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观察路线

地质观察路线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地质路线的密度及布置,以能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体,满足地质调查的目的和要求为准,一般决定于地质调查的比例尺、地质复杂程度、航空像片解译程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的解译成果及通行条件等因素。根据地质研究的需要,地质路线的基本布置形式有两种,即大体垂直于构造线方向的穿越路线和沿地质体界线布置的追索路线。但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具体条件布置多种形式地质观察路线。例如,在岩层走向稳定的地区,一系列观察线垂直岩层走向布置,构成平行状路线;在地质体不呈线状延伸或近似等轴状分布的地区,观察线互相交叉而构成交叉或十字状路线;在构造复杂地区或进行大比例尺填图时,布置放射状或梅花状路线;在黄土等大面积掩盖地区,沿水系河谷等基岩出露处布置的树枝状路线等等。地质路线可分为主干路线和辅助路线。[1]

实习区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准备

       调查前应系统的收集区域内及邻区已有的前人工作成果资料,最大限度的充分了解区域内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情况以及社会、经济、文化情况等,做到胸中“有数”,避免在野外调查中的盲目性。

       具体来说,资料应当收集:1)本区中、大比例尺(>1:10万)的地形图,方便了解地形地貌情况。今天,可以使用遥感图像直观、方便并实时的对现状地形地貌进行认识。对于本调查区,Landsat TM ( ETM+ ) 的30m与15m分辨率可供对本区的山、川、河、湖分布大势的总览;SPOT 10m,全色波段2.5m分辨率或CBERS 19.5m 图像可供对小流域内地形、地貌、河流的较详细了解。若要更进一步详细了解地面情况,可用航片(彩红外或黑白),或0.61m分辨率的Quickbird,或1m分辨率的IKNOS等高分辨率的航片或卫星影像。2)本区前人工作研究成果,包括地质调查、矿产普查勘探,物探、化探,水文地质等专题科学调查研究报告,发表的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及经济、文化等人文地理方面的论文,甚至未发表的资料均应在收集范围内。现在,使用网络技术,用关键词搜集则非常方便、快捷。对这些收集的资料,需要先学习、了解,然后到消化性吸收,做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达到对该区的情况综合掌握,并努力去挖掘资料中的知识内涵,去发现新的需要研究的内容。最后,设计出本次野外考察的数条线路。

 

实习工具及用具与材料的准备与正确使用

       野外考察前,需要准备的工具与材料主要有:地质包、地质锤、罗盘、放大镜、测绳(皮尺)、直尺、量角器、讲义夹、相关图件、相关遥感图像、铅笔、橡皮、记录本、记录表格、米格纸、比色卡、相关化学试剂、话筒、对讲机、GPS、数码照相机、笔记本电脑等。其中测绳每组一个,笔记本电脑、数码照相机若干部,并备若干数量的防暑降温药品、防蚊虫叮咬药品及生活常用药品与生活常用品(如针、线)等。

关于罗盘的使用前已述及,可参阅第一章第二节。其它如GPS、对讲机的使用,在此不赘述。

 

野外踏勘与驻地的选择

       虽然通过室内对考察区的相关材料经过收集、整理,并作了综合研究,但毕竟是理论上的,缺乏对考察区的感性认识。即便曾去过考察区,带队教师在实习前,由于人工的或自然的变动,也可能会使实习考察区的地形、道路等发生变化,或者随着研究与认识的深入,产生了新的认识。故均需要在实习考察之前,再作踏勘,以便对实习区的典型地层剖面划分及各类地质体等取得统一认识;对室内设计的若干实习考察线路的一次检查,考证其是否合理、科学,要不要修改调整室内设计的考察路线;最后,为分组作业时确定统一标准。

踏勘路线选择的基本原则:选择位于典型或重点剖面上的线路;或沿若干重点考察线路进行踏勘考察。

带队老师要事前考察、选定实习学生的住所,住所能基本提供实习学生食、住及学习的空间,居住地的位置最好位于考察区的中间部位,以节约路线行走的长度。

 

 

 

野外地质考察主要线路

 

