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成立闫集公社。
1981年,更名赵埝公社,后复置赵埝乡。
1996年,设滨河镇,辖袁宅、孙柳、张埝、赵埝、袁场等13个行政村和刘甸居委会。[2]
1958年,相关部门将骆马湖定为常年水库,移民5万余人。
1965年,成立骆马湖公社。
1987年,骆马湖公社更名骆马湖乡。
1996年,辖洋河滩、月堤、三里、闸坝、西张圩、三湾、戴场7个行政村。[2]
1957年,建皂河乡。
1958年,更名皂河公社。
1985年,复建皂河镇。
1996年,辖张庄、宋场等9个行政村和街北居委会。[2]
1987年,骆马湖乡、赵埝乡、皂河镇属宿迁市(县级)。
1996年,因地级宿迁市成立,原宿迁市(县级)划为宿城区和宿豫县,骆马湖乡、滨河镇、皂河镇属宿豫县。
2000年,撤销滨河镇、骆马湖乡、皂河镇,成立新的皂河镇,以原滨河镇、骆马湖乡、皂河镇行政区域为皂河镇行政区域。
2004年,因宿豫撤县建区,故隶属于宿豫区;同年,洋河滩从皂河镇析出,隶属于井头乡,后又属于晓店镇。
2009年,戴场从皂河镇析出,纳入晓店镇。
2011年,隶属于湖滨新区(准政府)。
皂河
2001年,皂河镇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对2500人以下的行政村(居)进行合并,如下表所示。
并村(居) | 被并村(居) | 并村(居)之后 |
龙岗 | 宋场 | 龙岗 |
街东 | 张庄 | 街东 |
街西 | 街北 | 街西 |
要武 | 袁宅 | 要武 |
闫南 | 孙柳 | 闫南 |
刘甸、闸坝、三里 | 船闸 | |
三湾 | 西张圩 | 三湾 |
新农 | 赵埝 | 新农 |
刘庄 | 张埝 | 刘庄 |
袁场 | 王圩 | |
洋河滩 | 月堤 | 洋河滩 |
2003年,辖洋河滩等5个居委会,闫集、戴场、三湾、王圩等14个行政村。
2018年,辖4个居委会、13个行政村。
并村(居) | 被并村(居) | 并村(居)之后 |
龙岗 | 宋场 | 龙岗 |
街东 | 张庄 | 街东 |
街西 | 街北 | 街西 |
要武 | 袁宅 | 要武 |
闫南 | 孙柳 | 闫南 |
刘甸、闸坝、三里 | 船闸 | |
三湾 | 西张圩 | 三湾 |
新农 | 赵埝 | 新农 |
刘庄 | 张埝 | 刘庄 |
袁场 | 王圩 | |
洋河滩 | 月堤 | 洋河滩 |
截至2018年,皂河镇辖4个居民社区和13个行政村。镇政府驻街东社区行宫路1号。[1]
居民社区(4个) | ||||
船闸社区 | 街西社区 | 街东社区 | 新农社区 | —— |
行政村(13个) | ||||
八井村 | 王营村 | 龙岗村 | 闫南村 | 王圩村 |
金庄村 | 谢庄村 | 七堡村 | 要武村 | —— |
刘庄村 | 闫集村 | 三湾村 | 袁甸村 | —— |
注:三湾村与皂河镇其它所辖村居没有直接的陆地关联(三湾村东南接黄墩镇曹甸村,西北接黄墩镇的马桥村,北抵运河,南临邳洪河),属皂河镇的飞地。 | ||||
参考资料:[1] |
皂河行政区(截至2018年末)
居民社区(4个) | ||||
船闸社区 | 街西社区 | 街东社区 | 新农社区 | —— |
行政村(13个) | ||||
八井村 | 王营村 | 龙岗村 | 闫南村 | 王圩村 |
金庄村 | 谢庄村 | 七堡村 | 要武村 | —— |
刘庄村 | 闫集村 | 三湾村 | 袁甸村 | —— |
注:三湾村与皂河镇其它所辖村居没有直接的陆地关联(三湾村东南接黄墩镇曹甸村,西北接黄墩镇的马桥村,北抵运河,南临邳洪河),属皂河镇的飞地。 | ||||
参考资料:[1] |
皂河镇位于湖滨新区西南部,宿迁市西北部,距宿迁市区约20公里,介于东经118°04′88″—118°18′03″、北纬34°02′07″—34°13′85″之间。地处湖滨新区、宿城区、睢宁县三县(区)交界处,镇西与睢宁县魏集镇接壤,镇南与宿城区蔡集镇、王官集镇毗邻,镇东与支口街道相邻,镇北与湖滨新区黄墩镇毗连。镇域面积26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约19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约3万亩。
