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半年的准备,我和我的“大宝贝”——JEEP切诺基踏上了环游中国的旅程。在以后的134天里,我们相依相伴,途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西藏、新疆、甘肃、陕西、内蒙、黑龙江、吉林、辽宁等20个省(直辖市),行程3万公里。这一路几乎遇到了所有的艰难险阻:盘山路、碎石路、搓板路、独木桥、浅滩、河流、沙漠、陡坡、塌方、浓雾以及高温、高寒和严重的高海拨缺氧。切诺基经受住了所有的考验,7月20日,它把我完好地带回了北京。
为何选择切诺基
为这次远行挑选一辆合适的车,是我准备工作的核心。要知道,车辆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此行的成败。
首先,我需要一辆足以胜任中国任何道路情况的越野车。此行最大的挑战是西藏,我将穿过四条进藏道路中的三条,而最好走的青藏路恰恰排除在外。这辆车必须有强大的动力,卓越的越野性能和稳定的质量,能在恶劣的天气、道路条件下正常工作。同时,考虑到除西藏和云贵外,多数地区的道路已有很大改善,我又希望它能在高速公路和其它铺装路面上表现优异。
第二,我要考虑厂商的全国维修体系。要知道,我对车辆修理一窍不通,一旦出了问题,厂商配置合理、技术过硬和管理完善的维修体系就会发挥重要的作用。那是我的救命稻草。从另一个角度看,维修体系的配置与管理水平,能反映厂商的实力和车辆的成熟程度。
第三,我会权衡价格。此行没有赞助,我必须精打细算。车价应当在二、三十万之间,这样采取银行按揭、三年分期付款的方式我才能承受。
我用了两周的时间仔细权衡,最后选择了吉普,我相信这是目前中国市场上能满足我这三个要求最理想的车型。
经受考验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路况很好。JEEP在高速公路上的表现证明了我的选择。我的全车装备加在一起,重量超过2吨。但在高速上仍可比较轻松地开到140公里的时速,车内噪音也并不引人关注。100公里时速通过弯道时,感到抓地力很好,带助力的方向操控轻松自如。从新疆开始天气渐热,到吐鲁番时遇到最高气温接近42度,打开空调后,车内立即凉爽起来,发动机声音虽有所加大,但动力依然十分充沛。
我以前的驾驶经验基本上都是城市道路,对山路、坡路是陌生的。第一次遇到长时间的山路,是在福建福鼎地区,民间素有:“闽道更比蜀道难”之说。福鼎至福安一线属太姥山区,路窄弯急,当天又下着小雨。开始比较紧张,我注意观察前方车辆的驾驶,注意它的速度、转弯和超车技巧,逐渐适应这种湿滑山路的驾驶。以后的行程中,山路已成家常便饭。
云贵高原和西藏的山路给我印象最深。贵州可能是我国仅次于西藏,道路最差的省份,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的黔东南地区。沿321国道出三江县,经过从江、榕江到凯里这一段,是非常好的山路越野训练场。在山岭与河谷间上上下下,车轮过处,灰烟四起,拉出一条百多米的尘雾。路面不光是土,而且石块遍布,各种形状的尖石、圆石,颠得我在驾驶室里好不活跃。出从江县城后山势更徒,经常是180度的回头弯,有时根本顾不上看对面来车。人说贵州是“地无三尺平”,此言不虚。
经历了“地无三尺平”,还要享用一下“天无三日晴”。4月18日,我沿320国道西行,准备进入云南。在关岭到普安将近100公里的路段,遭遇了大雾。这是我平生见过最大的雾,在1500-1800米高度雾气最重,能见度可能只有5-10米。我打开了所有能表明我是辆车的标示:大灯、前雾灯、后雾灯、双蹦灯,还不断地按喇叭,按得我自己都烦了。
全程最难走的山路出现在阿里地区——从巴尔兵站往札达的路上。这段路有两难:一是海拨高,平均4300米以上;二是坡度大。札达土林地貌虽美,但是山高谷深,连续的回头弯最让我头痛。因为路面到处是深坑大石,车速很慢,可如果连爬3个回头弯,没有速度是上不去的。我有几次在最陡的坡道冲到一半就再也上不去了,最后不得不挂上4L,“大宝贝”这才低吼着爬上坡顶。有了西藏的驾驶经验,再走新疆的“达坂”,以及黄土高原和内蒙高原的山路,就已经非常轻松了。
第一次碰到沙漠是在仲巴到帕羊的路上。这里土壤沙化非常严重,老仲巴县城几乎被沙漠覆盖。219国道在这里基本上就是或深或浅的车辙印,稍不小心就会陷入沙地。同行的翔宇驾驶的陆迪就陷了一次,他觉得沙底下土质较硬,本想加大油门冲出来,没想到越陷越深,几乎淹没整个轮子。我准备用我车上的绞盘把他拉出来,可是忽略了自己车下也是沙子,绞盘一吃劲,翔宇的车没动,我的前轮倒一个劲地往下陷。多亏一队道班的小伙子们经过才救了我们。我从这次教训中学到一些沙地的驾驶技巧:你应当尽可能沿前车的车辙走,这里可能土质较硬,不要自己发明创造开辟新路,这是相当危险的;其次,在较软的沙地上,你必须保持一定的速度,否则也容易陷车;第三,一旦陷车,首先应当尝试向后倒而不是住前冲,如果倒不出来,马上停止给油,找木板或石头垫,然后退出来。
搓板路是新藏线上的特色,一天几百公里搓板路下来,感觉人和车都要散架一般。但是这种路基本没有什么危险,我的经验是车速不能太慢也不能太快。低于40公里是最颠的,五脏六腹都难受;高于80公里又比较危险,遇到搓板路面盖上一层沙子,车轮非常容易打滑,方向不容易控制。60-70公里的时速是最理想的。
泥泞路面和涉水在阿里地区经常遇到。桑桑草原在雨季之前就变得湿乎乎了,一些性急的大车司机,由于没有仔细观察路面,选择合适的路线而陷在泥中。我每过小河或泥坑总是小心翼翼,仔细观察车辙,观察水流,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宁停三分、不抢一秒。仔细观察、准确判断在阿里行车总是第一位的。最深的涉水高度也是在阿里的路上,水几乎淹过车门的把手。为了保险,过深一点的河时,我总是挂上4L。4L是我最后一道防线,它从没让我失望过,再难走的路,只要碰到了4L,都会低头让我通过。4L充分让我体验到四轮驱动之妙!
