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中文:弯曲菌属
电镜下弯曲菌属
英文:Campylobacter
概述
弯曲菌属是1973年由Veron等建议确定的一个与人类疾病有关的新菌属,归于 螺菌科。 弯曲菌属细菌是一类 微需氧菌,不分解糖类、 氧化酶阳性,菌体弯曲呈 逗点状、S形或螺旋状 ,有动力的
革兰氏阴性菌。包括5个种和5个 亚种。对人类致病的主要是
空肠弯曲菌和胎儿弯曲菌胎儿亚种。前者是人类腹泻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后者在
免疫功能低下时可引起败血症、脑膜炎等。
生物学特性
形态染色
为
革兰氏阴性、细长、螺旋形或海鸥展翅状、S形的
弯曲杆菌。陈旧培养物可呈球形或长丝状。大小为(0.5~8)μm×(0.2~0.5)μm。一端或两端具有单 鞭毛,运动活泼,有时呈螺旋状运动。一端单鞭毛多见于胎儿亚种,两端单鞭毛多见于空肠弯曲菌,无 芽孢、无 荚膜。
培养特性
1.微需氧菌,初次分离时需在含5%O2、85%N2、10%CO2气体环境中生长, 传代培养时能在10%CO2环境中生长。 2.该菌属最适生长温度随菌种而异。空肠弯曲菌、大肠弯曲菌在43℃生长,25℃不生长;胎儿弯曲菌在25℃生长,而43℃不生长;简明弯曲菌在25℃和43℃均不生长。但各种菌在37℃皆可生长。生长温度的差异可用于菌种的鉴别。 3.营养要求高,在普通培养基上不能生长,需加血液、血清。常用的 选择培养基有Skirrow琼脂、Butzler培养基和Campy-BAP培养基。这些培养基以 血琼脂为基础,加入多种抗生素,能抑制肠道 正常菌群,而有利于本菌分离。空肠弯曲菌属初次分离时,经48小时培养可形成两种菌落: 一种为扁平湿润、灰白色半透明、边缘不整齐、常延接种线扩散生长的菌落; 另一种为圆形凸起、半透明、针尖状、有光泽、单个细小菌落。 两种菌落均不溶血。在布氏肉汤内呈均匀浑浊生长。
生化反应
该菌属生化反应不活泼。不分解糖类、不液化明胶、不分解尿素,V-P和 甲基红试验均阴性。氧化酶均为阳性,大多数弯曲菌还能还原硝酸盐,
触酶试验为阳性,空肠弯曲菌
马尿酸水解试验阳性。
抗原结构
有菌体(O)抗原、热不稳定抗原和鞭毛(H)抗原 。根据O抗原可将空肠弯曲菌分为42个
血清型。
抵抗力
较弱,56℃5分钟即被杀死。干燥环境中仅能存活3小时。
微生物学检验
1.直接涂片
(1)悬滴标本检查:取新鲜粪便于 载玻片上,加生理盐水混合后,上覆盖玻片置显微镜下观察有无 投镖式或螺旋状运动的细菌。脑脊液经3000r/min离心沉淀15min后,制成涂片做悬滴检查。 (2) 革兰染色检查: 为革兰氏阴性逗点状、S形或螺旋状小杆菌。
2.分离培养
粪便和肛拭子标本直接接种于改良弯曲菌琼脂平板,如改良的Skirrow 血琼脂平板和Campy-BAP平板;血液或脑脊液标本接种布氏肉汤增菌后,转种弯曲菌 分离培养基,置43℃、37℃,在微需氧环境下培养24~72小时,观察菌落特征。
3.鉴定
(1)属的鉴定特征:革兰氏阴性细小弯曲杆菌,单鞭毛具有投镖样或螺旋样动力,需氧环境不生长,微需氧条件下,在弯曲菌选择培养基上形成两种类型菌落。不分解葡萄糖。弯曲菌属的鉴定要点为氧化酶阳性、革兰氏阴性、菌体弯曲或呈S形。最常用的 鉴定试验有生长温度(25℃、37℃、42℃)试验、 过氧化氢试验、 马尿酸盐水解试验、硝酸盐和 亚硝酸盐还原试验、
硫化氢试验等等。 (2)种和亚种鉴定:见表
|
触酶 |
25℃生长 |
43℃生长 |
1%甘氨酸 |
H2S |
马尿酸 |
3.5%NaCl |
脲酶 |
胎儿弯曲菌 |
|
|
|
|
|
|
|
|
胎儿亚种 |
+ |
+ |
- |
+ |
+ |
|
|
- |
性病亚种 |
+ |
+ |
- |
- |
- |
|
|
- |
空肠弯曲菌 |
+ |
- |
+ |
|
|
+ |
|
- |
大肠弯曲菌 |
+ |
- |
+ |
|
|
- |
|
- |
痰液弯曲菌 |
|
|
|
|
|
|
|
|
牛亚种 |
- |
- |
+ |
|
|
|
+ |
- |
痰液亚种 |
- |
- |
+ |
+ |
|
|
- |
- |
黏膜亚种 |
- |
- |
+ |
- |
|
|
- |
- |
简明弯曲菌 |
- |
- |
- |
|
|
|
- |
- |
幽门螺旋菌 |
+ |
- |
- |
|
|
|
- |
+ |
临床意义
主要引起人类肠道感染和各种肠道外感染。该菌属中的 空肠弯曲菌是引发散发性 细菌性肠炎的最常见菌种之一,胎儿弯曲菌主要引起肠道外感染,其中胎儿 亚种为主要的人类致病菌。
治疗原则
该菌属常对 红霉素、 克林霉素和 四环素敏感,多数空肠弯曲菌对
氨基糖甙类、
氯霉素及氟 喹诺酮类敏感,由于可产生β- 内酰胺酶,一般对
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
参考资料
-
扩展阅读:
-
- 1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
- 2
《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临床医学检验》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