炭井村—岠嶂山—金银洞北山

(一)路线简介

从巢湖铸造厂驻地出发,经炭井村到达岠嶂山山脚,从炭井村向斜的西翼经其核部到达东翼,然后沿岠嶂山到达山顶,沿山脊下山,到达金银洞北山,进行考察实习。

(二)实习内容

1.炭井村向斜的构造及形态特征分析。对出露的主要岩层及其特征分析,了解正、负地形的概念。炭井村倾伏向斜西翼与狮子口倾伏背斜的东翼相连。轴部经过炭井村呈北东30º方向延伸,核部由二迭系上统龙潭组(P2 l)组成。两翼为下二叠统、石炭系和泥盆系地层构成,两翼产状亦表现出西翼陡东翼缓的现象。整个向斜向西南倾伏开口,向东北收敛。在地表构成向斜谷地。

2.岠嶂山山体特征及地层、构造分析。观察构成山顶部的泥盆纪五通组石英砂岩的特性,以及由山脚到山顶的志留系岩性特征的变化规律。

3.金银洞北山的地层分析、金银洞洞体的形成原理。观察金陵组、高骊山组、和州组、黄龙组、船山组、栖霞组地层层序及岩性特征与主要化石特征,并采集化石标本。

4.观察金银洞北山与岠嶂山之间次生谷地的形成与小型断裂。

5.在岠嶂山顶学习使用罗盘在地形图上定点。

 

麒麟山—凤凰山—-朝阳山—平顶山

(一)路线简介

从巢湖铸造厂驻地出发,经凤凰山和麒麟山之间的山坳到达麒麟山顶,再经朝阳山到平顶山,沿公路返回。

(二)实习内容

1.麒麟山东坡采石场观察栖霞组(P1 q)、船山组(C3 c)、黄龙组(C2 h)以及和州组(C1 h)上部地层剖面及其接触关系。

2.鹅头岩的形成及其断层性质判断与断层存在标志的分析。

3.朝阳山山脚采石场观察栖霞组(P1 q)与孤峰组(P1 g)的岩性及其接触关系。

4.平顶山向斜山的形成及其地层观察分析。在公路边观察下三叠统“金钉子”候选剖面。

 

凤凰山—狮子冲口—扁井山

(一)路线简介

从巢湖铸造厂驻地出发,经凤凰山和麒麟山之间的山坳到达凤凰山山顶,沿着狮子冲口公路进入谷底,然后经七四一O厂穿过公路到达扁井山。

(二)实习内容

1.狮子口倾伏背斜。它的西翼与平顶山倾伏向斜东翼相连。核部高家边组广泛出露,两翼由坟头组、五通组组成。轴迹走向呈北东30方向展开。枢纽倾伏南西,倾伏角约20°左右。两翼岩层在凤凰山汇合,构成向西南倾伏的外倾转折端。背斜向北东方向延伸,没入张家山北覆盖层下面而消失,在地表上构成背斜谷地。

登上麒麟山山顶,向东北方向望去,便会看到一块广阔的平坦的U字型谷地,这就是狮子口谷地,七四一0兵工厂便位于谷地的中央。

狮子口谷地在形成之前这里还是高山。由印支运动隆起的狮子口的倾伏背斜,因轴部岩层遭受挤压拱起,上覆五通组和坟头组岩性坚硬,张性节理发育,岩层破裂,抗风化强度减弱,利于风化剥蚀。当上覆五通组和坟头组的岩层剥去,下伏的高家边组出露。因高家边页岩比较松软,更易被流水等外力侵蚀,故在地貌上造成背斜成谷的倒置地形,在地表上构成背斜谷地。也就形成了今天的狮子口谷地。

2.观察志留系高家边组页岩;观察志留系坟头组砂岩特征;在坦克修配厂桥头东侧公路边,寻找坟头组上部粉砂质泥岩中的三叶虫化石;观察凤凰山背斜的核部转折端岩层产状变化的特征。

3.扁井山南部马鞍山和金银洞北山岠嶂正断层,二者沿炭井村倾伏向斜东,西两翼发育,横切组成两翼的泥盆系,石灰系和二迭系地层,断层走向北西——南东,沿断线西北翼地层分别向北西错开,东南翼地层分别向南东错开,造成断展线两侧地层不连续,且偶见有方解石质胶结的灰岩破碎角砾带,并在其附近见有中——酸性岩浆的小侵入体分布。根据上述与断层有关之标志,推测二者属于横向正断层构造。

 

王乔洞-紫薇洞

(一)路线简介

    从巢湖铸造厂驻地出发,经炭井村到达火车道,沿火车道到七四一O厂的大门,然后穿越公路到达紫薇洞景区,进游览区大门。

(二)实习内容

1.喀斯特地下溶洞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2.观察王乔洞(古地下暗河道)形态,测量洞长、宽、高及延伸方向,判断其发育形态与石灰岩层理及节理的关系;观察洞内三层古侵蚀M槽特征并测量其相对高度,阐述其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

