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丰县地处辽宁东北,周边与本省的开原市、昌图县,吉林省的东辽县、东丰县、梨树县相邻。西丰这块地方虽然开发较晚,然而历史却称的上是源远流长。1938年版《西丰县志》记载:商周之前县境属肃慎;由汉至隋,部落纷争,或为扶余,或为挹娄,或为新罗;唐时隶于渤海,归化中原,至宋又脱离焉。在辽则属长岭,在金则属会宁,在元则属咸平。自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起属叶赫。
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后金天命四年),努儿哈赤挥师辽北,下开原,破铁岭,八月十九日灭叶赫。清雍正四年(1726年),县境隶永吉州之西南界。因此地山岭起伏林深草密,人烟绝少,鸟兽栖集,遂连同海龙、辉南、东辽、东丰等地一起封禁为满清王朝搜狩逐猎之围场。委派官员兵丁严加看管,使得“附近居民无复者”(《奉天西丰县乡土志》)。
清时定制,每年“霜降”之后,趁秋高气爽,草木扶疏时节,盛京将军率领将士兵丁,会同围长、翼长,离开盛京,浩荡北行,出威远门,过松树嘴子山,到神树屯(在当时的扎克丹围内,现西丰县郜家店镇立新屯),杀牲祭祀“班达玛法”(满语意为打猎人供的神),然后可开始捕猎。是时,车徒旗帜,枪械弓矢,策马驱犬,前呼后拥,蔚为壮观。清高宗弘历(乾隆)在承德秋猎时所赋诗句中有“深戒武备弛,于焉习猃狩”之句,可见皇家行围捕猎亦寓居安思危、讲武演兵、强化兵备之意。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7年),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奏请朝廷解除封禁,实行开垦,经户部逸准议准,招民垦荒,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招垦结束。历经约十年的招垦,官府共收价银一百一十八万余两,也使得西丰这块地方人烟空前稠密。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全县已有居民二万七千多户,一十七万六千多人(据《奉天通志》)。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秋设县治,因地处围场西流水,又物产丰富,故名西丰,沿用至今。西丰,曾称“掏鹿”。据1938年版《西丰县志》记载,县城东南有元宝沟,即今西丰县更刻乡忠信村,在围荒未辟时,有猎人从山上鹿洞中掏获仔鹿,人们便称当地为掏鹿。后建成县城,离元宝沟仅五里远近,就也把县城称为掏鹿城,同时成为县城的别称。
至于西丰又名“逃鹿”似乎缘起一则民间故事:乾隆皇帝弘历率人出威远门,到柳条边外围场打猎,行至半路骄阳似火,在一大树荫下纳凉,不觉进入梦乡。随行人员不得不随着日荫的移动,移动睡榻。康熙醒来,见浓荫依旧遮蔽自己,便称大树为“神树”;首站宿于今郜家店,因之郜家店又名“头营”。围猎时,康熙皇帝亲自射中一鹿,追到猴石山下,伤鹿逃逸,皇帝脱口叹道:此地逃鹿也!
查阅《清史稿》、《盛京通志》等资料,未见康、乾二帝来西丰的有关记载,想来或许据“掏鹿”二字谐音杜撰也未可知。即便如此,康熙射鹿的故事仍不失为民间口头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一则极富想象的美丽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