油!油!油!
回到北京,我总是逢人便夸:我的“大宝贝”对我最仁义了!经历了3万公里各种艰难道路的考验,它从没有出过什么机械故障,从没有把我放在荒山野岭上。
我遇到最大的故障,都是脏油惹的祸。快到昆明的时候,车在山路上出现供油不畅,经常“突突”。我发现,一旦停下来休息十几分钟,车就能正常行驶60公里左右,然后又开始“突突”。直觉是故障和油温有关。打电话到北京,俱乐部经验丰富的廖岷判断,一定是脏油里的渣子在油温高时浮上来,堵住了油泵滤网。果不其然,在昆明北京吉普维修站拆开油箱一看,黑色的渣子布满了滤网。全面清洗后,“大宝贝”又完好如初了。
在西藏,脏油又给我带来更大的麻烦。在通往阿里的最后一个加油站萨嘎,我加满了6个35升的油桶。这油颜色深黄,可能都不到70#。有了昆明的教训,我加油比较小心,一般都套上丝袜过滤。可能有一次身体疲劳,又着急赶路,从油桶直接引管子加到了油箱里。这箱脏油在去札达的路上发作,车又严重供油不足,开不了一公里就“突突”。没办法,只好清洗汽油滤清器,不断加新油降温和稀释。这只能治表不能治本,坚持到札达,找了个简易修车铺,再次清洗油箱和滤网。可是这里条件太差,满地沙土的环境给清洗留下后患。出札达400公里后,车又“突突”了。无奈返回狮泉河,再次清洗。这次检查得更全面,不光油箱,连喷油嘴都洗了。再从狮泉河出发,未到多玛,又“突突”了,我真快疯了。仔细想想,这次唯一忽略的地方是汽滤。没办法,只好再拆下汽滤进行清洗。从狮泉河到叶城800公里的路,我一共洗了3次汽滤。到了喀什再检查,最终还是油脏的问题。
我得到最大的教训就是轻信挂着中石化牌子的加油站,尤其在西部省份,加油时绝对应当不厌其烦地拿出丝袜来。
切诺基摘掉三元后,两个长长的消音器管挂在车底,遇到西藏那些恶劣的路况很容易开裂。我在德钦遇到第一次开裂时,一个修理厂的小伙子想了个办法,在两个消音器中间最容易裂的地方,加上一个卡子,再将卡子固定在底盘上。这个土办法起了大作用。在狮泉河,排气管又一次开裂,修车师傅这次焊接口时又用了个土办法:在两个消音器中间焊一块小铁板,斜着撑住中间的细管子,从而起到很好的加固作用,比单纯焊裂缝效果好得多。
吉普文化
我是一个没有任何越野经验的驾驶者。从去年8月买了“大宝贝”——JEEP切诺基后,才算第一次摸四轮驱动的吉普,而机械常识和基本的车辆维修更是一窍不通。以这样的基础环游中国,确实难以想象。难怪俱乐部有人说我是“无知者无畏”。
我得以顺利完成环游之旅,理当首先感谢的是吉普文化。吉普文化遍布中国各地,深厚而活跃。它联系了一大批思想活跃、个性鲜明、真诚友善的年轻人。他们拥有独立的人格,不满足现状,他们寻求更真实的价值观,也寻求更真诚、坦白的伙伴关系。显然,是吉普和越野赋予他们这样的性格,反过来这个群体也极大地推动着越野文化和汽车企业的成长。
我猜想,在中国,除了北京吉普,没有一家汽车厂有如此深厚的汽车文化底蕴,也没有一家汽车厂有如此众多痴迷的拥护者。这是多么好的经营环境啊!让人求之不得!
“上兵伐谋”。企业竞争的最高层次是文化之争。北京吉普得此天时、人和,真要珍惜啊!吉普文化和越野者群体是可以养育一家大厂的潭水,可能是唯一区分北京吉普与其它车厂的标志。
其实,做文化的推动者,并不是一件难事,也不是一件很花钱的事,重要的是一种观念的变化。
如果我是北京吉普员工,会设计一种加油过滤的小装置,它能套在油箱口上过滤加注的汽油,省得以后越野者们出远门总得带着丝袜。这东西量产成本顶多5块钱。把它送给新、老用户或者各地越野俱乐部的支持者,总比送钥匙链实用吧。
如果让我去发展新的经销商或特约维修点,我一定更喜欢培养真正喜欢吉普和越野运动的人,甚至可以支持俱乐部的成员创业。我在喀什遇到北京越野者俱乐部183号会员老黄,他办的修理厂管理规范、服务周到。重要的是,他和客户总能聊到一起,成为朋友。为什么?因为他是越野迷,他自己真的爱这车,爱这种运动。把职业和爱好结合在一起,工作起来是什么劲头?当然比为工作而工作强!
文章关键词: 切诺基伴我环游中国 责任编辑 : r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