府领导
职务 姓名
县长
秦晓明
副县长
叶争奇、刘建、许雷侠、张少付、陈冲、陈晓强
参考资料来源:砀山县人民政府[14]

第一产业

人大领导
职务 姓名
主任
王洪生
副主任
王胜利、孙爱华、李振平
参考资料来源:砀山县人大常委会[15]

第二产业

政协领导
职务 姓名
主席
武云峰
副主席
仇卫东、汪丽、吉瑞华、杨忠峰、李民峰
参考资料来源:安徽网[16]

第三产业

文化

2020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46.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9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76.9亿元,增长4.1%;第三产业增加值128.1亿元,增长2.9%。三次产业结构为17.0:31.1:51.9。[6]

砀山县城砀山县城

综述

2020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1.8亿元,增长4.1%。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75140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63559公顷,在粮食播种面积中小麦播种面积37895公顷;棉花种植面积88公顷;油料种植面积3175公顷;蔬菜种植面积3860公顷;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1480公顷。

2020年全年粮食总产量30.62万吨,其中:夏粮20.38万吨。蔬菜产量15.87万吨,水果产量155.33万吨,瓜类产量13.76万吨。

2020年全年肉类总产量80077吨。全年大牲畜饲养量1.88万头,出栏1940头。生猪饲养量59.78万头,出栏29.93万头。羊饲养量145.80万只,出栏90.80万只。家禽饲养量1629.61万只,出栏1152.49万只。水产品产量4618吨。[6]

梨都砀山梨都砀山

砀山县金楼家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砀山县金楼家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

民风民俗

工业

2020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8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4%,总产值增长2.9%,分行业看: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23.1%;饮料制造业增长1.2%;纺织服装、服饰业增长44.2%;木材加工业下降8.6%;造纸和纸制品业增长1.9%;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3.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6.3%;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7.6%;电力供应业下降1.2%;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7%。

2020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97.4亿元,利润总额3.7亿元,分别下降36.5%、46.4%。亏损企业亏损总额3747万元,增长57.8%。

建筑业

2020年末,具有三级以上资质等级建筑企业20家。全年资质以上建筑业总产值210106万元,增长10.2%,利润总额6515万元;竣工产值133112万元。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91.9万平方米。[6]

交通

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

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90.0亿元,增长8.0%,其中:工业投资15.9亿元,下降21.9%;房地产投资54.3亿元,增长19.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0.9亿元,增长34.6%;第二产业投资15.9亿元,下降21.9%;第三产业投资73.2亿元,增长9.1%。在建项目151个,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95个,在建亿元以上项目25个(不包括房地产项目)。

2020年,房地产投资543258万元,增长19.4%,其中:住宅投资470415万元,增长16.0%。施工面积4529109平方米,增长12.5%,其中:住宅施工面积3886927平方米,增长9.7%。新开工面积1596624平方米,下降3.0%,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1342113平方米,下降5.3%。商品房销售面积1154054平方米,增长10.4%,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064796平方米,增长5.6%。商品房销售额587908万元,增长18.9%,其中:住宅销售额500850万元,增长9.8%。商品房竣工面积1362528平方米,增长141.6%,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165370平方米,增长133.0%。

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旅游

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2.4亿元,增长2.0%,其中:城镇127.6亿元,增长2.1%;乡村44.8亿元,增长1.7%。从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165.6亿元,增长3.2%;餐饮收入6.8亿元,下降21.1%。

2020年全年进出口总额11434.13万美元,增长18.4%,其中:进口总额515.13万美元,增长26.6%;出口总额10919万美元,增长18.1%。2020年,来砀旅游人数55万人次,旅游业收入8700万元。

财政、金融

2020年,全部财政收入190227万元,增长4.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2248万元,增长8.2%。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各项税收收入87229万元,增长10.9%,其中:增值税33969万元,下降0.3%;非税收入45019万元,增长3.3%。财政支出503293万元,下降5.3%,其中:农林水支出96897万元,增长15.1%;教育支出125632万元,增长4.0%;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00199万元,增长29.3%;卫生健康支出34185万元,下降56.2%。

2020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38.4亿元,比年初增加27.5亿元,增长8.8%,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73.5亿元,比年初增加32.5亿元,增长13.5%。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90.9亿元,比年初增加61.9亿元,增长27.0%。[6]

交通

运输

砀山县之名来源于芒砀山,历史多与芒砀山相关。夏分九州,砀属豫州之域;西周初期属宋,为砀邑。隋开皇18年改为砀山县。《汉书·地理志》:“砀山出文石”。《水经注》:“获水又东迳砀县故城北,秦立砀郡,盖取山之名。”训诂学家颜师古注:“以有砀山故名砀郡,砀,文石也,其山出焉,故以县名。”《明史·地理志》:砀山县“东南有砀山,其北有芒山”。《环宇通志》:“砀山,在砀山县东南七十里,县之名取此。”梁太祖朱温诞生于砀北午沟里。砀山也是近代画坛宗师齐白石的祖籍,檄定百夷的傅友德,名重一时的葛俊清等俊杰贤士代出其间。