3.观察紫薇洞内形态,产出层位,测量喀斯特溶洞延伸方向、长度、标高等,考察溶洞内各种岩溶现象。

4.观测王乔洞花岗斑岩侵入体。

5.观测王乔洞断层特征与性质。

 

龟山—唐咀—中庙—姥山

(一)路线简介

    从巢湖铸造厂驻地出发,沿巢湖湖滨大道,到达龟山,唐咀、中庙、姥山。

(二)实习内容

此条路线主要为地质旅游开设。

1.巢湖湖盆的形态特征、构造特性以及形成和演化;构造湖盆的理论;巢湖湖岸的岩性特征以及不同岩性湖岸的侵蚀、崩塌的有关情况。

2.在龟山附近观测坟头组、五通组生物化石、节理;观测五通组层内断层,测量断层产状,分析断层性质。

3.唐咀湖滩地的散落的陶片及有关文化遗存现象;了解有关古居巢国的文献资料,古居巢国消失与巢湖湖盆构造运动的关系;古居巢国考古的研究进展,巢湖水下考古大事记。学会在实践中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4.了解中庙的人文景观及岩性与湖蚀特性。

5.了解姥山岩性特征。

 

麒麟山实测地层剖面

(一)麒麟山实测地层剖面的目的

到一个地区作地质调查工作,工作的内容很多,但其中非常重要的事情有测量地质图和地质剖面图。地质剖面是研究地层、岩石和构造以及矿产资源的基础资料,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前提。地质剖面根据研究对象和目的可进一步分为地层剖面、岩浆岩侵入体剖面以及构造剖面。若是剖面图作的不对,地层顺序自然就弄不清,地质构造也就不清楚,那么该区地质情况也就不能不有错误了。所以,讲究作地质剖面是很重要的事。

麒麟山地层具有代表性,基本涵盖了本区的各类地层,麒麟山实测地层剖面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对本区的基本地层序列、各时代地层厚度、顺序、岩性、接触关系等进行调查。

(二)麒麟山实测地层剖面的方法

地质剖面图的作法很多,主要是根据工作的目的要求,地区的情况所取的比例尺的大小来决定,这次我们野外实测地层剖面是采用导线来进行。导线法的基本思路就是在野外用导线穿越实测岩层面,顺导线对山体进行岩层划分及相关描述。

导线布线的基本原则是:1、剖面的方向与岩层的走向线要互相垂直。2、剖面线要取直线,尽量不要弯曲。

这两个原则在理论上是对的,但在实际工作中要遇到许多不可避免的困难,使我们不可能按照上述两个基本原则来作,除非所做的剖面是很短的。因为:

(1)岩层的走向经常有变化,因此剖面图方向开始一段虽然取得和走向垂直,但前进不远就可能有变化,那就不再垂直了,但剖面线不能跟着转到另一个垂直的方向上去。

(2)剖面线取直线当然很好,但是最容易受地形的限制,如遇到无法攀登的悬崖及不能通行的峡谷等,就使剖面线非拐弯不可。

(3)一般在山区选剖面线是要找大致垂直剖面的一条山脊或沟谷,而山脊和沟谷往往都是有些弯曲的,当然剖面也就不能不有所拐弯。

所以如果当剖面线不是直线(即不与走向线垂直)时,这时沿剖面线所测的地层产状要素,在编绘地层剖面图之时就要先经过换算才能绘制。

导线布线还应注意以下一些方面:

工作地区若是露头相当好,就可以选择相当长的剖面线,这样的剖面可以得到有关地层及构造方面较完整而系统的资料,也可以更正确地了解地质变化,既然所取的线比较长,就不容易得到自始自终完全垂直走向的方向,但是在选线时,最重要的事仍是注意选取剖面线的总方向要大致和走向近乎垂直,至少不能偏斜太大,不如此,就会增添了许多的麻烦,且易增加错差。

由于地形的变化,如深沟、悬崖及通行的区域,还有地层分布的限制,几乎不可能在同一方向测完一个很长的剖面,这样就不能不采取略有拐弯的连续导线法,通常是选择一个长沟的一侧或是长的山脊为路线,这种路线仍然要大致近乎是直的,不可有太大及太多的拐弯,路线的方向及岩层走向的夹角也要相当大,若是太小或近于平行,那就没有意义。

(三)麒麟山实测地层剖面的室内准备工作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