皂河镇轮廓图
皂河镇处黄淮冲积平原地区,总体呈骆马湖沿岸以及皂河镇王圩村附近往东南偏高,而骆马湖沿岸往西皂河镇王圩村附近往西北比较低洼。低洼地区是黄墩湖滞洪区。[3]
皂河镇属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年均气温14.6℃,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均降水量919毫米,年均日照总时数2108.9小时。
皂河镇境内主要有古黄河、京杭大运河。
古黄河原名“废黄河”,其由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洪水泛滥冲刷而成,1885年黄河改道后,古黄河不再通航。因其主要接纳市区部分居民生活污水和沿岸工厂所排放的工业废水,自然稀释能力差,水源主要靠天然降雨,被称为“废黄河”。 从1998年起宿迁市政府就采取了疏浚、护坡、建污水处理站等措施,并将“废黄河”改名为“古黄河”或称“黄河故道”。其最高水位13.7米,最低水位6.07米。
京杭大运河是一条人控河流,河水流向不定,自然流向为自北向南,南水北调时则流向相反。京杭大运河在宿迁市境内16千米,平均水位30.15米,最高水位32.99米,最低水位28.2米,平均流量12.48M3/S,最大流量422M3/S。京杭运河宿迁段兼有航运、防洪、排涝、农灌、城市工业供水等多项功能,又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通道。
截至2017年中旬,皂河镇人口为6.2万人。主要民族为汉族。
因皂河镇地处滞洪区,承担着周边地区洪水的疏导任务,导致无论是财政资金还是社会资本,都不愿往这里投。按照政策的规定,滞洪区限制发展工业,生活这在里的老百姓几乎只有农业这条路可走,也导致这一区域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4]
2018年,皂河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9亿元、同比增长8%,固定资产投入1.55亿元、同比增长10.7%。
截至2018年末,皂河镇水产养殖规模已达2.1万亩,其中土地流转养殖1.6万亩,在新农、要武、闫集、金庄、袁甸等村居建设国家级水产示范园,拥有千亩以上水产园5家,全镇百亩以上水产大户及专业场社20余户;建设500亩优质稻米基地,采取半年绿肥半年稻虾种植模式,年产值300万元以上。
皂河镇工业薄弱。截至2014年,全镇三产比例是38.5:12.3:49.2,一产占比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4.7%,工业化率不足10%,不及工业化初期20%的最低门槛;人均GDP11207元,约合1799美元,不及工业化初级阶段下限的2000美元。全镇工业企业总共有70家,正常生产不足40家。是一个纯农业社会。[4]
2018年皂河庙会吸引了近40万人前来,设摊点超过2000个,各类交易额约4500万元。[5]
2019年2月12日至14日,2019年皂河龙王庙庙会顺利举办。据统计,庙会共设摊位2000余个,实现各类零售交易额4000余万元,吸引周边群众39万人次。
湖滨新区2017年全年接待游客48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5亿元,同比增长18.4%和18.28%。[6]
皂河镇对外交通主要依靠公路和水路,境内有250省道、宿黄线、环湖公路以及京杭大运河。公交线路有:宿迁公交91路、宿迁公交92路、宿迁公交93路。
江苏省S250省道,南接宿迁,北接邳州,故又称宿邳路。250省道全线双向4车道,道路红线为26米。宿迁境内S250省道交通标线标牌良好,从宿迁洪泽湖西路至黄墩民便河桥段,共有11个交通信号灯(皂河境内4个)。