社会

砀山梨花节“斗羊”赛砀山梨花节“斗羊”赛砀山历史悠久,民俗文化运动繁富。有绘画、刻字、剪纸等民间艺术,印花布、柳条、蒲苇制品等民间工艺,四平调、琴书、唢呐等民间曲艺,高跷、竹马旱船、舞龙灯等民俗表演,斗鸡、斗羊、斗鹌鹑等民间竞技,拳术、器械等武术表演,洋溢着浓郁的砀山韵味、梨都风情。

安徽有三黄:黄山、黄梅戏、黄河道。历史上的黄河多次泛滥改造,在砀山北部留下了一条长达62千米的故河道。故黄两岸百姓喜爱习武,这里的鸡、羊也爱争斗。从周代开始,古砀郡就盛行斗牛、斗鸡、斗蛐蛐、斗马、斗鸭、斗鹅、斗鹌鹑、斗狗、斗画眉。到了西汉斗羊赛脱颖而出,并风靡三国时代,历经三千年不衰,比著名的突尼斯边太基古城斗羊比赛还早二千年。

黄河故道地区的羊种小尾寒羊,生性好斗,达官贵人和平民百姓都喜斗羊而乐此不疲。久而久之,已成为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人丁无灾的一种民俗活动。在《唐书·艺文志》一书中,唐代丝织工艺家、画家窦师纶就在内库画本《斗羊》中画出黄河故道斗羊时的场景。

邮电通信

科技事业

砀山县砀山县

2020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1.8亿元,下降0.9%。[6]

砀山县位于皖、苏、鲁、豫四省七县交界处,陇海铁路、310国道贯穿全境,黄河故道横卧其间。大京九、京沪铁路、连霍高速、105、206国道擦肩而过。郑徐客运专线,济祁高速十字交汇贯穿全境,构成了砀山新的交通格局。县城东距历史名城徐州市84千米,西接古都商丘市72千米,芒砀山雄峙于前,黄河襟带于后,古为汴京齿唇,徐淮门户,素有九州通衢、天下要冲之称,是安徽省连接欧亚大陆桥的唯一通道。

高速铁路:郑徐高铁

郑徐客运专线砀山段正在建设,新建砀山南站,预计2016年完工运行。

铁路:陇海铁路

国家东西大动脉陇海铁路经过砀山设砀山站,砀山是安徽省连接欧亚大陆桥的唯一通道。

高速公路:济祁高速

济祁高速公路砀山段也已进入实质性建设,建成后将与连霍高速、泗许高速公路连接。

公路:310国道、S101、S223

砀山县县道13条共计254千米,“十二五”期间将全部改造完成,县乡公路依照“十二五”规划进行修建。“村村通”工程现已经全面完成。

航空:砀山通用航空机场

教育事业

2020年全年运送旅客100万人次,其中:铁路运输87.11万人次。铁路货运量45万吨。新增民用汽车8509辆。公路里程达2917.5公里。2020年末,县城公交线路4条,营运公交车辆100辆。全县实有出租汽车445辆。[6]

砀山高铁南站砀山高铁南站

文化事业

卫生事业

2020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数29182户,比上年增加7789户;移动电话用户705530户,比上年增加6533户;国际互联网用户238759户,比上年增加47107户。[6]

劳动就业

2020年,全县申请发明专利381件,新增发明专利授权63件,分别比上年增加236件和41件。[6]

民生保障

砀山县砀山县

2017年11月,砀山县创办具有全国招生资格的艺术类大专院校“中国微电影艺术职业学院”,中央新影电视艺术研究院参与教学工作。[17][18]

2020年末,各类教育学校467所,其中:小学132所,普通中学56所,特殊教育1所,幼儿园278所。在校学生144024人,比上年增加3746人,其中:普通中学在校生42165人,比上年增加2803人;小学在校生66932人,比上年增加1454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3303人,小学专任教师389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6]

旅游

2020年,建成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37个,县图书馆藏书纸质书籍15万册、电子图书25余万册;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齐白石美术馆免费对群众开放。[6]

梨园大戏梨园大戏

荣誉

砀山县砀山县2020年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824238人。年末拥有医院、卫生院38个,实有床位数4698张,卫生技术人员4555人,其中:执业医师1158人,执业助理医师1842人,注册护士2132人。乡镇卫生院19所,床位1149张,卫生技术人员1250人。[6]

词条图册

2020年末,全县从业人员42.8万人。分产业看:第一产业22.9万人,第二产业9.7万人,第三产业10.2万人。[6]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