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目录导航

定义

  它是以各单项工业经济效益指标报告期实用数值分别除以该项指标的全国标准值并乘以各自权数,加总后除以总权数求得,工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于1998年起在全国正式实行。新工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依照具有宏观导向性、科学合理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形成了由 总资产贡献率、 资本保值增值率、 资产负债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 全员劳动生产率、 产品销售率7项指标组成的新体系,指标的选择和设置,反映了 企业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产出效率、产销衔接等方面的情况。
  

各项指标的涵义和计算方法为

   (1)总资产贡献率:
  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是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的集中体现,也是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计算公式为:总资产贡献率(%)=(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利息支出)÷ 平均资产总额×12÷累计月数×100%
   (2)资本保值增值率:
  反映企业净资产的变动状况,是企业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计算公式为:资本保值增值率(%)=报告期期末 所有者权益÷上年同期期末所有者权益×100%
   (3)资产负债率:
  该指标既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又反映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计算公式为: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4)流动资产周转率:
  指一定时期内流动资产的周转次数,它既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也反映 资金利用效果和再生产循环的速度。计算公式为:流动资产周转率(次)= 产品销售收入÷全部流动资产平均余额×12÷累计月数
   (5)成本费用利润率:
  是企业全部生产投入与实现利润之比,既反映工业投入的生产成本及费用的经济效益,也反映企业降低成本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计算公式为: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式中成本费用总额指产品销售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的总和。
   (6)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是平均每个职工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工业生产最终成果,反映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其计算公式为: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工业增加值÷全部从业人员人数×12÷累计月数。为消除价格变动因素,式中工业增加值应采用与标准值可比的工业增加值。
   (7)产品销售率:
  反映工业产品已实现销售的程度,是分析工业产销衔接情况,研究工业产品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工业产品销售率(%)=工业销售产值÷现价工业总产值×100%
  

各指标标准值及权数

  指标名称                       标准值                       权数
  综合指数                            -                            100
  总资产贡献率                  10.7                           20
  资本保值增值率               120                            16
  资产负债率                        60                            12
  流动资产周转率              1.52                            15
  成本费用利润率               3.71                           14
  全员劳动生产率            16500                           10
  产品销售率                        96                            13
  

总结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是综合衡量工业经济效益各个方面在数量上总体水平的一种特殊 相对数,是反映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的总量指标,它可以用来考核和评价各地区、各行业乃至各企业工业经济效益的实际水平和发展变化趋势,反映整个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状况的全貌。计算方法是以各单项工业经济效益指标报告期实际数值分别除以该项指标的全国标准值并乘以各自权数,加总后除以总权数求得。计算公式为: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某项指标报告期数值÷该项指标全国标准值×该项指标权数)÷总权数。
  

相关看法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是由国家统计局于1992年建立的一套工业经济评价考核指标体系。这套体系由六项指标组成,分别是工业产品销售率、工业资金利税率、工业 成本利润率、 工业净产值率、工业 全员劳动生产率、流动资金周转次数。许多地方政府采用这套体系来考核工业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这无疑对纠正片面追求产值,忽视经济效益的现象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计算工业经济效益综令指数时会遇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一些指标已过时。1993年我国会计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新的 会计核算体系。工业经济 评价指标体系中一些指标成为历史,会计报表及统计报表中都没有反映,如计算流动资金周转次数和工业资金利税率涉及到的流动资金,计算这两个指标时般采用流动资产代替流动资金,但两者的经济内容不同,流动资金不包括专项存款、专项物资、专项工程支出、有价证券应收及 暂付款,而流动资产则包括这些项目。又如,计算净产值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要用到的净产值,现在统计报表中没有这个指标,而是计算增加值。
  

