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话

标话

目录导航

简介

标话是广东怀集乡民的独特语言,当地不同于广东境内的广府话(白话)、客家话、潮汕话的“标话”,是古粤语的“活化石”。 据研究考证,讲标话的怀集汉人祖先是二千二百多年前,由战国时期由中原迁来,比怀集县讲白话的汉人先祖迁来怀集要早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这一人群被当地讲白话的村民称为“讲标人”。 “讲标人”的祖先迁到怀集诗洞、永固等地后,因与当地的百越族土著人聚居一处,语言相互融合,逐步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标话”。 由于“讲标人”居住在交通不便的大山里,与讲白话的汉人交往少,“标话”因此世代相传,一直沿用,有古粤语的“活化石”之誉。 “讲标人”自古居住在汉壮两族的交汇之地,沿袭了汉族和壮族的传统语言和风俗习惯,成为独特的“讲标人”。

特点

标话,在古代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口可能要比现在多得多,地域也要宽广得多。自秦、汉开辟岭南,设立桂林、象郡和番禺三郡以后,经湘江、灵渠、漓江、桂江和西江的粮道就成为历代统治者必保的交通要道。封开、怀集都是历代汉族军民屯戍之地。早在唐初,就在标人居住的地区永固建立了县治,汉人到得早,来得多。汉语对标话的影响很深远。例如标话中的汉语借词多达60%;受汉语粤方言的影响,语音方面增加了一些圆唇元音;语法受汉语的影响也较深,如修饰词组的修饰成分前置的增加了,还从汉语中吸收了不少虚词。

标话保既留了古汉语的音节、又融合了古百越族的部分语言,十分难懂。怀集县的“讲标人”如果讲“标话”,讲白话的人有如听天书。“讲标人”将“抹桌子”说成“抹像”、“坐床”,“什么东西”说成“嗯虾”、“门西”,“猪肉”说成“寄尧(普通话)”“牛素”,“眼泪”叫做“南蚪(白话)”、“水眼”,“早饭”则是“够饪”“饭早”……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