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随着买车人群的增多以及安全意识的增强,大家对汽车安全的需求上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关车门、按钣金、摇车身成了一项民间手艺,但凡买车都要用力关上几下车门,用手按一下机盖,用来显示自身的专业。
尽管在飞机坦克都开始大力发展“轻量化”的时代,很多车企已经开始花大力气在材料学上下功夫,但诸如“关门听声”这样的操作依然大有市场。那么,汽车周身包裹的“铁皮”是不是会影响到车辆安全,如果不是,那又是什么在影响车辆的安全呢?
“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
想理解车辆安全,还要从“主动”“被动”说起。顾名思义,“主动安全”属于预防策略的范畴,也就是尽量减少事故的发生概率;相反地,“被动安全”可以理解为防御性措施,也就是降低事故发生后对汽车以及成员的伤害。
用两个现在所有车都有的配置来举例,车上配置的ABS(防抱死制动系统)就属于主动安全配置,他可以让你在紧急制动的情况下依然掌握车辆的控制权,让你可以及时躲避危险;而气囊便属于“被动安全”了,当事故无法避免的情况下,弹出的气囊将有效降低车内乘员的伤害的程度。
“铁皮”薄厚对汽车安全的影响微乎其微
通过上文的介绍大家可以理解,汽车表面覆盖的铁皮属于“被动安全”范畴,也就是只有当事故发生的时候才会起到作用。
可能很多人会问,为什么现在“车壳”越来越薄,还用上了一些所谓的复合材料,那不就是塑料。但真的是铁皮越厚越安全么?
用早期的桑塔纳来举个例子,当时的桑塔纳非常的结实,可以说撞到墙头车只是“擦破点皮”,但墙倒了。但是你觉得这样的设计如果撞在行人身上会怎么样?
所以汽车经过多代的演进之后,这层“铁皮”才开始在经济节能、行人保护、车辆安全等方面找寻新的平衡,现在看到的“铁皮”也早已是今时不同往日,不仅变得更加轻薄,同时还拥有更高的强度和韧性,也真正考虑到了第三方的伤害。只是在事故真生发生的时候,这层“铁皮”对安全性能基本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最终还要看车辆的整体结构。
从材料到结构
材料和结构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因为材料和结构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材料本身可以是一种结构,材料构成的组织也可以是一种结构。棉花是布的材料,纺织成的布又是衣服的材料;大树本身是一种活体结构,但做成的木板却成了建造房屋的材料。
车身材料通过长期演化,轻量化、高强度、风阻已经成了车企研发的普遍方向,事故发生时,通过车身形变(发动机舱和后备厢区域)吸收撞击的能量,减少传递到车舱内的冲击,从而最大程度保护驾乘人员。其实说的简单点,这就像古人常说的“借力打力”、“以柔克刚”。
写在最后:
其实汽车安全的概念,早已经不再单纯保护驾乘者,对于第三方的保护也已经成为了车企的普遍共识。现在很多车企都将保险杠、翼子板和发动机舱等部位的材料强度弱化,目的就是为了缓冲吸能以减少对被撞人员的伤害。像很多车配置的“碰撞后弹起”的发动机盖,也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行人。
所以在我们平时买车的时候,别再用“按机盖”的方法了,按出了大坑,可能还要赔钱。但再多说一点就是,前后防撞梁的配置不可少,由于我国缺乏对后防撞梁的强制要求,很多合资车型到国内减配了这根可能分散撞击力的钢梁,对于这种行为,大家还是要坚决抵制。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