税收实证与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分析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是衡量工业经济效益各个方面在数量上的总体水平的相对数,又是反映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的指标。它与税收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又如何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取得经济与税收的双赢呢本文拟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此作一探讨。
  一、税收与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的相关性实证分析
  我们选取了我省近三年与工业关系比较直接的增值税、消费税、 企业所得税三个税种的数据和近三年的有关数据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如下:
  (一)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逐年提高,税收逐年增长
  1.从年度看,我省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提高,税收增长。从2000年到2002年三年的增殖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收入情况看,均是逐年递增:增值税收入2001年比2000年增长17.7%,2002年又比2001年增长14%;消费税2001年比2000年增长35.5%,2002年比2001年增长29.1%;企业所得税2001年比2000增长28.9%,2002年比2001增长83.3%。同期的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2000年为73.5%,2001年为84.23%,比上年上升10.75个百分点,2002年为87.29%,比2001年又上升了3.06个百分点。
  2.从季度情况看,亦表现出工业经济效益主要指标提高、税收增长的趋势。以2001年和2002年一季度与三季度数据看最为明显:2001年一季度增值税增长34.3%、消费税增长49.4%、企业所得税增长8.2%,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63.69%;2002年同期,增值税增长11.2%、消费税增长59%、企业所得税增长15.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76.86%,上升了10.17个百分点。2001年与2002年三季度相比较:2001年三季度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分别增长26.3%、52.2%、20.7%,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74.92%;2002年同期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分别长14.1%、23.5%、93.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是87.23%,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2.31个百分点。
  再从甘肃近年工业的经济效益情况看: 资产负债率逐年下降,流动资产周转逐年加快,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 产品销售率提高,在此基础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呈现出逐年提高之势:2000年为73.5%、2001年为84.2%、2002年上升到87.63%。与此同时,来自工业的几种税(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同时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2000年为62.5亿元、2001年为75.7亿元,增长20%,2002年为85.5亿元,增长13%。
  可以看出,税收与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的增长是同步的,二者间的关系是联动的关系,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二)与全国部分省相比,甘肃工业经济效益有着改善和提高的巨大空间
  通过与全国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我省工业经济效益同全国相比较主要差距在: 总资产贡献率低3.9个百分点, 流动资产周转率比全国慢0.53个百分点,成本费用率低4.38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低17177元/人.年,产品销售率低0.64个百分点。而这五项指标在计算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时所占的权数均较大,与税收的关系都比较密切。在和产业结构相似的山西省相比较,主要差距在:总资产贡献率低0.47个百分点, 成本费用利润率低2.07个百分点。通过以上比较说明:我省工业的差距主要是在产出效益上。再深入地探究问题的根源,我们认为,一是 所有制结构不适应生产力发展,二是工业内部结构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导致效益流失。2002年甘肃GDP中公有成分占74.12%,非公有制成分占25.88%。工业的结构为:国有及国有控股占73.57%,比全国平均44.3%高出29个百分点。轻重工业结构为:轻工业占18.39%,重工业占81.61%。实践证明,国有企业因受 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深、时间长,存在机制不活、效益不高的问题。我省工业目前国有及 国有控股企业的比重仍占73.57%,加上 集体所有制15.38%,公有制共88.95%,不能不说体制是影响效益提高的重要原因。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又是影响我省工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原因之一,因为在我省的重工业中是以能源、 原材料工业为主,装备需要量大, 资本的有机构成高,相比轻工业和加工业,总资产贡献率、成本费用利用率、流动资产周转率都不高,加之我省加工工业发展不足,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因而产出效率低。
  (三)从我省2001年几个主要行业经济效益与全国同行业比较看,工业经济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甘肃省2001年煤炭、有色、烟草、石油、机械、电子等行业的七项经济效益指标同全国比较可以看出:我省工业的几个主要行业的多数经济效益指标均低于全国同行业水平。主要差距仍然在总资产贡献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权数份量重的指标方面。以我省工业支柱之一的有色冶炼加工业为例,经济效益七项指标中五项比全国同行差,特别是总资产贡献率比全国低1.28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比全国低0.86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比全国慢0.56个百分点。曾经是我省工业脊梁的机械、电子工业,经济效益已风采不再,远远地落在了全国同行的后边。这又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提高我省工业经济效益的空间很大,提高、改善的重点仍在我省的传统工业部门。
