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还在上高三、准备报考大学的我,自制过一本汽车的“刊物”——当时我汇总了自己画的汽车设计图,配上文字,其中有句话我至今记得很清楚:
“我喜欢汽车,我愿意投身汽车设计行业,因为我相信在当下(1997年)的中国汽车市场,汽车设计必定是一个突破口,如果哪家厂家能把汽车外形设计做好,一定能大获成功。”
大家知道,我写这句话的历史背景是什么状况吗?中国市场当时是“老三样”,代表着整个市场的绝对主流面貌。还有“小三样”——北京吉普、云雀等,都是老掉牙的车型。当时的我真心觉得,中国市场就没有“能看”的车,中国人买车时,外观审美这一项是缺失的。
2001年我大学毕业,出来就去了汽车媒体。入职后没两三个月,第一篇我亲手开、亲手写的试车报告,是奇瑞轿车——当时那款车就叫“奇瑞”,没有什么附加后缀,后来因为奇瑞家族大了才得名风云、旗云等。这款车我记得它的宣传口号:8万8千8,奇瑞开回家。它卖得非常好,一度形成抢购热潮。原因是什么?我觉得就是这款车的外观设计质量,明显比当时同价位的车都要入时、好看。
为什么呢?因为奇瑞当时买的是西雅特Toledo的生产线,虽然这车与大众捷达A2(也就是当时已经国产的捷达)是同平台兄弟车型,但捷达诞生于1984年,而Toledo诞生于1991年,设计时代感强很多——即便在2001年的中国,它都是个十年前的产品,但在当时的中国,就鲜有十年以内的产品……
很多人买奇瑞就是图它好看,奇瑞也是从那款车奠定了便宜、好看的口碑,延续了多年。
当然,那时候的“好看”和今天的概念是不同的。有些车,它确实是好看,但放在当时的中国并没有起到“好看”的作用。典型的例子就是夏利和富康这两款“与时俱进”的两厢车。在当时中国人的眼里,两厢轿车完全是不入流、不上档次的,我记得当时广州街头刚出现夏利出租车的时候,我家的长辈和我说:你可以打那种像个小蟑螂一样的小出租,那种会便宜些……你看,两厢车从一开始就被奠定了“便宜”的地位。
富康就更惨了。它明明是一款同步引入、挺有技术含量和设计未来感的车型。但在中国,因为“没有屁股就不是完整的轿车”这个口碑被传开,大大影响了人们对它的好感。记得神龙富康投产了十年后,年销量才艰难突破3万台,后来难产般地推出三厢988车型,也无补于事,因为彼时的它已经是很落后的车型了。
两厢富康,真实地试水了中国老百姓在一个历史时期的审美观。其实在2002-2005年是中国汽车市场的井喷时期,现代化车型相继被引入,那时候“好看”的车也有一个小井喷。同时随着我自己入行了汽车媒体,我在工作中也接触到更多“好开”的车。
其实在2005年之前,好开的车是凤毛麟角,偶遇一台是极大的惊喜。我还记得2004年试驾进口的斯巴鲁力狮时,那个如获至宝的感受——当时中国市场里真的没有那么好开的车。
相对好开的车是有一些,比如大众宝来和帕萨特、本田雅阁和奥德赛,都算是开起来不错的车。这种车在当时的中国真不多。
也因为不多,如果厂家那个时候过于强调自己的车有驾驶感,消费者能理解的都很少。一个典型就是第一代大众宝来,自定义为“驾驶者之车”,结果就是叫好不叫座(销量远比不上当时老掉牙的桑塔纳2000),它的下一代、下下一代,就再也不提这种口号,而是乖乖加长轴距,加大后座,销量便大大地上去了。
不过,有些车因为驾驶性能确实拔尖,所以也树立了这方面的形象和口碑。比如第一代马自达6。作为一款2003年面世的车,在其后的十年间,几乎在玩车圈成了神一般的存在,影响了几乎一代驾驶者对于“好开的车”的认知。马自达今天的口碑,也绝对归功于它。
这时,我们再回头去看看“好看”。随着中国自主品牌设计在2010年后的集体发力,“好看”的车如雨后春笋,甚至可以说,如果用中国人的审美观看,中国市场拥有世界上最多“好看”的车。
既然如此,“好看”就不再是一个市场的突破口了。当今我们对自主品牌的设计要求不但是“好看”,还需要准确地彰显它的品牌主张、迎合其用户人群的个性特征,甚至还要有鹤立鸡群、脱颖而出的设计元素,这就意味着要有一定的冒险精神,同时又必须是拿捏得当的冒险,不能乱来……要通过设计去突破,难度大大提升了。
就在过去几年这一波“设计潮”之下,很多厂商愿意把成本和精力花到“看得见”的地方,却忽视或是暂时选择放掉了“驾驶感”这个“看不见”的方面。然而,随着用户开过的车越来越多,驾驶感却逐步成为重要的用户体验内容,在品牌口碑中占的比重越来越高。
别说中国车企,连外国车企在中国投放的很多车型,都达不到今天“好开”的高标准。比如奔驰。在过去几年里,奔驰的新车在“好开”方面很不尽如人意,变速箱、底盘已经明显不属于一流。宝马的“好开”某程度上也退化了,强化舒适的同时明显牺牲了原本强项的操控性能。
而中国品牌呢?其实在动力效能、底盘NVH等方面,中国品牌的持续进步是非常显著的。这要得益于过去十数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和开发配套实力的提升。但在这种“水涨船高”的进步中,很少厂商会把“好开”作为突破口,去进一步树立优势。简单说,今天的中国品牌汽车总体上比过去都好开了,但真正很好开的,却还很少,少到接近没有。
好的一面是,我们已经开始看到一些突破者在行动。这又可以留到下一篇大作里再细说了。
全部评论