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祈求到反抗!
从《最蓝的眼睛》中一个黑人小女孩渴望得到一双白人那样的蓝眼睛,经过日夜祈求上帝,最后居然夙愿得偿,真的有了一双美丽的蓝眼睛,却终于发现自己仍然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到《秀拉》中正是黑人女孩秀拉那种令人瞠目的要把这个世界“撕成两半”的决心让她成为同胞心目中倾慕的独立、大胆和自由精神的化身,美国黑人似是已从只知祈求的儿童发展到决心反抗的青年。
托妮·莫瑞森在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1969)及其后的《秀拉》(1973)这两部小说中不仅刻画了佩克拉·勃瑞德拉渥和秀拉·匹斯这两个有着强烈对比的形象,以她们的不同命运及书中众多其他黑人的屈辱生活为人们昭示了作者本民族的过去和现状,并探讨了期 未来的前人管,更一举确立了她“当代美国黑人社会文学观察家”的地位。
作者:(美)托尼·莫瑞森
译者:陈苏东/胡允桓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年:2005-11-01
页数:258
定价:26.00元
装帧:平装
《最蓝的眼睛》是一部悲伤的悲剧小说,该小说叙述了主人公皮科拉·布里德洛瓦所受到的虐待和遭遇。皮科拉是一个年轻的美国女孩子,她的母亲早就知道她的这个非常黑的女儿将来长大后不会是一个吸引人的女孩。小说的故事发生的时间是1940年,小说的第一人称是克劳蒂亚·麦克蒂尔,她比皮科拉小两岁,是皮科拉惟一的朋友。在一个白人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作为黑人的皮科拉开始相信:如果自己的皮肤是白色的,那么她的生活就会美好得多,而且她还把蓝色的眼睛视为是一个白人的象征。她眼看着自己的父亲乔利·布里德洛瓦随着梦想的破碎而逐渐变成了一个暴徒,而且作为一个非裔美国人,父亲也不断地因为其出身而他遭受挫折和羞辱;她的母亲波林则进入了一家清洁而整齐的白人家庭做女仆。
在一个春天的下午,当皮科拉的父亲喝完酒回家后,就强暴了皮科拉,那时,家中只有她和她父亲两人。当父亲再次强暴皮科拉之后,她怀孕了。由于身心遭受伤害,皮科拉更加渴望逃避现实,于是她拜访了骗子牧师迈卡·伊莱休·惠特科姆——迈卡在有名的索阿菲德教堂担任牧师,皮科拉请求迈卡给她一双蓝色的眼睛。为了钱,迈卡声称自己可以帮助皮科拉实现她的理想,但条件是,皮科拉必须首先为他执行一个任务。迈卡早就想除掉一只生病的老狗,于是,他给皮科拉一块有毒的肉,让皮科拉拿这块肉去喂那只老狗,并欺骗皮科拉说,只有这样她才实现自己的愿望。当皮科拉眼看着那只老狗吃了有毒的肉之后在地上痛苦地挣扎并最终死去后,她吓坏了。
这次的惊吓,再加上前面的被强暴事件,这一切地遭遇使得皮科拉变疯了、使得她完全丧失了与现实的接触。皮科拉认为,她的确已经拥有了一双蓝色的眼睛,而且还幻想自己拥有一个亲密的朋友,这个朋友总是不离自己左右,并时分珍视自己,因为自己拥有世界上最蓝的眼睛。
该小说中的几个情节都引起了争论。皮科拉的两次被强暴这个情节,就遭到了指责,因为批评者认为该情节的描写过于露骨,而且小说中还露骨地描绘了皮科拉的父母在皮科拉所住的房间的隔壁房间里的做爱时所发出的声音。另外一个遭到指责的情节,是对乔利所亲眼目睹的第一次性行为的露骨描述——那次,乔利惊讶地发现,2个白人猎手用手电照着一对年轻人,并迫使他们继续完成他们的性行为。
《最蓝的眼睛》因为其“肮脏”和“淫秽”的语言,以及其“露骨地性描写”,而受到几个学区的指责。1994年,该小说被从阿拉斯加州的费尔班克地区的莱斯罗普中学11年级的课程设置中清理了出去,因为该学校的的学生家长指责该书的语言“淫秽”,而且其中还包含了露骨地性描写。学校管理人员于是命令将该书从学校的必读书目中清理出去,并声称他们这样做的理由就是:“该小说是一本极其有争议的书,而且其中还包含着许多非常露骨的性描写内容和许多肮脏的语言。”
同一年,该小说受到了宾西法尼亚州韦斯特切斯特学区和该州的默里斯维尔巴勒夫中学的指责。这两个学区的学生家长都向学校教育委员会抱怨说,该小说拥有“性描写内容”,而且其“语言也是很有争议”的。在对这些抱怨以及该书本身做了一番审查之后,两个学区的教育委员会都驳回了家长们关于要将该小说从学校图书馆和学生必读书目中清理出去的要求。[1]
托妮·莫瑞森(1931~)是当今美国最有影响的黑人女作家,《最蓝的眼睛》(1970)是她发表的第一部小说。讲的是一个年仅11岁的黑人少女佩克拉·布里德洛夫,因为相貌平平,不被家人、同学和邻居喜欢,生活压抑,于是便梦想着能有一双像白人姑娘那样美丽的蓝眼睛,因为当时黑人女孩子普遍相信“蓝眼睛的黑人是最美的”。然而美好的梦想与丑陋的现实有着太大的反差。她不仅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反而被父亲强奸,怀上了身孕,堕入更加痛苦的深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使佩克拉精神错乱,心智疯狂,她出现了幻觉,相信自己真的拥有了一双十分美丽的最蓝的眼睛。30年前,正是这部作品确立了莫瑞森在美国黑人文坛上的地位。