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妙丸通用名称:二妙丸
汉语拼音:er miao wan
本品为湿疹类非处方药药品。
二妙丸苍术(炒)、黄柏(炒)。
本品为黄棕色的水丸;气微香,味苦涩。
(1) 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草酸钙针晶细小,长5~32μm,不规则地充塞于薄壁细胞中。黄色纤维大多成束,周围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含晶细胞壁木化,增厚,可见黄色不规则分枝状石细胞。
(2) 取本品粉末2g,置具塞试管中,加乙醚10ml,振摇10分钟,分取上清液2ml置具塞试管中,加高锰酸钾试液2 滴,振摇1 分钟,红色即消失。
(3) 取本品0.1g,研碎,加甲醇5ml,置水浴上加热回流15分钟,滤过,滤液补加甲醇使成5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柏对照药材0.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盐酸小檗碱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 含0.5m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酯-甲醇-异丙醇-浓氨试液(12:6:3:3:1)为展开剂,置氨蒸气预饱和的展开缸内,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 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黄色荧光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黄色荧光斑点。
燥湿清热。用于湿热下注,足膝红肿热痛,下肢丹毒,白带,阴囊湿痒。
每袋装6克。
口服,一次6-9克,一日2次。
1、忌烟酒、辛辣、油腻及腥发食物。
2、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3、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服药期间,如局部皮疹需要使用外用药时,应向专科医师咨询。
5、如瘙痒重者,应去医院就诊。
6、服药7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7、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8、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9、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0、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1、.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密封。
复合膜袋装,每袋6克。
48个月。
二妙丸是以炒制的苍术、黄柏按照1:1的比例粉碎后,按照传统水泛丸的工艺制成的中药成方制剂。二妙丸是中医用于燥湿清热的基础名方,广泛应用于湿热下注引起的炎症、红肿、渗出等症。临床中在各科都有应用,只要是辨证为湿热证,尤其是湿重于热证,均可使用。
二妙丸疗效显著的疾病有:
皮肤科:湿疹、脚气、阴囊湿疹、生殖器疱疹、带状疱疹、手癣、臁疮、脓疱疮、脚癣、下肢急慢性湿疹、皮炎、肛门搔痒症、老年瘙痒症、酒糟鼻。
妇科:白带异常(各种阴道炎导致)、急慢性泌尿系感染、月经不调、盆腔炎。
内科:腹泻、痢疾、肠炎、黄疸、肝炎、胃炎和胃溃疡(湿热型)、失眠多梦(湿热证)。
