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炎奈瑟球菌为奈瑟菌属之一,革兰阴性,肾形,直径约0.6~0.8μm,多成对排列。其邻近面扁平,有时四个相连,新鲜分离 菌株有多糖荚膜。在电镜下本菌有外膜厚约8nm,外膜与胞质膜之间为黏肽层或称周质,间隙厚约6nm。该菌仅存在于人体,可从带菌者鼻咽部及患者的血液脑脊液皮肤瘀点中检出,在脑脊液涂片时病菌在中性粒细胞内外均可见到。
畏寒 胸痛 咳嗽 咳痰 咽痛 婴幼儿抽风 呼吸不规则 肺部感染 叶间裂常呈弧形下坠 脑脓肿
痰液细菌涂片检查 痰液细菌培养胸部透视 脑脊液脑膜炎球菌抗原 脑脊液钾 脑脊液葡萄糖和血清葡萄糖比值 脑脊液钠 脑脊液结核性脑膜炎抗体 脑脊液免疫球蛋白脑脊液镁
革兰氏染色为阴性球菌,直径0.6~0.8微米,呈肾形成双排列,不形成芽孢(胞),无鞭毛,大多数有荚膜和菌毛。营养要求较高,需用 营养培养基——血琼脂(巧克力色)培养基才能培养,初次分离培养尚需5%~10% 二氧化碳(C02)气体环境。对外界抵抗力弱。
采集患者脑脊液、血液或皮肤出血斑内容物或带菌者的鼻咽拭子标本,立即常温下送检。因为本菌含有自溶酶,离体后和在低温下易死亡。
(1)直接镜检:取脑脊液标本的离心沉淀物或淤斑渗出液,进行涂片,革兰氏染色后,直接镜检,如发现细胞内外有革兰氏阴性双球菌即可初步诊断(阳性率达80%左右)。 (2)分离细菌与 鉴定:脑脊液或血液标本可先增菌或直接接种与血琼脂(巧克力色)平板,置35~36℃5%~l0%C02环境中培养24~44小时,挑取可疑菌落涂片、染色、镜检初步诊断,并作生化反应、凝集试验或血清学试验鉴定。
(1)菌毛:有吸附易感细胞作用。 (2)荚膜:具有抗吞噬作用。 (3)脂寡糖(LOS):为 细菌裂解后外膜成分脂质A和 核心寡糖构成,类似于LPS,具有内毒素活性,可引起发热反应及低血压休克。 (4)IgAl蛋白酶:具有破坏黏膜上分泌型特异性抗体IgAl(S IgAl)作用,使细菌黏附于细胞表面。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人是惟一宿主。
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主要引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至于脑膜炎奈瑟菌肺炎,有不少人认为是继发于脑膜炎奈瑟菌败血症的一种少见的化脓性迁徙合并症。实际上,1907年首次报告后,已有许多资料表明脑膜炎奈瑟菌可作为原发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致病菌,引起原发性脑膜炎奈瑟菌肺炎。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肾形kidney beans,成双排列in pairs, 凹面相对 G- (gram-negative) 新分离出的菌株 荚膜capsule、菌毛 2、培养性状 营养要求高(巧克力色培养基“chocolate”agar) 专性需O2,5%—10% CO2中生长更佳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 菌毛(粘附) 荚膜多糖(抗吞噬antiphagocytic) 内毒素(endotoxin主要):血管损伤极大
病菌 ↓ 鼻咽部繁殖(免疫力强多无症状或上炎,获免疫力) 免疫力低者 菌血症或败血症(内毒素引发症状) 仅1%—2% 细菌突破血脑屏障 脑脊髓膜 化脓性脑脊髓膜炎
(三)微检
标本:采集注意(见前) 2、直接涂片染色:中性粒细胞查到G-肾形双球菌——初步诊断 若无菌发现,但中性粒C增多,也怀疑 ∵此菌易自溶,抵抗力低,菌易消失。 (四)防治原则 荚膜多糖菌苗,保护率90%以上
1.抗菌药物治疗
目前,青霉素即使应用小剂量对多数 病例也是有效的,并发脓胸或其他并发症患者仍可选用青霉素,但剂量应加大至每天600万U以上。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氯霉素,每天2~3g,分4~6次给予。第三代头孢菌素,磺胺嘧啶,利福平等对本病也有较好的疗效。 2.对症支持治疗
包括给氧、保暖、保持呼吸道的湿化和通畅,同时应保护心、脑、肾功能,防止多器官功能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