之后,她继续探索黑人生活,尤其是黑人妇女的遭遇,又创作了反映黑人反抗精神的小说《秀拉》(Sula, 1973),成名作《所罗门之歌》(Song of Solomon, 1977),获普利策小说奖的《宠儿》(Beloved, 1987),进入90年代后,她还发表了长篇小说《爵士乐》(Jazz, 1992)和《乐园》(The Paradise,1998)。莫瑞森的作品揭示了在美国种族压迫的大背景下,白人文明与黑人传统之间的矛盾冲突,探讨黑人获得自由人格的出路。莫瑞森在作品中利用黑人民间文学和神话传说来渲染气氛,又借鉴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给环境和人物笼罩了一层诡谲的神秘色彩,把今天的现实描绘成“现代神话”,而且她的语言十分口语化,人物的对话写得生动传神。所有这些特点,使莫瑞森成为当代美国黑人文学的代表和领袖人物,因而,她于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也是毫不奇怪的。奇怪的是1970年出版的这部不足20万字的《最蓝的眼睛》,居然在30年后的今天又大受青睐,跻身新书畅销榜的行列,这是很耐人寻味的。[2]
《最蓝的眼睛》:全美最风行的经典名著导读笔记,由哈佛学生们融会名著阅读和文学学习精华,亲笔撰写而成。蓝星系列以经典性和流行性并重的名著为素材,以明晰的风格和地道的语言,解读名著精华和具有时代性的主题和思想。
蓝星精辟、明晰的编写风格让“半天阅读一本名著”成为现实,使我们在有限的闲暇时间内阅读更多的书,同时迅速增强英语水平,提高文学修养,增加谈资。
蓝星闪耀,伴你前行!
PLOT OVERVIEW
情节·览
9岁的克劳蒂亚与10岁的弗里达·麦克蒂尔同父母一起生活在俄亥俄州的洛伦城。适逢经济大萧条末期,两个女孩儿的父母终日为生计奔忙,无暇顾及自己的女儿。然而,全家却生活在爱与稳定的基调上。在麦克蒂尔家寄宿着两个人——亨利·华盛顿与一个叫皮克拉的黑人小女孩。皮克拉的父亲烧毁了自家的房子,这使得克劳蒂亚姐妹俩对她十分同情。皮克拉非常喜欢童星秀兰·邓波儿,她深信美丽就是白色的肤色而自己却很丑陋。
搬回自己家以后,皮克拉的日子异常难熬——父亲的酗酒、母亲的冷漠和父母动辄厮打在一起的生活使皮克拉觉得度日如年。她的哥哥萨米也常常离家出走。皮克拉认为如果她能有一双蓝色的眼睛,她就能得到关爱,她的命运就会被改变。然而,买糖果时杂货店老板好似要将她看穿的眼神,拿她开玩笑的男孩子们,以及浅黑色皮肤的莫林(她新交的朋友)对她的戏弄,这些又都使皮克拉更加相信自己相貌的丑陋。就连他的妈妈也错怪她杀了尤尼奥尔(一个浅黑色皮肤的小男孩儿)的小猫,骂她是“肮脏的黑人小婊子”。
……
CONTEXT
来龙·去脉
PLOT OVERVIEW
情节·览
CHARACTER LIST
角色·亮相
ANALYSIS OF MAJOR CHARACTERS
主角·赏
Pecola Breedlove 皮克拉·布莱得拉夫
Claudia Macteer 克劳蒂亚·麦克蒂尔
Cholly Breedlove 查理·布莱得拉夫
Pauline Breedlove 波琳·布莱得拉夫
THEMES,MOTIFS & SYMBOLS
主题·主题成分·象征
Whiteness as the Standard of Beauty
白肤色作为美的标准
Seeing Versus Being Seen 见与被见
The Power of Stories 故事的力量
Sexual Initiation and Abuse 性起始与性虐待
Satisfying Appetites Versus Suppressing Them 欲望的满足与抑制
The Dick-and Jane Narrative 迪克与珍妮的叙述
The Seasons and Nature 四季与自然
Whiteness and Color 白色与彩色
Eyes and Vision 眼睛与幻想
Dirtiness and Cleanliness 肮脏与洁净
The House 房子
Bluest Eye 最蓝的眼睛
The Marigolds 金盏花
SUMMARY & ANALYSIS
断章·取义
Prologue 开场白
Autumn:Chapter1 秋天:第1章
Autumn:Chapter2 秋天:第2章
Autumn:Chapter3 秋天:第3章
Winter Chapter4 冬天:第4章
Winter Chapter5 冬天:第5章
Spring:Chapter6 春天:第6章
Spring:Chapter7 春天:第7章
Spring:Chapter8 春天:第8章
Spring:Chapter9 春天:第9章
Summer:Chapter10 夏天:第10章
Summer:Chapter11 夏天:第11章
IMPORTANT QUOTATIONS EXPLAINED
语出·有因
KEY FACTS
作品档案
STUDY QUESTIONS & ESSAY TOPICS
问题·论题
REVIEW & RESOURCES
回味·深入
Quiz 四选一
Notes 注释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ading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