外科:足膝红肿热痛、风湿性关节炎(湿热症)、下肢静脉曲张兼湿热者、下肢溃疡、糖尿病足、下肢丹毒、坐骨神经痛(湿热证)、湿热腰痛。
泌尿科:泌尿系感染
口腔科:口臭、口舌生疮、牙龈炎、牙周炎。
耳鼻喉科:慢性咽炎、慢性鼻窦炎、慢性上颌窦炎等。
男科:阳痿(湿热下注)、睾丸炎或附睾丸炎
湿热常常表现为一种体质,很难短时间去除,因此往往需要长期用药,多数燥湿清热的药物药性都很强,因此用药应加以注意。由于二妙丸组方简单,几乎无毒副作用,长期服用,非常安全。因此是燥湿清热的首选药物。
二妙散方名出自《丹溪心法》,但本方药物组成并非率先出自《丹溪心法》。苍术、黄柏所组成的二妙散一方,最早见于元代危亦林所著《世医得效方》卷9的“脚气”门中,名苍术散。原文为“苍术散治一切风寒湿热,令足膝痛或赤肿,脚骨间作热痛,虽一点,能令步履艰苦及腰膝臀髀大骨疼痛,令人痿頢,一切脚气,百用百效。苍术,米泔浸一日夜,盐炒。黄柏,去粗皮酒浸一日夜,炙焦各四两,右(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日进三、四服。”
危亦林(1277~1347),元代江西南丰人,将祖上五世累积的经验方剂“依按古方,参之家传”的方法,于天历元年(1328年)开始,至元三年(1337)撰成本书,至正五年(1345年)刊行。其后明 成化17年(1481)复刊行元 朱震亨(1281~1358)所著《丹溪心法》时,将苍术、黄柏组成的苍术散改名为二妙散。在该书卷4“痛风”中载:“二妙散,治筋骨疼痛因湿热者,有气加气药,血虚者加补药,痛甚者加生姜汁,热辣服之。黄柏(炒)、苍术(米泔浸、炒)。右(上)二味为末,沸汤,入姜汁调服,二物皆有雄壮之气,表实气实者,加酒少许佐之。若痰带热者,先以舟车丸,或导水丸,神芎丸下伐。后以趁痛散服之。”从朱震亨所论,未说明二药剂量。
朱震亨与危亦林为同一时代人,危亦林较朱震亨长4岁,但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刊行于1345年,朱震亨的《丹溪心法》刊行于1481年,两书相比较,朱氏所载之方较危氏之方晚了136年,二方主治、组成相同,云二妙散出自《丹溪心法》,若以方名言则是,但若详论主治,似与历史不符。
在《丹溪治法心要 卷3 腰痛门》中,朱震亨另有一首苍术汤,“治湿热腰腿疼痛,两胁搐急,露卧湿地,不能转侧,苍术汤,苍术、黄柏、柴胡、附子、杜仲、川芎、肉桂,作汤服之。”从其主治来看,当是二妙散较早的加味应用。
明 正德10年(1515)虞抟所著《医学正传》卷5将本方加入川牛膝,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名三妙丸,每服五七十丸,空腹姜、盐汤化下,主治湿热下流,两脚麻木,或如火烙之热,这是苍术散加味应用的好的范方,沿用至今的三妙丸、三妙散(汤)皆源于此,方中加牛膝后,则下行力增强,更长于治湿热下注引起的脚气病、腰膝关节酸痛,湿疮以及带下、淋浊。
明《古今医统大全 卷59 脚气门》引《医林集要》二神汤云“治一切风寒湿热,足膝肿痛,脚骨作热者,能令步履艰辛,一切脚气百用百效,苍术(制)、黄柏(制),各三钱半。水煎空心服,日2次。”此方实乃二妙散,但方中药物有剂量,其主治与二妙散相同,这是苍术散组方应用的另一方名。
清 乾隆7年(1742年)吴谦在《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 腹部》中将苍术散加入槟榔,各等分,亦称三妙散,“共研细末,干撒肚脐,出水津淫成片,止痒渗湿,又治湿癣,以苏合油调搽甚效。”但此方不内服,只供外用,即“三妙散用槟榔、苍术、黄柏同研渗湿疮,苏合油调治湿癣,收干止痒效称强。”可惜此方迄今鲜有沿用之人。
清 乾隆19年(1754年)李文炳著《仙拈集》卷2引《医方选要》将苍术(米泔浸,盐炒),黄柏(酒浸,炙),牛膝各五钱,水煎空腹服,用治脚气,名三妙散。