宿黄线,宿迁—黄墩公路,在2007年以前其名称是宿邳路,但因S250省道的建成,为了不与省道冲突,故更名为宿黄线。该路起于宿迁市太湖路与S250交叉口,终于黄墩民便河桥。除蔡集镇境内部分路段外均为双向两车道。宿黄线标识标线良好,从宿迁太湖路至黄墩民便河桥段共有8个交通信号灯(皂河境内2个)。
环湖公路,环骆马湖公路,皂河境内全线双向两车道,部分路段实施双向交通分离。路面采用沥青硬化设计。
皂八线,皂河—八井公路,起于皂河镇区人民路与宿黄线交叉口,终于八井村境内。从皂河镇区至谢庄大沟桥段为双向两车道(比较窄),谢庄大沟桥至八井村境内均为双向单车道,在八井与卢营交界处接睢宁县的魏卢线,可通往睢宁县魏集镇等地。
闫八线,闫集—八井公路(公路网编号:Y307),北起黄墩大道与S250交叉口处南接皂八线,该路途经闫集、闫南、王圩、八井等村庄,交叉口至王圩村段为双向两车道(无黄色虚线),王圩村至皂八线段为双向单车道,路面采用水泥路面硬化设计。
由宿迁市城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运营的宿迁公交91路、宿迁公交92路、宿迁公交93路均途径皂河镇,其中91路、93路终点在皂河公交首末站,92路终点在黄墩。
皂河镇为解决配电线路老旧和高峰负荷紧张问题,皂河镇政府计划投资1亿元,对皂河镇17个村居老旧线路进行改造。
皂河镇2017年新增架设10千伏中压线路94.45千米,改造老旧中压线路36.8千米,改造低压400伏线路59.3千米,新增变压器33台,更换12台。皂河镇在2018年新增改造40千伏线路53千米,新增增容变压器62台。[7]
皂河镇实施农村道路亮化工程。截至2018年底,该镇投入资金近200万元,17个村居已累计安装路灯1358盏,亮化道路51.82公里。
皂河镇还实施了绿化工程,截至2018年底,皂河镇已栽植雄性杨树10万多株,栽植泡桐、银杏等乡土树种8万多株,栽植无花果等多种花果苗木15万多株,建成村内绿地22处。
皂河镇在每个村居委会党群服务中心附近均配备了一些健身设备包括扭腰盘、太极推手器、太空漫步机等。
截至2016年中旬,全镇中小学布局调整到位,“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控制在98%上下,皂河共有1个初级中学、2个中心小学。分别是:湖滨新区皂河初级中学、湖滨新区皂河中心小学、湖滨新区皂河第二中心小学。在校生人数约为3500人。
截至2016年中旬,全镇有医院3家、卫生院1所,病床72张,医生95名,新农保、新农合工作扎实开展,全镇大病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
因位于河湖之滨而得名。
因行政区域均位于骆马湖沿岸而得名。
“皂河”原是发源于山东郯城墨河的支流,南入京杭大运河,因水底土色发黑而得名。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总督靳辅开旧皂河口,皂河地域因此成为大运河南北漕运要道,商贾行船不绝,逐渐成为宿迁西北部经济贸易中心和水陆交通枢纽。曾任河南道直隶州判的卢盛芝,归里后在集市周围筑圩防寇,遂有“皂河镇”之设。
皂河龙王庙会始于明代中后期,已有500多年。庙会为期三天,初八“焰火日”,初九“正祭日”,初十“朝山日”。因为正月初九为“正日子”故又称“初九会”。几百年来,庙会由原来单纯的民间祭祀活动,逐步发展演变为集民间祭祀、文化展示和商品贸易为一体的大型的群众自发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皂河龙王庙会有浓浓的地域文化特色,是每年春节期间宿迁老百姓必须品味的一道“民俗大餐”。[8]