  在西部省份中,国税收入结构不同,相关工业效益指标差异较大。如新疆是一个以石油、天然气为主导的能源工业区,2000年和2001年工业效益指标中的“总资产贡献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两项指标,远远高于西部其他省,反映在税收上是所得税收入占的比重比较大。再如云南省,是一个烟草工业大省,2000年和2001年工业效益指标中的“总资产贡献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两项指标突出地高,反映在税收上是消费税的比重远远大于其他省份。贵州省亦类似。甘肃国税近年的税收结构、工业经济效益主要指标,同全国及邻近省波动基本趋同。表现在税收结构上的特点是:增值税比重稳中有降,所得税比重稳步提高,相关的工业经济效益主要指标亦为小幅波动。这说明,甘肃工业经济和税收在全国大环境中同西部各省是一致的。
  二、提高工业宏观经济效益,培植财源的对策
  (一)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产业结构
  对经济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是“十·五”期间的一条主线,也是我省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任务。结合我省的实际以及对甘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与 税收关系的研究,借鉴省上对浙江经济发展考察的经验,甘肃工业 经济结构调整,一是要大力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二是加快发展附加值高、产业链条长的加工工业。改变目前我省工业经济中国有独大、应对市场的机制不活的状况和产业链条短、 产品附加值低的状况。浙江的经验证明,大力发展非公制经济,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机制灵活、适应市场快,效益好,是强省富民的根本措施和途径。统计数据亦显示,这也是工业增效、财政增收的根本途径。改革开放初的1978年,浙江省的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和甘肃差不多,到了2000年浙江 人均GDP13461元,是甘肃的3.5倍,财政收入(2001年)是甘肃的7.2倍。这其中根本的一条就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再从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看,浙江均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几项主要指标如总资产贡献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是全国三十个省市中的佼佼者,是甘肃省的数倍。这说明,体制一活,经济效益就像打开闸门的水一样涌流出来。
  让民间资本进入工业领域,甘肃也是有条件的。据有关权威部门测算,甘肃仅银行系统就有可利用资金二百多个亿,其他渠道的民间资金也不少。如何将这巨大的民间资本引入工业领域呢可采取(1)大中型企业出让部分股权的办法;(2)中小企业整体拍卖转让的办法;(3)地县工业、特别是以农、副、土、特、矿产品为加工生产对象的工业,都可以放开让民办、民营;(4)让一些国有经济退出没有竞争力的行业。
  甘肃工业结构调整的另一重点是应大力发展加工工业。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致使效益流失,是甘肃工业经济效益低下的又一带根本性的问题。依托我省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以特色原料为对象的加工工业,是提高我省工业宏观经济效益的又一根本途径。医药工业和以农、副、土、特、矿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大有作为、前景广阔。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 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传统的工业化理论侧重于工业以及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将工业化等同于工业的发展,注重资源、资本等要素及发展的外延扩张。 新型工业化就是将工业的发展同信息化结合起来,其核心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我省工业经济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是科技含量低、资源消耗大。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和优化产业水平;重用科技人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强企业管理,节能降耗,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信誉;组建企业集团,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等等,都是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途径,也都是新型工业化所要求的。而最关键的、且最能迅速见成效的是推进工业的信息化水平,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武装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立足西部开发的税收政策建议
  1.改现行“生产型”增值税为“消费型”增值税
  我国现行的税制是以 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而流转税的主体税种—增值税又实行的是“生产型”的增值税,“生产型”的增值税因其对购进的固定资产已含税金不允许抵扣,因而对西部特别是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重工业省份是不利的。重工业因其生产、加工的是以自然原生性物质为对象,需要较强大的机械装备、较多的固定资产。而“生产型”的增值税却对购进固定资产已含税款不予抵扣,从而使企业的负担加重、积累能力减弱,发展没有后劲。这种税制不利于重工业省份对企业的更新改造,不利于企业快速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提升企业素质。为此,建议国家从税收方面加大支持西部大开发的力度,将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据2001年测算,改型后,甘肃省的企业可直接受益9亿多元,主要是在石化、有色、电力、烟草行业,这些又都是甘肃工业的支柱行业。改型后的财政缺失除地方其他收入弥补一部分外,争取中央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给予支持。
  2.扩大现行企业所得税对西部的优惠政策
  现行的西部开发 税收优惠政策,主要集中在企业所得税上,实际上是将东部已实行多年的优惠政策扩大到西部。近年相继增加的优惠政策比以前略有进展,从总体上讲,还是力度不够、含金量不大。据统计,我省自实行西部大开发,1999年到2001年享受到内资企业所得税优惠8648万元,外资企业所得税优惠3986万元。三年总共有100户企业享受到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1.26亿元,仅占 一般纳税人企业总户数的0.9%和全省2001年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500。再从优惠的项目看,规定优惠的新办交通、电力、水利、邮政、广播电视企业基本是空白,从而使这些优惠政策成为空头支票。
  为此我们建议对西部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再增加以下内容:
  (1)在原对新办交通、电力、水利、邮政、广播电视企业 两免三减半的基础上,扩大到所有生产性企业及需要重点扶持的产业,如 信息业、环保业。
  (2)在国产设备投资抵免政策上改以当年新增所得税抵免为以当年应纳税抵免。对亏损企业从盈利年度起抵免,使企业真正得到实惠。
  (3)对西部企业所得税实行就地汇总缴纳的办法,对亏损企业由总机构汇总后予以弥补,以减少亏损。
  (4)西部地区的企业所得税全额留给地方财政。
  上述税制改革与优惠政策扩大的建议,从局部和短期看,税收可能暂时减少,然而能够改善企业的政策环境使企业效益倍增,国家有了更丰厚的税源,从全局和长远看,它产生的是长期效益,培植的是后续财源,是理财上的以少换多、以小换大的策略。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