清 乾隆54年(1789年)罗国纲在《罗氏会约医镜》中将虞氏的三妙丸亦改作散剂用。《罗氏会约医镜 卷13 杂证55 论脚病》曰:“三妙散,治腰漆湿痛仙方,苍术三钱,黄柏炒,钱八分,川牛膝二钱,用净膝者更妙,夜服,此方人人可服,若房屋阴湿及走水受湿者,不时各服一、二剂,至老无腰膝湿痛之病,不可忽过。”“三妙治腰膝以下湿病,即前方(二妙散)加川牛膝二钱,夜服。(《罗氏会约医镜》卷12 杂证47 论湿证),并还将二妙散进行加味应用,名加味二妙散 ,治湿热痹痛,骨节疼痛,如火之燎,或麻木痿软,由当归、川牛膝、川萆、防己、龟板、黄柏各二钱,苍术三钱组成,温服,或加份量,醋煮面糊为丸(见《罗氏会约医镜》卷11 杂证 论痹证),并说主治热痹。由此,古籍载之三妙散便有外用和内服之别。名同实异,但两者均系危氏所创之苍术散演化而成的似属无疑。迄今所用三妙散为内服剂,当为《仙拈集》、《罗氏会约医镜》中所先创。《医学正传》中的三妙丸和《仙拈集》、《罗氏会约医镜》中的三妙散药物组成相同,但方名不同。
清 道光19年(1839年)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中又将苍术散改作丸剂,名二妙丸,用以治疗“湿火”(见《类证治裁》湿症论治 附方):“湿热三妙丸,二妙丸加酒蒸牛膝二两。”(见《类证治裁》卷5 痿证论治 附方),并进行加味应用,如加味二妙散,此方所用药物与《罗氏会约医镜》中之加味二妙散完全一样(见《类证治裁》卷5 痹证论治 附方)。
《成方便读》又在苍术散的基础上加入怀牛膝,薏苡仁,名四妙丸,主治湿热下注,下焦痿弱,肿痛,小便不利,使湿热从小便而出,大抵未出苍术散的轨范,制方原理是一致的。
苍术散自创立以来,在使用沿革中,虽几经增补易名,然其药功用的原则始终未变,即清热燥湿,虽有于方中加入牛膝、薏苡仁者,改散为丸,为汤,但以苍术、黄柏二药为主的配伍法度未变,至今仍是治下部湿热病变的要方。近人秦伯未先生在《谦斋医学讲稿》中将二妙散加知母名三妙丸,亦用治下肢痛属湿热下注者。
古代典籍中名“二妙散”方名的方剂还有不少。①《普济方》卷71《杨氏家藏方》中之二妙散由当归、熟干地黄各等分组成,主治目昏,视物不明,泪下。②《百一选方》卷18引柳正之方二妙散由蛇退1条,蚕纸1片(方5寸以上)组成,以麝香温酒调下,主治难产。③《朱氏集验方》卷1二妙散由当归、橘皮各等分组成,具理气血,去风作用。④《朱氏集验方》卷6二妙散由四君子汤,黄芪建中汤各一贴加白扁豆,缩砂仁组成,主治痔疾。⑤《朱氏集验方》卷10二妙散由平胃散、四君子汤各二贴组成,主治妇人血崩。⑥《普济方》卷204二妙散由半夏一两,干桑皮二两组成,主治五膈气,心胸痞塞。⑦《万病回春》卷7二妙散用蜣螂炭火烘干研末服,主治小儿大小便不通。⑧《证治准绳》疡医 卷5二妙散由马蹄香、香圆橘叶组成,主治马(疒其),满身起堆。⑨《慈幼新书》卷1二妙散由文蛤一两,黄柏二钱组成,主治眼中翳膜血丝,煎水外洗。⑩《绛囊摄要》二妙散由蒲黄炒黑,海螵蛸各等分组成,主治舌肿出血,另一方由木瓜一两,干丝瓜络五钱组成,主治虚火牙龈肿痛。以二妙散为名的方剂在《仙拈集》、《外科全生集》等典籍中还有记载,但药物组成各不相同。
另外,朱震亨认为在应用二妙散之前,“若痰热者,先以舟车丸,或导水丸,神芎丸下伐,后以趁痛散服之”。导水丸(见《丹溪心法》卷2 喘15)又名神芎导水丸,“大黄、黄芩二两,丑末、滑石四两,右为末,滴水丸,每四五十丸,温水下。”(见《丹溪心法》卷3 痢9)而《丹溪心法》卷3 发热47:“神芎丸,大黄、黄芩、滑石、牵牛,右为末,滴水为丸。”显然,导水丸即神芎丸,用于清热泻下。“趁痛散(《丹溪心法》卷4 痛风63):乳香、没药、桃仁、红花、当归、地龙酒炒,牛膝酒浸,羌活、甘草、五灵脂酒淘,香附童便浸,或加酒芩,炒酒柏。右为末,酒调二钱服。”从舟车丸、导水丸、趁痛散诸方分析,主要是加强利水除湿、活血行气通经作用,达到强筋健骨的目的,这更利于二妙散发挥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