柳琴戏因与泗洲戏、淮海戏同源于清代中叶的“拉魂腔”,后经不断改良,演变发展而来,故常称其“拉魂腔”,也有的地方称“拉呼腔”、“拉后腔”等。主要分布在苏、鲁、豫、皖毗邻的大部分地区,“拉魂腔”剧种的不同流派在自身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格,20世纪初正式定名为柳琴戏。其在宿迁的发展,已有约250多年的历史。宿迁柳琴戏以湖滨新区皂河镇为中心,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口授心传”,得以广泛传播,成为流行于宿迁地区的代表性地方戏之一。柳琴戏主奏乐器为柳叶琴。念白吸取了京剧的发声办法,在充分表现地方方言的基础上,使语言表达更形象生动,表演行式朴实、粗犷、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厚。[9]
乾隆行宫又称龙王庙行宫,乾隆行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AAAA级旅游景区,原名“敕建安澜龙王庙”,是清代帝王为祈求龙王“安澜息波、消除水患”而建的祭祀建筑。该建筑群始建于清代顺治年间,改建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后经雍正、乾隆、嘉庆等历代皇帝的复修和扩建,形成了占地36亩,周围红墙,三院九进、前庙后宫式的北方皇家建筑群。因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往返十一次驻跸于此,故又称“乾隆行宫”。[10]
陈家大院建筑群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是宿迁最大的清代古民居。2004年宿迁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大院总占地约6亩,北方回廊式建筑结构,共有房屋66间,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原为宿迁骆马湖马老太爷私人住宅,后转卖给山东商人陈永茂,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夕,故曰陈家大院。抗日战争时期,陈家大院沦为驻皂日军总部。新中国成立后,该建筑群收为国有,成为地方粮食仓库。50年代先后成为皂河轮船站、杂品站、针织厂、福利厂。80年代陈家大院部分房屋被卖给个人。2011年,陈家大院被列入江苏省大运河沿线重点文物抢救保护工程,政府拨专款进行了修缮,基本恢复了陈家大院六进院落的历史原貌。2013年,湖滨新区管委会加强对历史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再现了陈家大院的会客厅、老爷房、少爷房、小姐房、饭堂、书院、账房、祠堂、佛堂、粮仓、炮楼等历史场景。
财神庙建于清康熙年间。该建筑为廊院式建筑格局、砖木结构、瓦屋面、正堂为明三暗五、前屋四间,建筑面积650平方米,总占地约为1500平方米。财神庙原为民间祭祀财神的庙宇,周边百姓每逢吉日进庙上香、敬奉财神、祀求降福、赐财。财神庙整体建筑风格清晰,文化内涵丰富,是皂河镇区内保存较好的清代庙宇之一。1991年被原宿迁县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宿迁市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
合善堂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布局规范,房屋结构完好,前后两进院,正门朝南。后院的正堂及东西配房皆为硬山清水脊,置有跪兽和龙吻。正堂进深五架加前廊,面阔三开间,两旁设耳房,前庭院有山门及东西房,整个建筑群南向,占地面积约12亩。正堂中敬奉普渡众生的观世音菩萨,后堂供奉释迦牟尼。[12]
安澜桥于2012年12月开工,于2014年11月全线通车,建造历时20个月。全长303米,引桥27.814米,桥面宽为8米。安澜桥的建成,将缩短市湖滨新区至皂河古镇的旅游半径,使得宿迁市湖滨新区“一体两翼”旅游格局真正展翅。[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